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钻测井及各种分析测试数据阐明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深-半深湖相白云岩的成因。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电子探针与能谱、微量元素及X-衍射分析白云岩的矿物成分与岩石结构及构造,在此基础上确定白云岩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白云岩为一套单层厚0.2~1.5 m的沸石质白云岩和沸石岩,白云岩层系由铁白云石(含Fe0.5%~5%)、钠沸石、方沸石、水镁铁石、重晶石、黄铁矿组成。白云石晶体10~200 μm,波状消光,鞍状特征,具裂纹。岩石具泥粉晶结构和内碎屑结构,内碎屑为白云岩和沸石岩。发育纹层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构造。自然伽马700~1 100 API,为正常泥岩的2~4倍,铀和钍含量分别高达(40~60)×10-6和(60~100)×10-6。Cu,Ni,Co,Fe,Mn等微量元素组成和分布与现代红海海底热水沉积一致。平面上沿基底断裂分布。多种资料表明这是一套“白烟型”热水沉积成因的白云岩。目前国内外对这类沉积报道较少,研究程度低,同时也缺乏相应成熟的沉积模式,通过此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沉积学理论,寻找更多与热水沉积有关的矿床。  相似文献   

2.
二连盆地以发育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为特征,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针对盆地内断陷湖盆规模小、物源多、沉积快速及相带变化快的特点,以沉积砂体形成、分布过程为主线,通过古地貌及地震沉积相分析、典型沉积砂体剖析等,针对物源供给、运载路径和砂体沉积等进行分析,开展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是二连盆地断陷湖盆沉积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凹陷周缘与内部古高地控制沉积物的入湖位置和物源供给,控凹断层等控制形成的古沟谷是沉积砂体的主要搬运路径,不同类型的构造(沉积)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叠合方式及分布特征。断陷湖盆内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的有机配置,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3.
4.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资源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描述上,对油页岩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的不明确,制约了油页岩选矿及开发。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确定长7油页岩的沉积环境。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从沉积相、有机质来源及沉积速率等方面分析油页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形成于三角洲-湖泊环境中,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低等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陆源有机质通过重力流输送到深湖中。沉积相和微量元素Th/U分析表明,湖侵域时期(长73)湖泊扩张,水深加大,可容纳空间增大和还原环境为有机质富集及油页岩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湖侵晚期,水深过大,陆源有机质供给不足,且有机质易降解,同时由于烃类向浊积岩夹层运移,导致油页岩含油率降低。稀土元素(La/Yb)N分析表明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控制了油页岩的分布:在靠近三角洲-浊积扇前缘的深湖区,沉积速率适中,距物源较近,有利于有机质输入和保存,为油页岩形成的理想场所;在三角洲-浊积扇沉积区,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沉积速率过高,有机质易被稀释;在远离三角洲-浊积扇的深湖区,距物源较远,沉积速率较低,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且易降解。  相似文献   

5.
东方区与乐东区是莺歌海盆地2个主要天然气探区,2 个区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相同埋深时东方区有机质演化程度比乐东区高。在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温压场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沉积过程分析与盆地模拟相结合探讨有机质热演化差异的成因。研究认为:新近纪至第四纪盆地沉积沉降中心由东方区向乐东区迁移,导致二者在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不同。尽管盆地的高温高压场对有机质热演化产生一定影响,但造成东方区与乐东区有机质热演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个区不同的沉积速率。而有机质热演化差异造成了生气过程的差别:东方区生气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乐东区表现为晚期快速生气的特点,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乐东区中新统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有机酸的形成时间也较晚,有助于该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因此乐东区成藏条件更优越,勘探前景良好。该成果不仅对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其他区域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智 《特种油气藏》2011,18(3):60-63,138
