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γǰ�����Ȼ���ɲ�ģ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盐城凹陷发现了中等规模的天然气藏,与天然气伴生还有少量凝析油,目前对天然气成因还有争议。天然气甲烷含量高、重烃含量低、干燥系数高。天然气碳同位素呈正碳分布,δ^13C1介于-37.7‰~-38.1‰。结合地质背景,认为天然气为混源气,主体为油型裂解气,海相古生界烃源岩可能是其主力气源岩。凝析油碳同位素为-28.8‰~-30.5‰,全油色谱中含有一定的长链正构烷烃,Pr/Ph为1.56,三环萜烷含量高,C29Ts、C30重排藿烷含量高,重排甾烷含量高,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石蜡指数、庚烷值表明凝析油为高成熟凝析油,C29甾烷20S/(20S+20R)值表明其为成熟原油,凝析油为不同成熟度油气混合物,主体来源于泰州组烃源岩。凝析油的形成与蒸发分馏作用密不可分。烃类主要充注时间为6Ma-15Ma。天然气成藏为“古生新储”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塔中Ⅰ号坡折带顺西区块顺7井的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了凝析油与天然气。凝析油具有饱和烃含量高、芳烃含量低、非烃沥青质含量低的特点,饱芳比和非沥比分别为13.51和18.50。凝析油Pr/Ph比为1.16,庚烷值和异庚烷值分别为33%和3.8,为高成熟凝析油。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由于成熟度较高,藿烷系列基本消失,三环萜烷以C19三环萜烷为主峰。凝析油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全油碳同位素值为-29.6‰,与公认的寒武系生源的塔东2井原油具有相近的碳同位素值,因而凝析油可能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顺7井天然气为湿气,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仅为-51.7‰,与TZ45井奥陶系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近;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值分布呈现正碳同位素序列。该天然气的来源可能为上奥陶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典型海相油和煤成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典型海相原油和吐哈盆地典型煤成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剖析,对比分析了海相油与煤成油在饱和烃生标组合上的差异。海相油中Pr/Ph小于1,补身烷含量远高于升补身烷含量,三环萜烷含量丰富、富含C23、C24三萜化合物且C24四环萜烷含量较低,Ts/Tm较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高于煤成油,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而重排化合物含量较低。煤成油中Pr/Ph大于2.5,升补身烷含量高于补身烷含量,三环萜烷含量很低、富含C19、C20三萜化合物且C24四环萜烷含量较高,Ts/Tm很低、基本不含伽马蜡烷,C29规则甾烷含量相对较高;富含重排化合物。2类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模式与组成特征揭示了其有机质的来源、类型、成熟度与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根据准东地区各油田原油的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等,可将该地区原油分为5类:第一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值一般小于-30‰,Pr/Ph值一般小于2.0,富含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以及C28、C29甾烷,而C27甾烷含量很低、几乎不含重排甾烷,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与第一类原油类似,但特别富含Ts、C29Ts和重排甾烷,而伽马蜡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很好;第三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明显重于第一、第二类原油,δ^13C值一般大于-28‰,且Pr/Ph值一般大干3.0,富含五环萜烷和C29甾烷,而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7和C28甾烷含量低,三环萜烷中以低碳数的C19、C20三环萜烷为主,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第四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3类原油之间,与4套已知烃源岩均没有明确的油源关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特别重,δ^13C值一般大于-25‰,与其它原油差异很大,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图4表1参28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中I号坡折带塔中82井区原油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分子筛合除去正构烷烃分析)来探讨其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占绝对优势,而饱和烃中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C 21-/C 22+ 值达1.4~5.4,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极低;甾烷C27-C28-C29呈“V”字型分布,重排甾烷的含量较高;萜烷中三环萜的含量较高而五环萜含量极低,且三环萜以C20或C23为主峰;芳烃中三芳甾烷的含量很低,三芴系列化合物中硫芴含量较高;原油碳同位素较轻,其饱和烃的碳同位素值δ13C<-32.8‰(这些特征有别于塔东2井的寒武系原油);原油的成熟度RO值为0.8%左右。推断塔中82井区的原油可能并非是有机质在高成熟阶段生成的凝析油,而是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在成藏后由于寒武系天然气的注入,发生了蒸发分馏作用并运移至目前的储层中再次成藏。  相似文献   

6.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原油和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顺北地区奥陶系中下统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检测,发现原油样品中C23三环萜烷占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C27-C28-C29ααα20R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字形分布,规则甾烷相对重排甾烷含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偏轻,与柯坪露头及孔探1井等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很好的亲缘性;天然气δ13C1值为-50.7‰^-44.7‰,天然气δ13C2值为-36.1‰^-33.1‰,干燥系数为0.520~0.883,为原油伴生气,油气同源,判断顺北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通过已钻井岩相、沉积相和全盆地地震相资料,预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厚度在30 m左右,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特点,能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伊朗卡山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伊朗卡山区块首次发现了高产成熟原油。成熟度参数表明原油成熟度相当于R0值为0.8%~1.0%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为-20.7‰;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低、植烷与姥鲛烷均势;萜烷以C30藿烷为主,含有较高含量的Ts、C30重排霍烷和一定含量的伽马蜡烷;甾烷以C27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含量高,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院。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源自滨浅海相泥质沉积物,并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8.
