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密封卸油可减少油气的损耗和空气的污染,保证油站的安全。本文作者集30多个油站近百个油罐密封卸油装置改造之经验,介绍了一种只需稍作改动,便可既达到规范要求又可大大缩短卸油时间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油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某重油催化装置烟气轮机更新放大后,润滑油等辅助系统没有同步改造。由于新机组用油量增加,导致润滑油系统运行不稳,存在系统带气、压力波动、辅泵频繁起跳、两台油泵无法正常互备等问题,2012年发生过因油压波动,辅泵起跳后不能补齐系统压力,引起烟机跳车。经过分析发现,该机组油用量较老机组增加是主要原因,此外该油站还有许多配置缺失。文章对照机组油站设计最新标准,对油站进行了改造,提高油循环量,增加润滑油总管单向阀,蓄能器位置调整至总管,调压阀改为自力式控制,启辅泵压力联锁开关从润滑油总管移至泵出口。经过改造后的润滑油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3.
转油站作为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的主要耗能环节之一,其能效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评价一直是油田关注的重点。针对三管伴热的集输加热方式,引入层次分析法来构建转油站能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转油站系统划分为转油站热力系统、转油站电力系统、站外集油管网三个子系统进行评价。以江苏油田某区块转油站为例,分析不同季节转油站能效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转油站用能薄弱季节为冬季。依据评价体系分析该季节的基础能耗指标,找出其薄弱指标为站内热力设备效率及站外管网伴热效率。通过改变加热炉工艺参数、伴热热水温度并计算不同参数下的能效系数,确定能效利用率最大时的工艺参数,提高了加热炉及站外管网伴热效率,有效地提升了站场全年的能效利用率,为转油站系统节能改造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 转油站自控系统现状及合理配置对比分析  转油站自控系统主要用来检测、控制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参数 ,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生产效率 ,达到安全、平稳生产的目的。下面结合生产中涉及的各种装置 ,逐一进行分析。1 1 二合一加热炉大庆油田采油一厂转油站中一般配备 2~ 5台  相似文献   

5.
Tskha.  N  孙伯英 《国外油田工程》1997,13(7):29-30
测定乌辛斯克净化油站的一级分离装置排出的采出水含油量取得了结果。油罐脱水油输入主干线销售给用户,采出水输入地层压力保持系统(FMPS)回注到生产层。从经济角度来看,水质控制极其重要,而最重复的则是消除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类。  相似文献   

6.
葡北油田10号站地区的2座转油站分别建于1980、1987年,负荷率分别为56.0%、87.3%,负荷率较低,且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系统效率偏低。葡北10号站地区地面系统优化新建转油站1座,拆除已建2座转油站。集油系统调整共有112口已建油井,新建7座阀组间,将现有的双管掺水热洗分开流程改为单管多井串联不掺水集油流程。与双管掺水热洗分开流程相比,应用单管多井串联不掺水集油流程,112口油井综合投资可减少952万元。  相似文献   

7.
针对拉油罐车卸油时卸油口油气挥发严重、存在事故隐患的问题,研制了一套新型密闭卸油装置。该卸油装置与卸油罐车、储油罐形成一个整体,油相、气相管线相连接,卸油、储罐进油时呼出的油气通过气平衡线接入卸油罐车,实现卸油过程的全密闭。装置采用变频器闭环控制模式,可根据卸油量大小(罐体液位高低)实现卸油泵排量自动调节及启停,整个卸油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与传统的非密闭卸油装置相比,新型密闭卸油装置具有制造工艺简单,现场方便拆卸,投资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可大大提高卸油站场密闭程度及工艺自动化程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适合在各大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集油过程能耗 ,大庆油田近年来在双管掺水和单管不掺水集油流程上 ,开展了大规模工业性加原油乳化降粘剂降低集油温度的试验 ,取得了显著的节气和节能效果。针对原油乳化降粘剂在推广试验中暴露出的单管不掺水集油流程比双管掺水集油流程所需加药量高的问题 ,本文建立了计算集油管道中原油乳化降粘剂有效浓度的数学模型。1 数学模型的建立图 1为转油站集油系统的简化模型。图 1 转油站集油系统简化模型图中O为油相流量 ,W为水相流量 ,Di 为原油乳化降粘剂中活性组分i的流量 ,数值下标代表集油流程中的不同管段。由集油系统的物…  相似文献   

