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2014,(25):117-119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尖瓣适当切开(TVD)技术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89例行心脏不停跳 VSD 修补术的婴幼儿按是否采用 TVD 技术分为2组:TVD 组158例采用 TVD 技术,非 TVD 组431例未采用 TVD 技术。比较2组体外循环(TEE)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前与术后7 d、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术后残余漏发生率,术后7 d、1年三尖瓣反流(TR)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92例进行补片修补,其中 TVD 组129例,非 TVD 组263例;197例直接缝合,其中 TVD 组29例,非 TVD 组168例。66例合并畸形患儿同期进行矫治。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TVD 组0例,非 TVD 组4例,均于术后10 d 内恢复窦性。随访1年,2组病例均无远期死亡,均无因 TR 再手术,非 TVD 组2例因残余漏再手术。2组 TEE 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VD 组术后残余漏及术后7 d、1年 TR 发生率均较非 TVD 组显著减少(P <0.05)。结论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 TVD 技术安全、有效,能改善 VSD 的暴露,减少残余漏发生,保护三尖瓣瓣叶结构,减少术后严重 T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的血清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和可能脑保护机制。方法将择期行体外循环(CPB)下先天性心脏病(VSD/ASD)心内直视手术患儿20例随机分为2组,小儿氨基酸+Gln组(G组)和小儿氨基酸+生理盐水组(P组),每组10例。2组患儿统一进行术前用药、麻醉诱导、麻醉维持、CPB以及术后管理。于术前30 min(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以及CPB结束后1 h(T2)、6 h(T3)、24 h(T4)分别采集颈内静脉球部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乳酸(LD)和NSE水平变化。结果 2组血清学指标在T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T4时间点NOS活性G组与P组比较有所上升、LD有所下降(P〈0.05或P〈0.01);NSE值G组在T3时点与P组比较在有所下降(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Gln能够安全有效地调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清NOS活性,降低LD和NSE水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2010年成功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患者127例,其中ASD45例,VSD42例,PDA40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127例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心腔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或P〈0.01),心电图检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房室传导阻滞(AVB)消失或减少(P〈0.05或P〈0.01)。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3岁以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外科微创封堵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42例3岁以内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的VSD患儿,对其进行认真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临床护理观察.结果 42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术后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为(91.02±77.08)min,术后ICU平均时间为(609.40±48.31)min,术后住院平均时间为(4.03±1.53)d,术后引流平均量为(49.98±20.84)mL.术后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及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无输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复查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均痊愈出院.结论 认真做好围术期健康指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处理并发症,可以使微创封堵手术患儿得到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0):142-143
目的:研究探讨婴幼儿经胸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内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氯胺酮、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对患儿进行麻醉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的二氧化碳分压以及体温、尿量等),严密观察患儿的心电图变化,并对患儿的麻醉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手术总时长、住院时间等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患儿在麻醉维持期间,可适当调整七氟烷的体积分数并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儿的经食管超声室间隔封堵手术的手术总时长为62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118 min,平均(82.4±16.4)min;患儿的麻醉时间为43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73 min,平均(56.3±8.3)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为50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214 min,平均(100.5±10.7)min;住院时长为35 d,平均(3.2±0.8)d。60例患儿中,58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患儿在封堵伞释放的过程中脱落,封堵手术失败,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1例患儿的室间隔缺损为4 mm左右,引导钢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改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上述2例患儿二次手术修补成功,且均在7 d内出院。结论: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维库溴铵、阿托品、地塞米松等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并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的方法安全有效,但需要注意加强患儿的循环与呼吸功能监控,保证围手术期患儿的生理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联合左心房减容术、改良迷宫Ⅲ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慢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55mL.m-2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慢性AF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二尖瓣置换术联合左心房减容术、改良迷宫Ⅲ型术组(LAVR组),30例;二尖瓣置换术联合改良迷宫Ⅲ型术组(对照组),30例。观察2组患者围术期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术前、术毕,术后1、3、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术前和术后12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C/T)、术前和术后第1、7天,6个月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VR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VR组患者术后12个月心功能NA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LAVR组患者术后12个月LAD、LAVI、LVEF、C/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VR组患者术后第1、7天,6个月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LAVI≥55mL.m-2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慢性AF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联合左心房减容术、改良迷宫Ⅲ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预防术后AF复发,长期维持窦性心率,进一步改善左心房、室主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食道闭锁患儿术后机械控制通气(CMV)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的治疗效果,探讨食道闭锁患儿术后在 NICU 更适宜的呼吸机治疗方法。方法将38例入 NICU 的Ⅲb 型食道闭锁术后患儿随机分为CMV 组与 HFOV 组,每组19例。CMV 组选用西门子 Servo-i 呼吸机,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治疗;HFOV 组选用德国 STEPHAN 公司生产的 Stephanie 呼吸机,采用高频振荡(HFO)模式治疗。比较2组患儿术后24 h 氧合指数(OI)、上机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HFOV 组术后24 h 氧合指数较 CMV组显著升高(P <0.05),而上机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较 CMV 组均显著缩短(均 P <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Ⅲb 型食道闭锁术后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治疗中,HFOV 治疗是一种较 CMV 治疗更好的方式,是 NICU 中Ⅲb 型食道闭锁术后患儿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呼吸机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涂洪强  明腾 《矿产勘查》2011,(2):37-39,4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0例≤6个月、需手术纠治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手术。