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隐身目标使单基地雷达散射截面积(RCS)降低20-30dB,再加上敌方电子干扰将雷达探测威力严重降低,反隐身技术引起各国密切注意。本文试图从改造旧雷达、频域、空域、极化域,提高雷达灵敏度、雷达组网等方面探讨雷达反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2.
雷达散射截面(RCS)是预警雷达感知和识别目标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源,文中首先对典型突防飞行器目标F-22、X-51A的电磁散射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然后,基于全空域RCS数据库构建了雷达对隐身飞行器的预警探测、检测数学模型,对目标动态RCS特性对雷达探测、检测能力进行量化效能评估.研究结果为隐身/反隐身作战效能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3.
在外场条件下,获取动态目标全极化雷达截面(RCS)特性是电子对抗和目标隐身研究的需求.分析了目标RCS极化散射矩阵测量体制,研究了外场动态全极化RCS测量的标校方法,并在实际测量中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可为外场动态目标全极化RCS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网络雷达利用多部节点雷达对责任区域的多角度重叠覆盖,挖掘低RCS目标的空间相关性,从而提高系统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通过与单部大型雷达相比较,对分布式网络雷达的反隐身能力进行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分布式网络雷达具有较好的反隐身能力。  相似文献   

5.
预警雷达一直是战场防空和国土防御的基本装备之一,而隐身飞行器的出现迫使现代预警雷达必须提高其反隐身能力.首先从雷达的工作频率、目标的极化信息和非后向散射特性剖析了现代预警雷达的反隐身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不同的雷达体制对典型反隐身预警雷达进行分类综述,最后总结了多输入多输出、低截获概率、太赫兹超宽带、微波光子相控阵、第三代半导体和基于数学模型的网络优化等新技术的特点和难点,并展望了反隐身预警雷达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反隐身预警雷达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米波极化雷达的反隐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分析了雷达目标隐身与反隐身的原理和主要的技术途径,重点分析了米波谐振雷达实现反隐身的机理,然后以典型的万能级(WN)米波雷达为例介绍了米波雷达的现状,给出了其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最后,就应用米波雷达反隐身中的极化信息利用、频率优选、米波雷达固有缺点克服和目标识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隐身目标的RCS在空域、频域及极化域等方面均呈现出不一致特性。利用隐身目标的低隐身效果的“空域窗口”优化多部雷达布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基于对隐身飞机RCS与雷达波入射角关系的具体分析,提出了雷达网消盲指数的概念和定量表达式,建立了一种小型雷达群的空域反隐身优化部署决策模型,并对具体的优化部署算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典型雷达装备进行的仿真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及时发现和识别隐身飞机是雷达有效反隐身的前提条件。隐身飞机的特点是雷达有效反射面积小,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是隐身飞机区别于常规目标的最大特征。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将雷达获取的目标RCS数据,与隐身飞机典型RCS数据进行匹配,从而为识别隐身飞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雷达小知识     
《零八一科技》2005,(2):F003-F003
极化雷达polarimetric radar指利用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在不同极化方式下所表现出的差异,来提取出目标的特征信息,或从背景杂波中区别出目标的雷达。极化雷达至少要有两个不同极化方式的接收通道,相应地有时也要有两个极化发射通道。理想的极化雷达能够确定每一个可能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并利用这种极化信息来选择和识别特定的目标。现代雷达利用目标回波中的极化信息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得益,就对空、对海和对地探测目标的雷达而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空中机动目标的探测变得越来越困难。米波谐振雷达具备超低空探测目标和低仰角测高的能力,利用目标谐振区的特性,可使目标RCS比通常情况提高10~20dB,同时又具有探测距离远、不易被反辐射导弹攻击的优点。在分析常见隐身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计算了金属球体的RCS,从理论上得出了利用谐振效应可以使目标RCS显著增加的结论,并结合主要隐身手段,分析了米波谐振雷达的特点及反隐身的原理,最后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子干扰和隐身目标的威胁日趋恶化的趋势,本文研究了电子对抗环境下T/R-R型双基地雷达如何运用数据融合实现对隐身目标的三维跟踪问题.