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提及中国传统文化,连"老外"都会啧啧称赞,国人亦或会陶醉在传统曲艺的腔韵里,亦或会钟情于国画山水的水墨世界,而同样对传统文化深怀向往之心的摄影师陈大志则另辟蹊径,在原属于"西方"文化体系的摄影中,突破胶片拍摄冲洗技术瓶颈,探索出一条通往传统"水墨"趣味的新奇之路。效果之奇,以至于摄影界的专家们亦难论断:这究竟是摄影在抢占传统"水墨"之路,还是传统"水墨"敲开了摄影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美术时代也随之来临,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已经形成。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摄影技术开拓了新的领域。它改变了摄影。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象数字技术那样对图像艺术产生如此强劲的推进,将数码技术融入摄影,可以创作真实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几乎一切场景画面,创造出传统艺术方法所无法创作出的"虚拟.艺术真实"。这种结合对传统摄影行业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3.
针孔摄影:一种远古的成像术。光线通过针孔,以直线方式抵达底片,没有被镜头的玻璃扭曲,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成像特性。E-30通过它特有的艺术滤镜,把这种形式简单到极限,就是希望摄影人能有多种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摄影是思维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结合体,摄影艺术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抽象思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摄影不论在思想上还是情感上对生活、对生命进行记录与表达。数码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局限摄影本身的发展,她扩大了摄影的领域,丰富了摄影的手段,无论手段如何变化,摄影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变化而改变了它的本质。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数字环境下的摄影不仅要在形式与技巧上创新,更重要的是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赋予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5.
总有那么几个数字.对于摄影人、摄影爱好者来说有着一些特殊的意义.而“35”也许是这一干数字中最能够称得上重要的。35不单代表着流行了近百年的35mm底片的尺寸.同时也有这样一种镜头.  相似文献   

6.
消息     
《数码摄影》2015,(4):174-175
奇趣之眼罗达尔-帕特里奇摄影作品展开幕他,生在艺术世家,父亲从事艺术教育、母亲是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他,师从两位重量级摄影泰斗,这还不包括他母亲对于他的言传身教。他,93年的拍摄历程在摄影史上无人能及。他,98岁的高龄,依旧对摄影充满热情。他就是——罗达尔·帕特里奇(Rondal Partridge),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摄影大师。在摄影史上,论及花卉摄影的经典,依莫金·坎宁安无出其右。然而,纵观罗达  相似文献   

7.
欧阳茜  蔡波 《网友世界》2013,(13):64-64
摄影,越来越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秀"。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更加使得"摄影秀"变成无限可能。特别是摄影技术的"傻瓜化"几乎让毫无专业知识的人一按快门就可轻易拍出一副画面。但是,摄影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具备基本技术条件的同时,摄影的艺术性才是主导。摄影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摄影者将摄影作为一项艺术活动进行作品式的创作。因此,摄影作品的艺术美始终是摄影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艺术,具有艺术特性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LOMO"作为一个新兴字眼频繁出现于摄影词汇中。LOMO从一家名为列宁格勒光学设备与机械厂的缩写,到成为一种新摄影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摄影生活方式而存在,其摄影概念和视觉信条对1990年代摄影艺术和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分析这种新艺术形态流行的根源,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形态和理论基础,当然还有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何为“新水墨”?(如果我们暂且以“新水墨”来称呼相对于传统水墨的艺术的话。)虽然这个词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但却也越来越让人困惑,新水墨的范围和标准在不同的语境与场合中,其差异性实在太大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对于水墨画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上,当时的转型理念探索一直延续至今:立足传统的艺术框架,加入现代化的标准改造,例如将西方的艺术观念与方法引入水墨创作中去,这套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主流的水墨艺术。另一类被称为“现代水墨”或“实验水墨”的新水墨艺术则完全跳出了传统水墨艺术的框架,它从水墨语言媒介开始转型,采用的更多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技巧,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85新潮”为文化背景。在长期接受传统水墨艺术的规范体系和程式之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新水墨的探索及价值7批评家鲁虹说“新水墨画家们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对一个古老的画种进行解构与重构,其功不可没。我们不应该超越历史、超越现实,以看待中国当代油画的方式去看待现代水墨,否则,将无法理解新水墨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数码摄影》2012,(1):46-47
在艺术领域,新锐总是渐受关注,同时备受争议,摄影也不例外。任何一个群体都需要新元素来为之注入青春活力",新锐"二字已说明这个群体的特征: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对于摄影师而言,产生新意的点无处不在,摄影理念、摄影题材、摄影语言、后期调整等诸多方面,但是真正能在一点求新,已属不易。  相似文献   