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析表明,王家岗地区分布4种成因类型的原油:孔店型原油源于孔二段烃源岩,具有低密度、低硫、高蜡、饱和烃呈"单峰型"、胆甾烷C29>C27>C28呈反"L"型,成熟度较高、高三环萜烷含量等特征;沙四型原油源于沙四段烃源岩,高密度、高硫、低蜡、胆甾烷C27>C29>C28呈不对称"V"型、高伽马蜡烷含量,反映了咸水低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混源型原油饱和烃分布呈"双峰型",来源于孔二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南部埋藏较浅的圈闭中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正构烷烃缺失,为孔店组与沙四段的混源油或沙四型原油.由于烃源岩、运移通道和圈闭的配置差异,不同类型原油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9.
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为低成熟-成熟原油。原油饱和烃含量在70%以上;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一般小于-31‰;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是,五环萜烷含量高于三环萜烷,以C30-藿烷、C29-降藿烷为主,伽马蜡烷含量少;甾烷以C27-胆甾烷、C28-麦角甾烷及C29-谷甾烷为主,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8-甾烷含量较低,C27-甾烷与C29-甾烷含量相近。原油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比表明,长8-长4+5半深湖-深湖相腐泥-混合型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10.
海安凹陷存在来自泰二段和阜二段烃源岩的两类原油。不同来源的原油在物性、族组成、生物等特征方面具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两类油总体上具有“三高三低”的特征,即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低饱芳比和低溶解气的特征;两类原油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总体上相似。阜二段来源油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植烷比值,饱和烃含量相对更低;C27、C28、C29规则甾烷分布呈低平“V”形;(藿烷+莫烷)C29/C30高,γ-蜡烷/C30H比高,表明阜二段烃源岩沉积于更强还原环境,并具有较低的成熟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二)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西北地区已发现的侏罗纪煤系原油绝大多数为低密度、低硫、中含蜡,饱和烃含量一般为70%~90%,并且以C21以前的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全油δ13C值多为-29‰~-24‰。成熟度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煤系原油为正常成熟原油,少数为低成熟原油,没有未成熟原油。天然气中的重烃含量高,C2以上组分平均达20%,δ13C1值一般为-45‰~-35‰,多属接近油型气的混合气。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和原油生物标志物分布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中姥鲛烷占明显优势,即具有较高的Pr/Ph值;含有较高的二环倍半萜烷,而三环萜烷含量较低、三环二萜烷含量很低;五环萜烷含量丰富,约占萜烷总量的80%以上;煤和炭质泥岩中Ts、C29Ts、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很低,而煤系原油和泥岩中这些化合物相对较高;甾烷含量明显较低,且以C29甾烷为主,占40%~80%;重排甾烷含量相对较高,也以C29为主。总体上,煤系原油与泥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较相似,而与煤和炭质泥岩有较大差异。煤系泥岩是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的主力油源岩,煤和炭质泥岩是次要油源岩。这一结论在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含油气盆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和田河气田轻质原油的成熟度,利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和田河气田4个轻质原油中具有成熟度信息的化合物进行分析。轻烃庚烷值与异庚烷值、甲基双金刚烷参数、甲基菲参数、甲基二苯并噻吩参数和Ts/(Ts+Tm)成熟度参数显示和田河轻质油处于高成熟阶段(凝析油阶段),烷基萘类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20S+20R)和C29甾烷ββ/(αα+ββ)显示尚未进入生烃高峰期。轻烃等参数显示原油高成熟与原油密度等物理性质一致,烷基萘类成熟度参数成熟度偏低可能与原油存在轻微生物降解有关,甾烷成熟度参数偏低是演化达到平衡终点后翻转所致。综合成熟度参数认为,和田河气田轻质原油处于成熟末期-高成熟阶段。与该地区典型的烃源岩样品成熟度对比,推断轻质原油与天然气同源,主要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甾萜类生物标志物油-源对比分析支持该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利 《石油学报》2012,33(4):595-600