按照无-弱-较强-强的干扰强度变化,提出了双基地雷达采取不同观测子集对隐身目标的跟踪技术,对不同干扰方式下双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测量误差以及双基地雷达截面积的计算进行了讨论,建立了电子战环境下双基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测量模型,给出了几种典型情况下的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双基地雷达反隐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面临的威胁特别是隐身目标的威胁日益严重。本文通过目前隐身技术的局限性,探讨了提高预警机探测系统反隐身能力的几种技术途径:有源相控阵雷达、自适应变极化技术、扩展雷达波段、双/多基地雷达、数据融合技术、无源定位技术。此外,还讨论了提高预警机探测系统反隐身能力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雷达截面积(RCS)是目标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在理论上分析计算目标的雷达截面积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几何光学能量传播的思想,首先推导了一种长球双基地雷达截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以此分析了长球的双基地雷达散射截面积,最后对算法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长球的RCS呈现极强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甚高频(VHF)频段、工作在水平(H)或垂直(V)极化发射-接收组合(即HH、VV、HV、VH)情况下隐身目标缩比模型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测量方法;给出了低频段RCS测量与计算的详细过程,采用背景杂波对消和时域加窗处理的方法减少了低频段RCS测量的误差;并给出了两种隐身目标缩比模型的RCS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表明:由于谐振效应,在VHF下端的低频段,隐身目标的RCS在平方米的量级,远大于在微波段的测量值;在部分频点,交叉极化的RCS甚至比同极化还强。这为利用隐身目标在频率域的谐振效应和极化域的极化特征,设计具有探测隐身目标能力的现代雷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雷达组网反隐身可行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仿真算法分析出同一目标在不同空间角度的雷达截面(RCS)值以及不同频段探测时的不同RCS值,并通过仿真计算提出雷达组网反隐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隐身目标严重削弱雷达探测威力,研究其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分布特性有助于评估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检测性能,这是开展反隐身技术研究的基础.文中以F-117A为例,提出一套完整的选择隐身目标RCS最优分布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由获取RCS数据,分布特性拟合,拟合优度检验三部分组成.分别采用x2分布、对数正态分布、赖斯分布和非参数法模型拟合F-117A全向RCS数据,并进行x2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可扩展用于研究其他型号的隐身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地面目标反雷达隐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特种车辆主要的威胁区域,在比较多平面和融合式外形2种设计思想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面体思想方面,对原车和隐身车建模,并用软件仿真了威胁区域内的RCS对比曲线,通过对比曲线分析了特种车辆RCS与外形的关系,在多面体外形设计方面总结了RCS缩减的经验和措施,为减小车辆雷达探测特征提供参考和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隐身目标探测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杰  张杰 《现代雷达》2016,(8):13-16
文中以对抗新一代隐身战机目标为切入点,基于隐身目标的多频段、单/双站目标散射特性理论评估与分析,表明在低频端和高频段,以及基于多站的目标RCS会显著变大,为反隐身雷达频段和体制选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由此,提出了扩展工作频段和探测视角、采用多传感器混合组网、发展无源和宽带等新体制的隐身目标探测技术路线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隐身目标在现代战场上的出现对现有防空雷达系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付隐身技术的挑战,各种反隐身雷达相继问世。本文综述了HF短波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空中预警雷达、无源雷达、高功率微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六种反隐身雷达的发展概况、反隐身机理及其反隐身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雷达对抗隐身目标的需求,建立了单站电磁波入射角度的模型。利用电磁仿真软件XFDTD计算和分析了典型隐身目标F-117A飞机的单站雷达截面积,包括电磁波在头向入射、鼻椎向入射、正侧向入射、尾向入射条件下单站雷达截面积随频率变化的特性。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了有利于单基地雷达反隐身的入射方向和工作频段等结论及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