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已对食品接触材料法规进行了更新。EFSA对欧盟现有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进行了审核,内容包括用于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临时添加剂列表;有效申请减少回收塑料材料程序的授权登记以及有关用于生产食  相似文献   

2.
作为食品生产、流通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2015年9月1日实施的GB/T 30643-201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通则》结合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及流通特点,从产品名称、规格、日期、贮存条件、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及使用说明等诸多方面对该类产品的标签标识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并对理解尚不统一的个别条款给出了建议,可为生产者完整、准确地标注标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食品接触材料中12种丙烯酸酯单体迁移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依据欧盟指令(EU)No.10/2011,采用水性模拟物3%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和油性模拟物异辛烷浸泡食品接触材料,将得到的模拟物通过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分离,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 12种单体在0.3~60.0 mg/L(水性模拟物)及0.6~120.0 mg/L(异辛烷模拟物)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3。加标回收率在88.2%~10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9%~7.48%,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0.01~0.12 mg/L和0.03~0.24 mg/L之间。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分离度好,分析灵敏度高,满足食品接触材料中12种丙烯酸酯单体迁移量的分析要求,并用该方法测定了6批次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迁移水平,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检出。  相似文献   

4.
《饮料工业》2014,(6):54-54
<正>2014年3月3日,欧盟委员会发布(EU)202/2014号法规,对有关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制品的10/2011号法规进行了修订,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是新增2种可用于制造食品接触材料的单体;二是明确了双氰胺单体的特定迁移限量为60mg/kg;三是将原有物质1,3—苯基二甲胺的限制,由单独迁移限制改变为与新增物质间苯二甲基异氰酸酯共同限制,特定迁移总量为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10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了委员会法规(EU)No.1282/2011,修订和更正了关于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制品的(EU)No.10/2011法规。  相似文献   

6.
深入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标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标准关键要素及要求。   相似文献   

7.
深入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标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标准关键要素及要求。  相似文献   

