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是柴达木盆地一个一级构造单元,至今共发现了6个油气田,分别是冷湖三号油田、冷湖四号油田、冷湖五号油田、鱼卡油田、南八仙油气田和马海气田。根据它们的特征可以划分为背斜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2大类,其中背斜油气藏又可分为同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囊和同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2个亚类。它们的形成受烃源岩展布、烃源岩的生油生气性、断层活动和圈闭发育的有效性等向个因素的控制。建议今后的勘探活动对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以南和以北地区应有所侧重,南侧以找气为主,北侧以找油为主,并把重点放在寻找形成时间早、同基底活动有关的圈闭构造上。  相似文献   

2.
春光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由于其砂体厚度薄、成因类型多样,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其砂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从岩性特征、沉积厚度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砂体的识别标志,又从水体深度、物源供给、水动力条件及地层发育样式等4个方面,探讨了砂体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春光油田古近系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为主,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滨浅湖亚相;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缘席状砂体和滩坝砂体。平缓的地形、丰富的物源、湖平面的频繁变化及波浪的侧向改造均是春光油田古近系砂体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藏相态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根据库车油气系统80个油气藏地层流体的高温高压实验(PVT)结果和油气藏的油气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清晰地认识该系统已发现油气藏的流体相态类型和分布特征,并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库车油气系统为富气的地质单元,烃流体以气态烃为主,液态烃处于次要地位。库车油气系统的北带是干气和湿气集中分布的地带,并有少量凝析气藏,这些凝析气藏贫含凝析油;南带是以富―特富凝析气藏为主的地带,并有伴生油藏和挥发性油藏分布。库车油气系统的西段比较富油,油藏和富―特富凝析气藏比较集中的出现在西段的羊塔克地区、却勒地区和乌什地区。认为库车油气系统烃类成藏史的特点是:1早期是以富油的凝析气和正常原油成藏为主,主要成藏区分布在早期圈闭发育的南带;2晚期是干气、湿气和贫凝析气的充注和成藏时期,在北带晚期圈闭中形成了干气藏、湿气藏和贫凝析油的气藏,在南带晚期同样也有较干的天然气进入早期油气藏,并使南带早期油气藏中的烃体系发生混合和分异。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东营凹陷的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基岩张性断裂控制凹陷边缘地层油气藏分布;盖层重力滑塌断裂控制凹陷陡坡滚动背斜油气藏分布;底辟拱张断裂控制凹陷内部和缓坡复杂断块油气藏分布.这些断裂控制了一系列伴生圈闭的大规模油气聚集,并在凹陷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含油气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辛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的东辛地区为例,主要分析了该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以屋脊式断块油气藏为主体,在断块油气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沙三上-东营组油气藏,绝大多数为断块型;岩性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沙三中下部,且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性质具有某种联系。下部沙三-沙二段为低饱和油藏,中部沙一段-东营组多为高饱和油藏及油气藏,浅部上第三系出现纯气藏。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断裂对于多层系、叠瓦式展布的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堡凹陷古近系发育削超不整合、削平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等3种不整合类型。由于区域风化泥岩总体不发育,不整合的结构类型划分为双层结构Ⅰ型(砂-泥)、Ⅱ型(砂-砂)、Ⅲ型(泥-砂)、Ⅳ型(泥-泥)等4种类型,其中Ⅲ型(泥-砂)是区域最主要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方式。受不整合结构类型的控制与断裂系统较为发育的影响,已发现油气藏主要为削平不整合油气藏与不整合-断层复合型油气藏。这两类不整合油气藏也是南堡凹陷不整合油气藏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东营凹陷高青一平方王潜山带勘探程度低、难度大的特点,依据研究区潜山油气藏形态及成因的不同,将其归纳为3类:地层不整合潜山坡油气藏、断裂一不整合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和断裂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后2类勘探潜力较大。研究区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主要有油源条件、储层条件和断裂作用,因其成藏控制因素的差异,各类油气藏在潜山带中的发育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地层不整合潜山坡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平方王潜山带的北翼斜坡;断裂一不整合潜山风化壳油气藏在高青一平方王潜山带均有分布,且主要位于相对较高的断棱部位;断裂潜山内幕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平南潜山。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项华  徐长贵 《石油学报》2006,27(2):11-15
运用适合于陆相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在渤海古近系可划分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渤海海域古近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至下降的转换位置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位置,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的晚期是砂体发育的位置,中期层序界面与层序界面附近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与长期活动的断层一起构成了渤海复杂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渤海海域古近系有6种隐蔽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在层序中出现的位置可以预测的.以JZA气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火山岩油气藏分布与勘探、开发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火山岩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油气储量的增长点,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可是,作为一个复杂而特殊的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具有不同于沉积岩油气藏的特殊形成环境和不同的勘探开发特征:火山岩油气藏不受构造控制,而主要受岩性控制;主要有合成声波阻抗分析、重力、磁法等勘探方法。产能分布复杂,单井产量差异很大,无水采油期及含水上升率差异很大,易发生暴性水淹。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德惠断陷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受燕山Ⅲ幕和Ⅳ幕两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断陷构造层自生自储油气藏组各和坳陷构造层下生上储油气藏组合。燕山Ⅳ幕构造运动对全区均育较大的影响,主要构造带最终定型。反转特征明显的是农安构造带,其次是东部断阶带,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主要场所;万金塔构造带反转特征较弱,龙王构造带水平掀斜反转不明显,但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利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复杂断块群油田以断鼻、断块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垂向含油层系多,平面上叠合连片,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主体部位的断鼻断块内。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控制因素的分析,指出继承性的鼻状构造控制了油气聚集方向和富集程度,油气藏含油范围和油气藏高度则主要受断层封闭性和封闭程度的控制,油气分布规律受伸展构造所伴生的各种断块群构造型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射孔完井中的油气层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射孔完井对油气层的损害情况,重点分析了射孔过程中射孔液、射孔参数、射孔时压差大小等因素对油气层产能的影响,提出了保护油气层的基本措施,以及负压射孔时负压值大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浅论低电阻率油气层与地质背景因素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低电阻率油气层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微观机理分析较深入,地质背景因素与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内在联系探讨不多,缺乏对生产的预测性和指导性。论述了地质背景因素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应力机制、沉积相展布及物源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性,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或控制了低电阻率油层的最终成因。  相似文献   

14.
