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针织圆机上设计开发了5种粘胶/咖啡炭腈纶混纺纬编针织面料,并对织物进行染色后整理加工,对开发的针织面料进行顶破、耐磨、保暖、透湿、导湿等服用性能的测试,咖啡炭混纺针织物比棉针织物耐磨性好,保暖舒适,适合作冬季保暖内衣面料。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莫代尔与锦纶交织针织面料的性能,指出了其在染整加工中工艺复杂、染色难度大等问题,并探讨了莫代尔与锦纶交织弹力针织物的染整工艺。文中从前处理、染色、后整理与成品定形这几方面详细介绍了染整工艺参数、工艺处方及条件以及加工注意事项。结果表明:严格控制莫代尔与锦纶交织弹力针织物的染整工艺参数,可避免产生织物色花、折痕、损伤等现象,保证良好的色牢度;莫代尔与锦纶交织弹力针织物染色时要合理筛选适当的染料,染中色及中深色可采用一浴两步法,亮丽及深色染色采用两浴两步法。  相似文献   

3.
对纤维素纤维VILOFT与涤纶纤维混纺的针织物进行染整加工 ,采用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涤纶纤维、活性染料低温染VILOFT纤维 ,再经超喂拉幅、预缩整理 ,制订加工工艺时突出了该新型面料吸湿透湿和柔滑舒适的特点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邓煜 《针织工业》2016,(4):34-37
采用黏胶纤维、锦纶长丝、改性涤纶长丝、氨纶这4种纤维织造蕾丝弹性面料,并根据纤维的染色性能和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染整工艺以开发3色蕾丝弹性面料。文中详细介绍了坯布除油、高温预定形、黏胶纤维染色、锦纶长丝及改性涤纶长丝染色、成品定形等工序,并指出了染整加工的注意事项。测试了大生产成品色牢度和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染整工艺,3色蕾丝弹性面料染色效果理想,尺寸稳定,可以达到客户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豆纤维/绢丝混纺针织面料染整加工和产品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豆纤维/绢丝混纺纱的染整加工中关键工艺进行探讨,重点对混纺针织面料的漂白工艺、染色同色性、染深性和产品服用性能作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将备长炭与棉纤维按不同的质量比混纺,制备不同混纺比的备长炭/棉混纺纱及其针织物。测试分析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条干均匀性及其针织物的顶破性能与除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纯备长炭纱线的断裂强度低于纯普通黏胶纱线和纯棉纱线,备长炭与棉纤维混纺比为50∶50的混纺纱的断裂强度较高,粗、细节数较少,整体质量较好;混纺纱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指数随着备长炭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备长炭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大,其针织物的顶破强力略有增大;备长炭/棉针织物对氨气和醋酸均有除臭作用,且对氨气的除臭效果更好;随着备长炭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大,备长炭/棉针织物对氨气和醋酸的除臭率增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种轻薄类针织面料以其触感舒适,美观大方颇受消费者青睐。由于该类针织面料一般都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纺或交织,成分复杂,因此织物表面敏感。目前此类面料的染整加工染色浴比大,不符合国家"十二五"产业规划节能减排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邓煜 《针织工业》2013,(4):35-40
开发了超细腈纶与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比例65∶35)混纺、成品克质量183 g/m2的新型混纺双面抓剪毛针织面料。详细介绍了此面料的染整加工过程,包括前处理、染色(先阳离子染料染超细腈纶,后活性染料染牛奶蛋白复合纤维)、预定形、抓剪毛、成品定形。生产实践发现,通过升温控制或定温控制法可稳定阳离子染料上染率以确保超细腈纶的匀染性;通过预定形和成品定形以及控制染色过程中的降温速率和排水温度,可改善布面起皱和折痕现象,提高成品尺寸稳定性;在意大利拉法(Lafer)抓毛/剪毛机上进行双面抓剪毛工艺,机速20 m/min左右;加工后的面料具有抗起毛起球性、抗静电性、保温性,色差容易控制,成品尺寸稳定,且各项色牢度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咖啡炭涤纶长丝交织、咖啡炭腈纶混纺针织面料进行顶破、耐磨、起毛起球、保暖、透气、透湿、导湿等性能测试,得出结论:咖啡炭长丝织物的顶破和耐磨性好,咖啡炭混纺针织物比棉针织物耐磨性好;咖啡炭长丝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优于咖啡炭混纺织物;咖啡炭长丝与棉纱、天竹纱、棉氨包芯纱交织后,织物的透气、透湿、导湿性增强;咖啡炭混纺针织物比棉针织物保暖性、透湿性和导湿性好;咖啡炭长丝和短纤织物穿着舒适,适宜直接接触皮肤穿着。  相似文献   

10.
用诺威克隆FN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对菠萝纤维、棉纤维和菠萝纤维/棉混纺针织物进行染色,分析了染色温度、元明粉用量和纯碱用量对菠萝纤维/棉混纺针织物同浴染色时同色性的影响,得到实现同色性的优化染色工艺:染料2%(omf),元明粉40 g/L,纯碱12 g/L,染色温度60 ℃。  相似文献   

