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建筑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指出绿色建筑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绿色建筑集中建设及其产业的集聚发展是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有效途径,并重点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在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中的独特优势.然后将绿色建筑产业新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进行全面解析,并详细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是否可以推广、如何推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绿色建筑产业新城作为重要模式为全国不同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域空间。小城镇数量大,分布广,建筑质量提高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具有巨大的需求,在小城镇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已成为我国绿色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木结构建筑具有诸多优良特性,符合在小城镇推广应用的诸多条件。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第一手调查问卷,分析了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小城镇应用的的必要性和适宜性,梳理了其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了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小城镇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绿色城镇化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4.
正1编制背景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能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上行压力不断加大。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绿色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受资源与环境约束并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城乡发展模式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应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使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必须深度融合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4月发布了《"十二五"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现阶段改变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重要办法,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道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接近极限,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尽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迫切需求。文章首先通过分析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效益,指出可以通过绿色建筑与绿色新型城镇化互利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而提出绿色建筑产业一体化新城的模式——绿色建筑集中建设及其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并详细描述了新城如何规划建设,最后重点阐述了新城对绿色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绿色建筑产业一体化新城的模式为中国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绿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通过完善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地域文化与城镇特色建设、科技应用与节能减排、安全系统建设等,将城镇化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诸如项目重叠,生态环境破坏的建设悲哀。如何在城镇化进程后不留遗憾是我们面临思索的关键问题。本选题通过调研使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城镇得以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使其具有地域特色。拟解决:一是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不够紧密。环境建设尚未与新型城镇化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环境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衔接不紧。二是城镇地域风貌不明显。城市主题文化还不够清晰,尚未形成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城市定位;中心城区、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地域风貌特色不明显。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可进一步加强。众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文化遗存尚未列为文物,未得到系统保护,损毁破坏的风险较大;历史文化风貌村认定标准不明确,规划档次低,存在"破坏性改造"的风险。抓环境形象构建,在建筑风貌中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为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为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历史性的课题.绿色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必要转型,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的明智选择.绿色是新型城镇化的生命之基和动力之源. 绿色城镇化要实现城镇体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在人口和资源高度集中背景之下,人类作为自然生态子系统自觉选择的现代生存方式.如果城镇化过程中无视绿色,必然遭受自然规律的无情处罚.雾霾、内涝、垃圾污染、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究其根源,无一不是违背天则而自作自受.实现绿色城镇化,我们的城镇体系就要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城镇、森林、山川、河流、植被、野生动物,都要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城镇化,这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行业的宏大命题,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索主要以低碳城市研究和低碳城市规划编制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分析,提出新常态下的转型期正是城市规划行业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城市规划面临着包括存量空间规划作为新重点、绿色生态规划作为新类型、行动规划作为新领域、乡村规划作为新天地以及"互联网+"作为新课题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城市规划行业如能积极应对变化,当可在中国城镇化后半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泉  宣蔚 《工业建筑》2012,(Z1):21-23,7
随着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雨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特性。恰逢当今我国新农村住宅活动如火如荼,利用雨水这种可再生能源,削减农村住宅能耗,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适时而必要的工作。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雨水资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生态化运用策略,展示了雨水回收利用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生态技术适宜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汪芳 《城市规划》2004,28(2):60-62
通过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宜技术的层次性,提出:选择具有中国小城镇特点的适宜技术并不是选择低技术,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层次的、操作简单的生态技术,来实现小城镇建设的高起点、快发展。并以秸秆生产生态建材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工业建筑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芗  魏晓红 《工业建筑》2001,31(11):44-47
当前 ,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科技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 ,研究新形势下科技、社会、人文思想的新特点 ,探讨工业建筑这一城市重要建筑类型新的设计思想及新手法 ,将推动工业建筑类型的丰富和发展 ,使其成为反映科技精神的先声和具有人性化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5.
洪惠群 《工业建筑》2012,42(5):79-83
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建设,是广东省目前以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以广州罗岗区九龙镇莲塘村为例,针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乡村格局,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村(镇)一策的灵活机制,提出桑基鱼塘生态理念的规划模式,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名镇名村示范村效应,从而避免了千篇一律新农村的面孔。  相似文献   

16.
黄钦 《福建建筑》1995,(1):14-18
为改变福州市住宅区规划水平的落后状况,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本文谈了对住宅区规划的新认识,对福州市住宅区规划提出了一些新设想,并通过剖析笔者所设计的福州市两个不同规模的住宅区,从组织内向有情趣的居住院落;形成优美适用的环境绿化;布置便捷安全的道路系统;安排合理完善的公共设施等几方面来探索住宅区规划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现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认知和解读。在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的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布局,场地的编织来适应和控制这片新的场地;以简明清晰的几何逻辑定位建筑在场地中的角色关系,并成就建筑的个性化呈现;利用自然光影强化建筑的空间秩序,实现使用者对建筑本身的诗意空间体验。探讨在当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坚守自己的建筑创作理念,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作品中保持一贯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如何从生态角度进行城市滨河绿带的规划 ,并结合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整治实例提出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生态规划的含义、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亚滨 《城市规划》2006,30(8):75-77
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要求的现实,本文在分析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应突出“四性”,强化“五规”。即突出规划的协调性、社会性、经济性和应变性,强化区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旧城区更新改造与保护利用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西南地区传统住宅适应当地的生态特点、地理气候条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造方式,针对其能源使用方面存在的污染性、浪费性等缺点,提出了生态节能住宅的发展策略与技术范式研究,进而实现西南地区多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