笔架岭构造带反向正断层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质特征入手,探讨本区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机制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北东向反向正断层的形成受北西-南东向张应力及右旋剪切力作用控制,反向正断层的走向与张应力方向基本垂直;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油气井压裂选井选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类型储层的压裂选井选层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砂泥岩地层压裂主要影响因素是储层的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和岩性,而碳酸盐岩地层压裂主要影响因素是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情况;探井和开发生产井的选井选层影响因素也不同,探井主要考虑地质静态参数,而开发生产井侧重于生产动态数据。针对不同类型储层和井别的压裂选井选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不同类型油气井压裂选井选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全球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一类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共发现了1021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321个。运用统计分析、资源评价、沉积学等方法理论分析了其中226个主要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层系分布、储层规模与埋深及圈闭类型等。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波斯湾盆地、墨西哥湾盆地、锡尔特盆地、滨里海盆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二叠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其中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白云岩类和不整合与风化壳类,通常规模较大,埋深一般小于3000m,埋深较大的主要为白云岩和超压石灰岩。通过对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现今地理位置与垂向分布受控于碳酸盐岩的平面与地层分布,古气候、古纬度控制了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古构造及其演化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规模及油气富集程度,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是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徐家围子断陷CO2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徐家围子断陷CO2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深大断裂、火山岩储集特性、岩浆性质和盖层是该断陷CO2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深大断裂的活动与分布控制着CO2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火山岩储集物性优劣控制着CO2气藏的形式;岩浆性质决定着CO2气藏的丰富程度;盖层质量好坏控制着CO2气藏的保存程度。CO2气是岩浆冷凝析出,并在由裂缝勾通孔洞的火山岩体中聚集成藏。汪家屯、升平和昌德地区是该断陷CO2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顺北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超深、高温和高破裂压力等特点,酸压改造时存在酸蚀裂缝短、导流能力递减快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应用深穿透酸压技术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改造的技术思路,并进行了技术攻关研究。合成了酸用稠化剂、高温缓蚀剂,研制了抗高温清洁酸,并进行了酸液非均匀刻蚀导流能力试验,分析了在闭合应力为20~90 MPa时仅注入清洁酸、仅注入胶凝酸和先注入清洁酸再注入胶凝酸3种注酸方式下裂缝的导流能力;同时,研究了酸液非均匀驱替流动机理,优化了非均匀刻蚀酸压工艺参数。研究发现,采用“清洁酸+胶凝酸”组合注入模式,不仅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有效缝长也增加近1倍。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在顺北油气田进行了5井次现场试验,酸压施工成功率及有效率均达到100%,酸压后平均日产油107.7 m3,平均酸蚀缝长133.20 m,取得了明显的储层改造效果。研究认为,顺北油气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可极大改善超深碳酸盐岩酸压效果,可为国内类似储层的酸压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将南方中、古生界古今油气藏分布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3类。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凹陷邻近的古隆起及古斜坡控制,再生烃油气藏分布主要受“二次生烃”或晚期生烃中心控制。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工业性油气藏特别是天然气藏的成藏期均较晚,以第三纪为主;南方中、古生界烃源岩存在早期-晚期的多期生烃、多期成藏,而勘探的重点应该是晚期生烃及晚期成藏的油气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控制了现今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藏成因类型--次生型及再生烃型油气藏的分布。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断块油田原油生产的特点,介绍了断块油田原油生产期间由于产量的变化导致大量使用的变频输油泵效率低下的现象,再结合油田的生产实际,从理论上准确的分析了变频输油泵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了积极提高效率的方法及措施。目前各油田都非常注重油田系统能量平衡及提高各系统效率,而提高油田集输系统效率也正是节能降耗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