11.
曹秋玲  王琳  申莹 《针织工业》2015,(10):17-19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环保功能纤维,即咖啡炭腈纶纤维。并对咖啡炭腈纶混纺针织面料进行吸湿发热、蓄热升温、保温、防紫外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咖啡炭腈纶混纺针织面料具有吸湿发热功能,其蓄热升温性、保暖性优于棉织物,咖啡炭混纺针织面料适合作冬季保暖内衣面料;咖啡炭纳米颗粒的加入,咖啡炭腈纶混纺针织面料的抗紫外线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用自制的剥色系梳NDA对活性染料和还原染料染色的棉针织物、分散染料染色的涤纶针织物、阳离子染料染色的腈纶针织物进行剥色研究,分析了各种织物未剥色、用NDA剥色、用保险粉剥色时K/S值的变化,结果表明NDA剥色效果优于传统的保险粉剥色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丽赛纤维,并将其与莫代尔、天丝、棉等纤维进行了性能比较,且以羊毛与丽赛纤维混纺针织物(50∶50)为例,阐述了其染整加工。结果表明,使用高效精练酶T以及退煮酶L1或L2对羊毛与丽赛纤维混纺针织物进行练漂,可较好地去除杂质又不损伤纤维;选择使用Cibacron FN三原色染料进行染色,60℃染色时,活性染料Cibacron FN型对羊毛与丽赛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染色同色性好;羊毛与丽赛纤维混纺针织物对盐的用量和浴比略为敏感一些,碱对活性染料上染丽赛纤维的影响比对羊毛的影响大,染色后必须充分皂煮以去除丽赛纤维上的浮色;后整理中应注意各工序参数设定以使羊毛与丽赛纤维混纺针织物的风格特点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莫代尔氨纶混纺针织物在活性染料染色时,因对染化料较敏感,而在染整加工过程中易产生毛羽、擦伤、折痕等疵点问题,根据染整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该织物染整工序中预定形、前处理、染色、柔软整理等工序的工艺处方和条件、工艺曲线及注意事项,得出在各个工序中要选择合适的助剂及加工工艺,是保证莫代尔氨纶混纺针织物较少疵点,提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中对椰炭改性聚酯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的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了混纺针织物中椰炭改性聚酯纤维的染色条件为:分散蓝2BLN用量0.6%、染色载体TM-DL102用量3.0%、染色温度98℃、染色时间80 min、pH值5.5、浴比1∶50;使用活性翠蓝KN-G对混纺针织物中的棉纤维进行染色,当其用量为8%时,棉纤维与椰炭改性聚酯纤维的色差小,可达到良好的同色性。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对椰炭改性聚酯纤维混纺针织物染色,结果表明,织物的耐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均在4级以上,达到了服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天然纤维与远红外腈纶纤维的选择与配比,混纺织造得到4种具有远红外蓄热保暖功能的面料,测试分析织造面料的纺织品远红外及其他性能。结果显示,面料1(棉60%/腈纶火山岩纤维40%)、面料2(棉60%/腈纶火山岩纤维20%/黏胶纤维20%)、面料3(棉48%/德绒?腈纶纤维31%/黏胶纤维21%),面料4(棉53%/德绒?腈纶纤维28%/黏胶纤维19%)的远红外发射率和远红外辐射温升这2个评价指标都分别大于或等于标准中的指标0.88和1.4℃,符合远红外纺织品的远红外性能要求;模拟太阳光下的温升测试都显示出明显的蓄热保暖功能。4种腈纶混纺远红外面料都具有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和触感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牛奶蛋白纤维的组成,对腈纶基及维纶基牛奶蛋白纤维及混纺织物的物理性能、漂白染色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技术路线和技术参数。给出了开发纯牛奶蛋白纤维及高比例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染整工艺及实际生产中应注意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涤棉混纺针织物具有吸湿性能强、透气性能好、柔软度高、不折皱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涤棉针织物由于两种纤维的性能截然不同,这给染整加工带来一定困难。通常采用的是两浴法工艺,此种工艺具有染色效果好、染料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同时存在着工艺流程长、能源消耗大等缺点。因此,国内外厂家都开始研究和利用分散/活性、分散/直接染  相似文献   

19.
丝/棉/麻三合一面料同浴同色染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丝、棉、麻3种纤维不同的染色性能,研制了适合于丝/棉/麻混纺或交织织物染色的同色匀染剂DL-66,探讨了配套的染整工艺,包括同色匀染剂用量、活性染料筛选、碱剂浓度、染色温度、固色温度与时间等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0.
腈纶染色的匀染性和腈纶羊毛混纺纤维的同色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分段升温染色工艺探讨了匀染剂对腈纶及腈纶/羊毛混纺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同时测定了腈纶/羊毛混纺纤维的同色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