9.
杏北油田部分老式转油站建设年限长,站内各处问题频发,给日常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自2012年开始,杏北油田逐渐开始实施转油站整体改造计划。论述了老式转油站平面平局的两种改造模式及其适应性,对老式转油站掺水、热洗系统及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方案。改造后,不仅平面布局紧凑、功能分区合理、工艺管网顺畅,同时,简化了工艺流程,方便了生产管理。至2016年,应用两种平面布置模式共改造转油站10座,效果良好,为后续的改造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大庆油田气油比的上升,油田伴生气(湿气)产量明显增加,油气处理厂处理湿气能力不足的矛盾甘益突出.为此,分析了目前大庆油田湿气集气率低的因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油气装置处理能力;修复返输干气系统;提高联合站供干气的可靠性;转油站和联合站将本站湿气作为替补气源,确保安全生产.湿气集气率的提高,将为油...  相似文献   

11.
某炼油厂重油催化装置原控制系统操作站部分组件已老化,系统机柜电源故障率高,I/O卡件设备频繁出现故障。原装置联锁与工艺过程控制由装置DCS系统实现,机组联锁与机组过程控制由ITCC系统实现。实施系统的技术改造后,DCS系统为装置连续控制系统,ESD设置独立的紧急停车系统,ITCC系统为调速控制及防喘振控制系统。并利用机组喘振线实测技术实现TS3000控制系统的喘振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2.
舒献成 《石油库与加油站》2021,(2):5-8,M0002,M0003
针对浙江沿海某成品油输油管道站场站外埋地管线受到侧向和轴向推力,且管线两侧均无法移动,导致站内管线应力集中,造成部分管线位移的问题,采取了站内外管线上方降低荷载、站内管线更换可调节管托、固定墩增加混凝土方桩支护、站外管线平衡压带更换配重块等措施,释放了管线应力,保证了管线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前置增压泵压力和流量可调性注水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为彬  吴九辅 《石油学报》2005,26(4):115-118
据统计,注水开发油田的注水电耗占原油生产总用电的33%~56%,注水节能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双泵串联的泵控泵技术,利用前置小功率增压泵来调节系统压力和流量,使高压大功率注水泵高效工作.对大型注水泵站的串接泵叠加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了系统节能和自动控制原理.以注水泵站的输出压力和流量为目标函数,实现了高压注水泵站的稳定、高效节能和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常用锅炉调风器和油枪,对动力站4#中压锅炉燃烧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造方案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燃油锅炉或加热炉的燃烧系统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井监测是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的重要工作之一,油井无线网络系统由无线一次仪表和GPRS无线中继站组成,它整合了无线功图连续监测、无线电机参数检测、无线温压监测以及GPRS远传等四大模块,形成完整的油井网络系统。它将太阳能供电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和GPRS远距离传输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重要生产数据采集、处理、远传。  相似文献   

16.
AFT是一种寻找采油井内可动剩余油的新技术。采用测井电缆将分层测压取样仪送至井下,通过一对可调控封隔器实现测试不同厚度的单个目的层或层段,利用自排液泵抽取地层内原状流体样品,录取目的层或层段系列压力资料,得到分层储能参数和可动剩余油信息。油田应用结果表明:在多层合采的高含水油井中,利用该技术可找到数量可观的潜力油层;根据AFT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堵/隔水措施,增油降水效果显著。AFT技术为高含水油井精准找剩余油、精细挖潜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刘志刚 《石油机械》1998,26(3):24-25
YZ-120液压动力站的现场使用情况表明,污染是造成液压动力站液压元件损坏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动力元件高压泵、控制元件手动技向阀和溢流阀、执行元件液压马达及液压缸等的损坏。液压系统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外部侵入的固体颗粒、水分及空气和内部生成的磨屑、金属内壁锈蚀剥落物等。防治石油矿场液压动力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合理选用液压油粘度;强化管理和及时更换液压油;正确使用过滤器和及时清洗液压元件等。  相似文献   

18.
高温防窜水泥浆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高压油气井的窜槽问题一直是困扰各油田固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高温高压长封固段井的油气窜槽问题更难以解决.高温防窜水泥浆体系具有优异的防窜性能及稳定性,稠化时间易调,低温条件下强度能较好地发展,采用多凝水泥浆方案可更好地解决高温高压长封固段油气井的固井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沈蔚 《金山油化纤》2006,25(1):59-62
采用监控、遥视和闭锁一体化技术,对炼油装置供、配电集控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实现了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文章介绍了集控站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技术特点以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国内外使用率很高的红夹克(Red Jacket)潜油泵为例,阐述了正压输油工艺中潜油泵的正确选型、特性、工艺设计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