8.
欧盟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新法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新法规修改和细化了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要求,进行了更为详细、规范和合理的规定.本文介绍了欧盟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新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原塑料指令之间的变化,旨在全面、深入了解欧盟对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管理模式和走向,分析其中可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管理所用的内容,为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参考.我国在修订GB 9685-2008、构建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中也可以借鉴法规中的一些管理内容及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9.
2,6-二甲基苯酚、对叔丁基苯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醚4种苯酚类抗氧化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中.本文主要对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及涂层制品3种类型共34批次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上述4苯酚类抗氧化剂的迁移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种类型共34批次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及涂层制品中上述4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食品接触用无机材料及制品中13种重金属迁移量(铝、砷、钡、镉、钴、铬、铜、锰、镍、铅、锑、硒与锌)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法。方法 采用4%(V:V)醋酸溶液, 在特定迁移实验条件下, 避光浸泡试样, 优化仪器参数和实验条件,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浸泡液中13种元素迁移量。结果 该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0 mg/L, 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0.8%~105.1%, 相对标准偏差为0.96%~3.89%。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高效、灵敏度高, 为食品接触用无机材料及制品中多种痕量有害元素迁移量进行合理产品风险评估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对国际上主要婴幼儿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法规管理措施进行梳理,研究其对婴幼儿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主要管理规定和考虑因素,分析我国婴幼儿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相关标准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总迁移量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的卫生性能指标之一,是企业质量控制和政府监督管理中的重要参数。油脂模拟物中总迁移量反映了预期接触油脂类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安全。实验室目前多采用有机溶剂替代橄榄油进行测试,但是替代试验结果往往存在偏差,难以反应正确真实的迁移情况。本文比较了国内外油脂类总迁移量的检测方法,探究了橄榄油与有机溶剂总迁移量差异,为改进我国总迁移量检测方法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和制品法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许多材料如塑料、陶瓷和纤维素薄膜均有特定的法规要求,而对于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法规则比较零碎。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法规文件,系统梳理各国对纸质食品接触材料检测项目、限量指标和检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目的在于让大家更多了解国内外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规定要求,为加强我国对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的监管、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促进纸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纳米银在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了纳米银保鲜盒中纳米银的含量,比较了微波消解和干法灰化的前处理效果,并研究了不同温度情况下,纳米银食品接触材料在脂肪类(正己烷)、酸性(4%乙酸)、酒精类(65%乙醇)和水性(去离子水)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行为。结果食品模拟溶液、温度对纳米银的迁移有影响,其中纳米银在脂肪类模拟液中的迁移速度最快,在65%乙醇中迁移速度最慢。由Fick扩散模型,建立了PVC中塑化剂的迁移规律数学模型,得到了模型的重要参数。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纳米银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原料安全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方法对比我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原料管理模式,分析各个国家原料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为我国原料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建议。结果我国目前的原料管理模式以聚合物为主,单体和起始物为辅,该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方式不统一、对于特殊材料不适用、行政许可申报压力较大等问题。欧洲采用单体管理模式管理其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原料。美国和日本则主要采用聚合物管理模式。结论现阶段我国并不适合采用单体管理模式,因此建议原料的安全性管理应采用聚合物管理模式;通过针对特殊材料建立特殊管理方式以及科学界定"新品种"范围等方式解决现有问题;同时建议加快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以更好地管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原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外卖行业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食品接触材料(FCM)由于反应副产物、低聚物、降解过程、包装材料与食品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生产所用原料中的杂质而含有有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时这些物质会迁移至食品中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为塑料与纸制品,其中含有塑化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而传统中式食品又以高温、高油食品为主,在使用一次性餐具盛装该类外卖食品时,添加剂极可能迁移到相关外卖食品中,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本文对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性质、检测方法与迁移研究现状进行简述,了解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情况,从而给外卖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世界各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的相关法律法规、指令及指南文件,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产品标准的建立及油墨安全性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建议。方法收集世界各国相关法律法规、指令及指南文件,梳理、对比各种管理模式在应用范围、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研究其中可为我国油墨安全性管理所借鉴和参考的内容。结果总结出欧盟和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油墨安全性管理模式及管理经验。结论建议我国应结合行业现状,针对不同种类油墨的安全性风险,适当参考其他国家管理经验,尽快建立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产品安全标准,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油墨的安全性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中的铝在不同食品模拟物及迁移条件下的迁移规律,开展来源于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铝的风险评估,评估其膳食暴露风险,提出安全性管理建议。方法 选择4%乙酸(体积分数)、5 g/L柠檬酸和人造自来水3种食品模拟物,分别在煮沸0.5 h后室温放置24 h和煮沸2 h两种迁移试验条件下开展3次迁移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铝迁移量,研究铝的迁移规律。结果 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铝元素的迁移量在3次迁移试验中无明显规律,在4%乙酸(体积分数)及5 g/L柠檬酸中的迁移量远高于人造自来水;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通过铝和铝合金制品摄入的铝元素的估计膳食暴露量可达0.65~51.21 mg/(kg·BW·w),风险较高,应引起关注。结论 来源于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铝膳食摄入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基于更为准确的膳食摄入量数据进一步开展膳食暴露评估,同时建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管控铝元素的迁移,并通过科普宣传和行业创新等手段控制铝元素的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模式,分析其先进做法,对我国相应管理措施的建立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各国和地区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文件等,从管理机构与职责、管理概况及审批程序、安全性评估方法、现阶段工作进展等4方面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模式,比较异同点,研究分析其中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内容。结果 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均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措施,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管控。结论 建议我国综合借鉴欧美经验,进一步摸清行业现状、开展系统性安全性评估研究,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接触用304、316不锈钢中铬(Cr)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通过全浸泡迁移实验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得在不同温度、高温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中Cr向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Cr迁移与生产条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主要组成元素Cr迁移量随接触时间延长及加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70℃温度条件下长时间迁移Cr元素平均迁移速率为40℃时的1/3与4倍;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短时迁移时Cr平均迁移速率较40℃分别提高约为4和9倍。温度越高,不锈钢中Cr迁移量越大,尤其是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特殊工况对重金属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迁移数据进行拟合发现,Cr迁移行为符合Fick定律,其扩散系数与温度相依性可采用阿伦尼乌斯定律来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