通过分析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符合盆山耦合体系的基本条件,因此将二连盆地划入大兴安岭岭西盆山耦合体系。在盆山耦合体系的控制下,塑造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景观,各湖盆具有独立的沉积体系,形成近物源、多物源、粗碎屑的沉积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凹陷的沉积模式,从盆山耦合的角度解析二连盆地构造和沉积的关系,明确二连盆地沉积体系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大量地质、地震和钻井资料,再现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史,将其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并认为不同演化阶段控制了凹陷的构造格局和地层沉积特征.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发育3套烃源岩和2套储集岩,烃源岩与储集岩平面上相互衔接,纵向互相叠置,为油气二次运移及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标志,将善南洼槽阿尔善组阿三、阿四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并细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相的构成、分布和演化规律,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4大沉积体系,南北两侧陡坡带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东西两侧缓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相发育在洼槽中央。综合分析各层序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指出了善南洼槽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岩心、粒度、测井、地震等资料,识别出二连盆地阿尔凹陷阿尔1井及周边下白垩统腾一上段含油段为湖底扇成因。该湖底扇沉积体以岩心中大量的负载构造、正粒序、块状层理、不完整鲍马序列为其识别标志,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整体低电阻率、高伽马值背景下的指状突起,在地震剖面上则呈透镜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湖底扇中扇及外扇亚相,前者沟道化显著,而后者则不明显。经阿尔凹陷勘探证实,湖底扇中扇的块状砂岩,正粒序砂岩具有较好的物性,孔隙度平均达到16.6%,渗透率平均为282×10-3 μm2。该湖底扇毗邻烃源岩,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运移和聚集条件优越,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连裂谷系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二连裂谷系由50多个断陷组成。主要的烃源层是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在相同的区域构造作用下,断陷群既有相似的构造发展史,又有独立的沉积单元和明显的外在可分性。裂谷期后的区域抬升作用导致烃源岩的成熟度偏低,并且各断陷之间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相差悬殊。通过区域地温场的对比和大量的有机地化资料分析研究,明确了各断陷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建立了断陷群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生烃模式,总结归纳出二连裂谷系三种类型断陷烃源岩的成油带长度及生油气潜力,指出Ⅰ类断陷为含油断陷,是二连裂谷断陷群中最有勘探前景的断陷。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白音查干凹陷达49井附近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下段发育的地层厚度异常体的空间形态、形成机制、形成条件、物质来源等,以利于白音查干凹陷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震反射、钻井岩心和测井数据等资料,主要对其空间发育、沉积构造、结构组分和测井曲线等沉积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厚度异常体主要是由其中的薄层粉—细砂岩叠加造成,在空间上呈透镜状,并与达尔其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连接;滑塌砂体中大量发育包卷变形层理及呈拉长状和撕裂状等不规则塑性变形泥砾,其砂体底部冲刷面发育;浊积砂体中大量发育正粒序层理及液化砂岩脉构造,其砂体底部槽模和重荷模较发育。进一步推测白音查干凹陷达49井附近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下段发育的地层厚度异常体主要为达尔其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地震作用触发下发生滑塌,并随着滑塌块体在重力搬运过程中水体的不断加入而逐步转变为浊流沉积;滑塌-浊流沉积形成的前提条件为地形坡度大和具一定的外界触发机制,必要条件为深水滞水环境(形成于湖侵期)和充沛的物源。该滑塌-浊流不发育固定的补给水道,运移距离短,所形成的浊积体规模小、厚度薄,且呈较孤立的透镜状和舌状等,但其数量多、分布广,且靠近烃源岩,只要其具一定的累计厚度,则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富集带。  相似文献   

12.
下寒武统是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不同层段页岩含气性变化较大,如何寻找勘探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江西修武盆地XN1井为例,通过岩心描述、测井数据分析、矿物和元素组成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下寒武统王音铺组和观音堂组页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下部的氧化还原环境和水体表层的生物生产力控制着有机质的富集。热液活动使水体还原性增强,生物生产力提高,从而控制有机质的富集,进一步影响页岩气的富集。早寒武世SQ1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体还原性变化大,SQ2和SQ3沉积时期水体普遍具有强还原性,均远高于SQ4和SQ5沉积时期;以SQ3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最高,SQ2和SQ1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相差不大,均高于SQ4和SQ5沉积时期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区SQ1沉积时期的硅质来源变化较大,SQ2和SQ3沉积时期大部分层段存在热液成因硅且含量较高,SQ4沉积时期开始出现大段的陆源碎屑沉积,也存在热液成因硅,SQ5沉积时期的硅质矿物基本来源于陆源碎屑沉积。SQ2和SQ3为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气有利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13.