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术后1 h即给予乌司他丁5 000 U.kg-1.次-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L中静脉滴注,8 h 1次,连用3 d。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检测2组患儿术后1(T1)、6(T2)、24(T3)、48(T4)、72(T5)h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Ⅰ)水平。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血浆cTnⅠ、IL-6、TNF-α水平的降低更早、更明显,试验组均在T5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IL-10水平的降低却正好相反,试验组降低更慢,在T5时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例死于呼吸衰竭。试验组15例、对照组14例患儿随访3个月,均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乌司他丁在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可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的释放,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2):36-37
目的:总结体重12 kg以下的婴幼儿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312例12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了解小儿CPB的特殊性,对小儿CPB应根据其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确定其转流方法。结果:全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9~154 min,平均(63.9±4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105 min,平均(38.9±21.8)min。心脏自动复跳288例,自动复跳率为92.3%。体外循环过程平稳,全部顺利撤停体外循环,无体外循环意外及相关并发症。术后死亡4例,死亡率1.28%。结论:建立更适用于婴幼儿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过程,根据患儿的病情采用个性化的灌注方案,加强围术期的体外循环管理。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应用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和体外循环管路,合适的灌注流量和灌注压,加强液体出入量平衡及温度的管理,注意保护心肌及各重要器官,联合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减少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评估体外循环中乳酸的变化情况,探讨体外循环对乳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1例15 kg以下先心病患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先心病纠治术,术中行平衡超滤(BUF),CPB结束后行改良超滤(MUF).分别在手术开始、主动脉阻断时、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时、MUF后、术后2、20预h 7个时间点抽取血液样品来检测其乳酸(LAC)值.结果 手术开始时,乳酸值处于正常范围之内,随着体外循环开始至主动脉阻断,乳酸值便开始升高(P〈0.01),在主动脉阻断期间趋于平稳,主动脉开放至停体外循环乳酸值进一步上升(P〈0.01),MUF后乳酸值有明显的下降(P〈0.01),LAC水平在术后逐渐降低,术后20并h已经趋于正常.结论 体外循环会使乳酸值升高,改良预充液及BUF和MUF的联合运用,有助于控制和降低乳酸水平,有利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利欣预处理对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ASAⅡ-Ⅲ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甘利欣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甘利欣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内加甘利欣2.5 mg.kg-1静脉泵泵入,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静脉泵泵入,均在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切皮前20 min内泵完。于术前、术后1、3 d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各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同时观察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3 d甘利欣组QTd和QTc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预处理可减轻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异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许飞  涂洪强  陈霞  段君凯 《矿产勘查》2010,(4):83-84,1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FDP)在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方法将63例先心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CPB前一次性在预充液中加入FDP200 mg.kg-1;对照组33例,预充液中不加FDP。2组分别于术前,CPB后3、48 h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ELE-SIA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及CPB后48 h TNF-α、IL-6、IL-8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3 h对照组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CPB后细胞因子TNF-α、IL-6及IL-8明显升高,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在预充液中加入FDP后,可以明显减少TNF-α、IL-6及IL-8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王敏  韩春霞 《矿产勘查》2014,(10):59-6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子宫、宫颈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00例,其中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腹腔镜组)150例,行经腹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经腹组)150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保留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经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保留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缩短,切口液化发生率低(均 P <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胃肠功能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缝合术的价值.方法 将62例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根据术式分为腔镜组(32例)和开腹组(30例).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缝合术,开腹组采用传统术式,观察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 腔镜组28例手术成功,4例因缝合困难中转开腹完成修补;术后并发症2例,为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开腹组腹腔残余脓肿1例,切口感染2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肺部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9/30),高于腔镜组(P<0.05).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1).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老年患者行腹腔镜穿孔修补缝合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负压吸引技术(VSD)持续负压灌洗、引流对高压电损伤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将56个上肢受伤部位患者(35例高压电损伤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个部位。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及局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全身和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VSD持续负压灌洗、引流1~3周,7d更换1次新的VSD敷料,术后1~3周拆除负压吸引装置。观察2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再根据创面情况选择皮片或皮瓣封闭创面。结果试验组在清创治疗后,后期覆盖创面,其中植皮为14个部位,腹部带蒂皮瓣为14个部位;对照组在清创治疗后,后期覆盖创面,其中植皮为14个部位,腹部带蒂皮瓣为14个部位。试验组创面肉芽生长快,皮片或皮瓣覆盖后愈合快;对照组创面肉芽生长相对较慢。试验组皮片、皮瓣成活率均为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92.9%(均P〈0.05),试验组皮片、皮瓣移植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42.5±2.2)、(58.3±4.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4±2.1)、(62.3±4.2)d(均P〈0.05)。结论VSD持续负压灌洗、引流能明显地改善高压电损伤肉芽生长创面情况,为进一步封闭创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皮片或皮瓣修复创面的成功率,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