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7,(12)
<正>乡村治理是现代治理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政府及其他治理主体、依托制度设计分工,领导、调控、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行为及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从治理的主体角度看,乡村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是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短板。长期以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被定位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乡村社会组织的主体性、自治性、自主性并未得到充分彰显。乡村社会组织发育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国城乡发展从“乡土中国”演变到“城市中国”,正逐步向“城乡中国”转变,乡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聚落结构等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亟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江苏省作为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已进入了“城乡中国”时期,并积极在一盘棋谋划空间、“三生”空间联动治理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实践。以江苏实践为例,通过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的历程回顾,总结提出江苏三个不同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阶段及其重点、逻辑和特征,认为江苏探索出了“规划统筹—行动协同—政策合力”的乡村空间治理系统路径,为新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了现实样本,并从理论框架、治理模式和治理规则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实践的模式特征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丰富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包括遵循乡村发展“人—地—产”耦合运行系统的理论框架、针对四类乡村探索了与其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发挥了村庄规划作为乡村空间治理基本规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5,(1)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大工业产品的流入促使中国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也使传统乡村社会迅速衰落。从弗里曼《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书入手,回顾了传统乡村社会衰落的过程,以及在中国试图寻求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10)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社会文明演化的古老命题,因时代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内涵,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结合了乡村规划思路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将更有效地解决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文章在分析了乡村社会治理协同乡村规划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乡村规划协同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原则,构建了由多元化治理主体、组织化治理权力和科学化治理机制组成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模式,并以广东省传统村落碧江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了碧江村社会治理的具体思路:以"生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振兴"为重点,以"法律制度+乡规民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更加协调发展,因此乡村规划日益成为城镇化关注的焦点,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规划技术的不成熟,对于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依然缺乏全面思考。本文主要对乡村景观的涵义与特征、乡村景观规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进行探讨,并结合湖北省东西汊湖乡村景观规划案例提出乡村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特征评价—乡村景观特色定位—乡村景观整体规划的景观规划思路和方法,最后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景观规划和治理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建设》2014,(11):16-21
<正>张尚武:重塑乡村活力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关系的协同发展,实际上存在一种悖论。无论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本质上都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发展效率的过程,这与乡村传统社会的运行模式和生产的组织形态是相冲突的,城乡差距扩大、乡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实现城乡协同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如何破解"三农"问题,既是国家面对的重大挑战,也是专业人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建筑学界、城乡规划学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建设中,从建成环境改造、乡村产业帮扶到社会组织改进多有涉及。在推动"新乡村建设"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新问题。为此,笔者与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分别探讨了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困境、现代国家构建与乡村治理、土地流转与人口流动以及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温教授的论述有助于理清问题,以便更加踏实、有效地介入乡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2018,(8):22-23
主持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实施路径是什么? 乔润令: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推进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的分类发展尤为重要.有一些乡村是要保留的,有一些注定要消亡.三是加快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形成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四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平台除了美丽乡村战略,还有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新常态发展下乡村振兴的新平台,是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的新载体、发展特色经济的新领域、助推产业升级的新平台、构建新型人居环境和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目前城镇化出现一种新的潮流,可能对于未来城镇化趋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就是城乡资源开始了双向流动.100多年来中国的资源从来都是农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没有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但是现在这个局面开始改变了.农村供给侧升级迫于眉睫.现在,乡村人才返乡,城市资本下乡正在形成新的潮流.而高素质人群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中,需要一个重要的角色,类似于传统乡村的乡绅,又具有现代社会的身份(如文化、财富等)的人群下乡.特色小镇也开始吸引具有城市资本、文化、情怀的乡绅和农村部分人群的回流,这都将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格局的变迁同中国的经济转型背景息息相关,治理机制的演进无法脱离资本与乡村社会之间始终纠葛的历史脉络。基于“双向运动”理论,文章通过将乡村治理演进嵌入到特定的地方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场景之中,从市场扩张和社会纠偏的两维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工业村”治理演进的4个阶段提供内在逻辑解释。结果表明,工业村的治理演进本质上是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工商资本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以企业治理逻辑、治理组织渗透为手段,致使乡村传统治理机制不断瓦解与重构的逐利性表达。最后,研究认为构建市场与社会治理双向耦合、多主体嵌入的协同治理路径是推动市场有序准入、推动乡村治理的自我革新、实现乡村振兴的“善治之策”。  相似文献   

11.
乡建乌托邦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乡村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乡村建设、有机农业、返乡运动、自然教育,变成了一种潮流,媒体也配合地做了许多"逃离北上广"的专题。逆城市化时代,已经来临了吗?欧宁和邱建生是这其中的两名先行者。他们同样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农村,通过奋斗离开了自己的乡土,却在多年后,选择另外的乡村作为他们理想的归宿。他们称自己是新的乡村建设者,并将自己的所作和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做比较。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主要的乡村变化与乡村问题,及其对乡村规划的挑战;然后解析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乡村演变过程,以及乡村规划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的响应;最后系统探讨了中国乡村规划的理念、目标、内容体系及编制策略。笔者认为,现阶段乡村规划的总体价值取向仍应优先服务于经济发展,适当兼顾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乡村规划应当转变为全域性的涵盖社会经济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规划;乡村规划必须成为真正的参与式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地域合作和组织联动。  相似文献   

13.
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整理和归纳日本农村规划研究的发展脉络,阐明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日本农村规划方法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从与农村规划相关的日本核心学术刊物的文章标题入手,运用文本信息发掘法,首先对1970-2004年农村规划研究的整体进展特点予以把握;然后将上述期间内的农村规划方法论分别按照非村民参与型、村民参与型、村民主体型进行整理;再立足于规划方法论的社会技术特征,阐述以村民参与为特色的农村规划体系的制约因素;最后将视野拓展到未来的规划编制发展方向,提出包含更广泛的村民参与的农村规划方法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发展,创建海南新型农村居民点体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海南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居民点分布特征的综合研究,提出了进行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引导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农村居民点体系,阐述了相应的引导方式与推进策略,并对现有村庄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乡建设》2009,(4):4-5
Pay Attention to People's. Livelihood to Build a Harmonous Society
Beijing, in March, is in her beautiful spring. Thousands of representatives of National People' s Congress (NPC) and members of Chinese People' 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gathered together to jointly discus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乡村发展与乡村振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震东  项婧怡 《城市规划》2019,43(10):29-36
系统阐述移动互联网时代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互动方式革新以及城乡社会参与度增强等新发展趋势,呈现新趋势下乡村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针对现象与问题提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力量与机制协同促进乡村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乡村振兴实践与"十四五"规划需要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熊宁  曾尊固 《城市规划》1999,23(3):16-18
从当前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分析两种制度创新和变迁的原因:进而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动力、阻力、制度变迁方式、地域结构变化、发展状况以及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关系六方面分析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相似的和相关的特点;最后通过两者互利效应的分析,导出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2020,(5):35-43
乡村"农业去中心化"背景下,重塑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维护农业和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双重意义。研究在分析"去中心化"下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互动关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剖析长三角地区乡村农业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下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重构路径。研究表明:(1)农业与乡村社会人口、生活耦合互动关系强,但协调性不足;(2)协调关系发展类型可分为优化型协调、稳定型协调和脱钩型协调;(3)社会生活改善对协调关系优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农业发展是根本动力;(4)乡村"农业去中心化"需要避免农业发展"去乡村化";(5)提出从区域视角重构农业与乡村社会协调关系的空间规划路径和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