基于陆相水进-水退旋回(T-R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官108-8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连续500m完整取心及化验资料分析,开展湖相盆地细粒沉积岩的高频旋回特征研究。通过应用测井岩性组合判别方法,搭建孔二段细粒沉积岩的五级高频旋回地层格架。采用不同尺度及方法表征细粒沉积岩高频旋回特征,研究表明五级T旋回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古盐度低、古气候偏潮湿、纹层密度大,五级R旋回则表现为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古盐度高、古气候偏干旱、纹层密度小。高频旋回变化控制了有机质的丰度与类型,T旋回中TOC值较高,除了有较高的陆源有机碳含量外,水体内生有机质也较为丰富,显示湖泊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有利于页岩油的形成与富集。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典型的湖底扇沉积,其由补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4个部分组成,主要发育有补给水道,内扇主沟道和沟堤,中扇辫状沟道、沟道间和外扇席状浊积砂等微相类型。湖底扇单个扇体规模不大,但往往多期次发育、成群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规模可观。足够的可容纳空间和持续的物源补给是形成厚层湖底扇的2个重要条件,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和坡折带是湖底扇发育的有利部位。湖底扇砂砾岩体具有毗临生油洼槽、易于形成岩性圈闭、易于油气聚集等优越条件,对岩性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与二连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烃源岩、储层、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深部地壳构造等的研究,表明两盆地的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比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要好得多。提出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下一步勘探方向:在东部,以岩性、地层、古潜山(火山岩或花岗岩)油藏为主;在西部,以侏罗系、下白垩统及古潜山(前中生界花岗岩)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牛杏  王任  杨香华  黄众  李丹  朱光辉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15-19,144,145
North Carnarvon盆地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富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地层厚度巨大且平面分布广,资源潜力大且储层发育。早三叠世时,整个西北陆架为浅海覆盖,盆地沉积了一套Locker页岩;中-晚三叠世时,西北陆架普遍发生海退,盆地沉积了河流三角洲相的Mungaroo组,其岩性特征为厚层砂岩层与薄层泥岩层互层,并夹有薄煤层。Mungaroo组既是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又是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段,其储层与烃源岩呈现"三明治"式叠置,砂体发育区与优质烃源岩分布区重叠。通过对Mungaroo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空间展布的分析,明确了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陆源有机质空间展布的沉积背景,提出了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系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充填模式,为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油气地质研究及我国近海类似油气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受构造—沉积分异影响,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前人针对不同区域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比较薄弱。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公开发表的四川盆地筇竹寺组16口钻井、9条野外剖面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前人认识,针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筇竹寺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有机质富集机制,取得4点认识:(1)德阳—安岳裂陷槽北段较南段古水体环境更为还原,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保存;(2)四川盆地北部由裂陷槽深水陆棚区到川东北浅水陆棚区,古沉积环境整体由缺氧向氧化过渡,而由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中裂陷槽发育区、川西南浅水陆棚到川东南浅水陆棚,沉积水体则逐渐向更还原的环境过渡;(3)裂陷槽北段及中段整体反映出很高的古生产力水平,且四川盆地筇竹寺期广泛的热液影响背景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4)裂陷槽北段及川西南浅水陆棚区筇竹寺组有机质丰度主要受古生产力强度影响,川东北和川东南浅水陆棚有机质丰度主要受控于古氧化还原环境,裂陷槽中段有机质丰度受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共同影响。研究成果对于深化四川盆地筇竹组沉积环境差异和烃源岩形成条件认...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70余口完钻探井的分层数据,结合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确定控制早白垩世不同时期沉积的主要断层的精确位置和断距,根据各阶段地层和断裂的空间展布分析断层连锁过程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巴彦花群沉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自北西向朝北西西向的旋转,凹陷裂陷强度由北向南转移,北部经历凹陷东界断层的传递与连锁交替发展过程,南部以持续下降为主要特征,中央隆起带两侧主断层的阶段式连锁使沉积中心发生迁移。赛汉塔拉凹陷巴彦花群的沉积演化受控于凹陷内主要断层的传递和连锁,传递带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裂谷盆地的断层连锁过程对沉积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于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图7参5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沉积背景和沉积环境标志的研究,发现阿南地区存在多个煤层、发育直立的植物根茎化石和泥裂构造,地震相中前积结构发育,前缘相中反韵律的分流河口砂坝发育,在半深湖泥岩中浊积岩发育,属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依据对岩石、测井和地震等微相标志的研究,在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中,划分出了9种微相,其中,滩砂和分流河口砂坝微相油气最为富集,其次为席状砂、浊积岩、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和水下溢岸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