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DWP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峰  郭秀军  钱爱军 《煤炭学报》2007,32(2):186-189
选用雷诺应力湍流计算模型(RSM),对两种直径为1 300 mm的DWP型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结构参数和能耗进行了研究.对流场三维速度、压强、密度和空气柱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旋流器内存在短路流现象;双入介DWP旋流器分选效果优于单入介DWP旋流器,处理能力高于单入介DWP旋流器,能耗比单入介DWP旋流器减少33%.  相似文献   

2.
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是一种先排矸的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文章阐述了采用不同的湍流模型对先排矸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选用RSM模型进行了流场模拟,并与相同工艺条件下的DWP重介质旋流器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主要特点以及结构参数对选煤效果的影响,说明了3NWX型无压给料三产品旋流器选煤技术的优越性,并指出今后应建立优化旋流器结构参数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重介质旋流器是我国选煤生产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着煤炭分选效率的高低。基于对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原理和选煤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阐述了近年来重介质旋流器在入料管形状、锥体设计、溢流管设计、供介口数量等结构参数的改进,以及在给料方式、入料压力、重悬浮液性质及密度等工艺参数方面的优化。分析指出,重介质旋流器结构设计创新、给料方式的选择及重悬浮液性质优化等是今后选煤用重介质旋流器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刘峰 《选煤技术》2006,(5):1-13
阐述了重介质旋流器发展的简况;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在重介质旋流器理论研究,特别是在重介质旋流器流场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最后对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工艺和生产实践及耐磨材料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十五”攻关课题的完成,基本解决了国际选煤界亟待解决的既保持重介质选煤的高效优势又能降低投资和加工成本的难题,标志着我国重介质选煤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峰  邵涛  罗时磊  徐延枫 《煤炭学报》2009,34(8):1115-1119
采用Fluent软件,选取SKE/DRSM湍流模型,对1000/700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三维速度、压强、密度和空气柱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内的流场有了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Kesall导出的旋流器内液流径向速度分布至少对于DWP和DSM结构的旋流器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7.
重介质旋流器是当前重介质选煤中广泛应用的分选设备.论文简要回顾了选煤重介旋质流器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分析了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结构参数自动调控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了各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DWP型旋流器DWP型重介旋流器是一个倾斜安装的圆筒(图1),重介质在圆筒下部切线压入,在圆筒内成为涡流,随后在圆筒上部切线排出。原煤从圆筒顶部给入,精煤  相似文献   

9.
由于原煤煤质的变化和多年的技术积累,重介质旋流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选煤厂的主要分选方法。文章介绍了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分类,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重介悬浮液的稳定性,通过流场测试和流场模拟手段分析了重介质选煤机理,并对重介质旋流器技术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十五"期间在重介质旋流器选煤技术方面进行的研发工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双供介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功耗、分选效果、两台供介泵的平衡及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级分选的选煤新工艺。指出该项目的研究成功,进一步提高了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的效率和经济性,使我国重介质选煤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预分选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在运行过程中精煤产品受重产物污染、中煤带煤量高的原因,设计开发了带预分选装置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从而有效解决了精煤产品夹矸、中煤带煤量高的问题,提高了分选精度和精煤产率。文章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带预分选装置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普通旋流器流场数值对比,分析了预分选装置对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的影响,并介绍了1400/1050型预分选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现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杜焕铜  师文虎 《选煤技术》2012,(6):42-44,48
在总结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原理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分选效果的因素,并指出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煤质情况选用合适的重介质旋流器,同时应通过优化设备各参数提高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详细阐述了WZX4×Φ250煤泥重介旋流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试验,分析了该设备的实际分选效果,工业试验表明,煤泥重介旋流器工业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黄波  徐宏祥  陈晶晶  朱子祺 《煤炭学报》2019,44(4):1216-1223
重介质旋流器广泛应用于煤炭分选,分选过程十分复杂,试验测试研究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特性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随着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器内部的多相流流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分析方法(DEM)耦合技术对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用Fluent软件研究了旋流器内部悬浮液速度场、密度场、压力梯度场和黏度场,用EDEM软件研究了旋流分选过程中的煤粒运动行为及分选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液压力分布和压力梯度分布径向基本对称,溢流口和底流口处压力值最低。器壁沿径向形成了压力梯度,差值逐渐增大,空气柱边界处压力梯度最大;不同尺度的煤粒在旋流器内部的停留时间不同,相同密度的煤粒,粒度越小,停留时间越长。溢流中排出煤粒在旋流器中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从底流口排出的煤粒。溢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底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短。不同的旋流器结构参数对分选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溢流管直径的影响最为显著,溢流管直径超过500 mm时,不能形成完整的空气柱,无法分选。溢流管直径为300 mm时,分选效果较好;溢流管插入深度显著影响分选精度,插入深度为160 mm时,分选密度增大,细小高密度的煤颗粒将错配进入溢流,溢流管插入深度为320~800 mm时,分选密度接近悬浮液密度,分选指标E_p=0. 084~0. 100,分选效果较好。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选精度影响较大,当底流口直径为272和306 mm时,分选密度与悬浮液密度接近,E_p值小于0.1,分选效果较好。圆柱段长度对于分选密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重介质悬浮液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影响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为探寻悬浮液性质对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的影响,通过测量悬浮液密度变化和零时表观黏度,研究了不同煤泥含量对悬浮液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室重介质旋流器分选试验。结果表明:重介质悬浮液的煤泥含量是影响悬浮液稳定性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同一悬浮液密度下,煤泥含量越高,悬浮液密度下降越慢,其稳定性越好;不同密度的悬浮液达到稳定所需的煤泥含量不同,悬浮液密度越高,达到稳定所需的煤泥量越少。重介质悬浮液的煤泥含量对其流动性的影响效果与稳定性相反,悬浮液密度越大、煤泥含量越高,则黏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实验室重介质旋流器分选试验表明,在悬浮液密度为1.50 g/cm3的条件下,当煤泥含量为20%时,错配物含量最低,其分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克忠 《选煤技术》2012,(6):98-100
结合重介选煤厂设计的实践经验,对重介旋流器选煤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叙述了在选煤厂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Dense medium drum (DMD) separators are unit processes that are typically used to beneficiate coal, iron ore and other minerals by making use of density separation. Some coal dense medium separation plants typically include a DMD separator. Th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unit process is often limited to localised control of medium density and feed mass flow rate. Dynamic models for coal dense medium separ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with the intention of using them for dynamic control.A suitable dynamic model for a DMD separator could not been found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dynamic model for a dense medium cyclone has been applied to a DMD separator.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evaluated using actual plant data from a Wemco drum. Coal washability and drum partitioning behaviour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grade of the product for model grade simulation and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