巴彦呼舒凹陷西部陡坡带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色谱特征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的分析表明,西部陡坡带原油类型分为稠油和正常油;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咸水或者半咸水湖泊强还原环境;饱和烃色谱分布完整,未遭受生物降解;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都比较轻,δ13 C值在−32‰左右;原油中含有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含量较低,五环萜烷的含量较高;均以ααα-构型规则甾烷为主,且C29 甾烷的含量最高。油源对比表明,西部陡坡带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的成熟原油来源于凹陷南屯组成熟源岩,南屯组低熟原油主要来自于本地区南屯组低成熟的源岩。  相似文献   

14.
甾萜烷生标分析表明,BZ28-1油田存在两种类型的原油、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渤中凹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而另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物性和补身烷系列化合物分析表明、BZ28—1油田凝析油来源于渤中凹陷。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研究表明、BZ28—1油田天然气为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混合来源.以海渤中凹陷高一过成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地区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凝析油,第二类为正常原油,两类原油的姥植比、甾烷和萜烷特征相似,第一类原油的碳同位素值比第二类原油的碳同位素重2‰左右。经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玛纳斯地区凝析油和正常原油均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原油样品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谱、色-质等地化分析资料,对非洲B盆地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样品族组分中饱和烃含量高(含量>80%),饱和烃色谱图为前峰型,无明显奇偶优势;饱和烃生物标志物中三环萜烷系列丰度高,三环萜烷系列丰度明显高于藿烷系列;甾烷系列丰度低,C27~C29规则甾烷系列中C29甾烷丰度高,表明陆源有机质对成烃的主要贡献;芳烃生标中主要组分为萘系列和菲系列。轻质油为成熟-高成熟原油,成因类型为湖相混合型,表明为研究区湖相泥质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排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舒1井低蜡稠油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舒1井原油密度达0.932g/cm^3,但含蜡量仅为6%,属于低蜡稠油。原油中饱和烃含量仅30%左右,而非烃含量达30%以上;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很轻,δ^13C值分布为-34‰~-31‰;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富,且以植烷占明显优势,Pr/Ph值小于0.9;甾烷组成中以ααα-20R构型甾烷为主,αββ构型异胆甾烷低,没有重排甾烷;萜烷组成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低;含有丰富的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原油的各种地球化学参数表明其属于低成熟原油,其成烃母质属于沉积于成水强还原环境的水生藻类有机质,是下白垩统南屯组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形成的产物。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该区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原油的母质来源。采用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检测出了2 种新四环萜烷化合物X 和Y,分别为C24 -脱-A-奥利烷和新C27四环萜烷。X、Y 化合物可作为识别不同层段、不同相带烃源岩的有利指标。根据原油样品的甾烷及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将研究区原油主要分为3 类,分别为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原油;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与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的混源油;来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恩平组河沼相烃源岩原油。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样品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芳烃组分主要以萘系列、菲系列为主,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较高,指示了乌南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熟原油。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模式整体上较为水平,高碳数略有增高的趋势,也表明了原油以水生生物和细菌为主的偏腐泥型有机质生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