11.
刘楠  朱炯 《数码摄影》2012,(10):50-73
一年一度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两年一届的"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不仅是摄影界的重要活动,也成了各高校摄影专业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摄影专业,这些院校有各大美院等传统艺术类高校,也有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系,甚至专攻文理科类的院校也纷纷加入到摄影教育的大军之中。中国摄影教育对国内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摄影人才,从此次两大摄影节中展出的学生作品来看,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是在不断进步的。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高校摄影专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国  相似文献   

12.
王耀 《数码摄影》2003,(6):38-40
爱好摄影的朋友往往手中有大量的胶片需要数字化处理,实现从胶片到数码照片这一转换,最常见的做法是利用底片扫描仪这种设备。如何才能够挑选一合适合自己的底片扫描仪呢?看完下面的内容,你或许会找到一些门道。  相似文献   

13.
正是摄影师的纯粹之心,才造就了商业摄影的极致之美,但为何作品艺术眭最易被摄影师自己所看低?生活中堪称收藏级艺术品的商业摄影作品不胜枚举,但为何难成为大众的谈资?此次时尚摄影师王实对于商业摄影的行业解读,将我们引入了关于生活美学审美心理探索的奥妙之旅。  相似文献   

14.
纵观当下各个摄影实践来看,"摄影"早已变成一个多义词,有人藉由相机把自己隔离在虚构现实的迷信中,有人寄托一身的情怀释放于自制的影像中,有人凭借最为原始的专注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释放快门的理由,除了"使用照相机产生影像"这一动作,在当今的摄影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更多创作者极尽更加多元的方式来制造影像,诸如物影摄影(或延伸至外力破坏底片),综合数字拼贴,制造影像装置,甚至通过科技已不再使用相机,如此空前繁荣的摄影实践已经让"摄影"一词变得包罗万  相似文献   

15.
消息     
《数码摄影》2012,(11):170-173
时代影像长廊与空间艺术实验中联重科首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联重科20年飞跃发展主题摄影展》以"思想构筑未来"为主题,承载时代变迁的中联重科影像和柴油机厂这个后工业时代的艺术社区完美结合,展览亮相201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吸引了众多观者的目光。  相似文献   

16.
科技之光     
在摄影发烧友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身供职于科学探索领域,影像本是他们研究课题的手段,但融入了摄影语言以后,一幅幅绝美离奇的科技之光便应运而生,本次由上海市科技摄影协会主办的科技摄影展览将于5月举行,《数码摄影》杂志提前精选出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因为其机械复制性和取材的日常化,摄影曾经不被认可是艺术。确实,摄影与传统艺术相比而言有他异性,表现在更加大众化和普遍存在,它让艺术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人人都可以"触碰"的领域。而日常美学则某种程度上将审美体验带出了纯艺术的讨论范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感不应该与日常生活割裂开来。文章从当代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出发,以业余摄影、艺术摄影非艺术摄影等为分析对象,简述摄影的日常生活美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数码摄影》2013,(7):56-59
庄灵致辞:最近有机会看到陈大志先生定名为"水墨摄影"的作品多件,前些日子看的小样,今天在现场观赏,感觉更不一样,更深刻。发现这些作品除了能呈现大家原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意"的意境之外,在技法上还增加如同水墨画般的毛笔线条,皱法和浓淡不同的渲染"笔迹",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实在可以说是一项突破旧有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摄影专家雷吉·杜朗(Regis Durand)和多米尼克。巴克(Dominique Baqu6)在法国《艺术新闻》(ARTPRES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摄影之死”的文章。当时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的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Francois Hebel)被问及此事时,笑了—下说:“嗯,摄影旱在三十年前就被埋葬了,接着在之后的这许多年,又开开心心地被埋了一次又一次。”  相似文献   

20.
《数码摄影》2014,(10):24-25
2014.10.23-2014.11.03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摄影家陈大志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掌握一套独特的技法,利用黑白胶片的特性,在照片上实现了中国画的一些皴擦、笔触、墨染等墨法和笔法;使其摄影作品从画意到细节,在保留摄影艺术的透视语言的同时,又巧妙地溶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艺术形式;使其摄影作品展现出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意境。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