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王通  杨瑞祺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2021,28(5):107-11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表象下的形态演进机理,并为传承鄂西武陵山区风景营构传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陕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雨洪过程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以小流域为基本尺度、以流域内的各类场地为基本单元,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有效管控,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小流域内生产与生活场地上的地表径流管控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经验与智慧值得挖掘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传统措施具有的高适宜性、低成本、多功能融合的特征以及防用结合、综合治理和就地取材、生态审美2条场地建设经验;根据地形地貌、生产与生活功能及其地表水文过程的差异,将传统雨水场地及措施归纳为4种场地类型,并分别总结了每类场地适宜的措施及其特点。在对比传统经验措施与现代海绵城市措施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指出了传统雨水场地经验智慧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雨洪管理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面对现有的雨洪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随着韧性理念的发展,提升城市韧性成为解决雨洪问题的有效途径.剖析传统乡村聚落生态智慧中蕴含的韧性思考与理水经验,并将其引入现代雨洪管理实践,对构建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社会-生态韧性视角,通过...  相似文献   

4.
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域性差异出发,基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特殊情况探讨了雨洪管控的普遍经验与地域性策略,提出了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面对多重特殊问题并且实现多维目标。搭建了针对目标和措施双重适宜性评价的评价框架,并通过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建设项目案例探讨了地域性雨洪管控的策略和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潘莹  范佳伟  施瑛 《新建筑》2024,(2):40-45
被誉为“广东第三大水利枢纽”的雷州滨海洋田区,经过历代水利开发与围海造田,建成了集防洪、防潮和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特的传统聚落景观。以水利开发为视角切入,从时空上对滨海洋田区的水利发展历程和水利系统结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四大功能结构单元;进一步从宏观聚落空间分布、中观聚落景观格局和微观居住地景观特征进行多层级分析;最后从“人-地-海”互动关系揭示了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内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试图探析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洪坑传统聚落的建筑文化与聚落特征,论述洪坑聚落的社会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特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指出洪坑聚落是闽南地区传统聚落建筑的文化宝库,其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并为洪坑聚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永帅  张中华 《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绿道设计为例,对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景观学途径进行研究。首先引入区别于传统雨洪管理的可持续雨洪管理概念,阐释可持续雨洪管理的主要载体——绿色基础设施,重点从功能特征、网络属性、绿色本质三方面延伸基于雨洪管理的绿道理念,并举例国际案例加以佐证;其次分别从尺度跨度和功能特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雨洪管理的绿道景观规划要素与设计要素;最后在方案制定流程中重点研究了绿道与雨洪管理两者能够协同工作的主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赵彦 《园林》2012,(12)
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迅猛,在全国城镇绿化率突破50%的今天,探讨"新农村绿化问题"更显得尤为必要."新农村绿化"绝不是单纯的"绿化"问题,脆弱生境背景下的黄土高原更是如此,其延续千年的窑居聚落受到当地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那里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采取土地集中、"上楼"等模式,山地窑居仍然是当地新型社区建设与传统聚落发展的主体.通过聚焦其在绿化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探索新时期黄土高原窑居"新农村绿化"发展之路带来一些启示. 李家山古村概况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碛口李家山古村,毗邻晋陕黄河大峡谷.受晋西碛口明末清初商业发展的影响,在40度的"两沟四面坡"上层层叠叠有机排布着十多层窑居院落,造就出黄土高原具有独特魅力的"立体交融式"窑居聚落景观(图1),被著名画家吴冠中誉为其人生三大发现之一.从人居环境学角度来看,作为传统窑居聚落典范的李家山古村聚落景观,在窑居建筑、村落布局、风水格局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先民对明中后期以来黄土高原环境急剧变迁的适应,是先民应对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0.
戴伟  刘博新 《中国园林》2023,39(7):53-58
城市雨洪灾害的产生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等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单一依靠市政改造雨水管网的传统做法工程成本高、改造难度大,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 S)倡导对生态系统的最小干预,将灰蓝绿基础设施有机结合,为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采用“理论研究+应用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析了将Nb S理念应用到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切入点,提出Nb S视角下城市雨洪韧性规划的一些思考;其次,应用MIKE FLOOD模型,对场地雨洪风险进行评估;最后,结合应用案例特点,以堤防岸线、水系网络、水位管理为抓手,阐述了Nb S理念在城市雨洪韧性规划中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Nb S视角下的城市雨洪韧性规划方案具有可行性,以期共同推动Nb S实施行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 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 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 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 聚落景观理水智慧,避免本土理水营建技术的消失与断代,以 陕北黄土高原区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人水共生哲学思 想出发,结合DIKW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传统聚落理水智慧解 析路径与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理水智慧、人居营建理水智 慧、农耕生产理水智慧和自然生态理水智慧4个方面,开展陕 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的提取与体系构建。以期为当前 我国半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居景观营建和水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延川县碾畔窑洞村原址作为设计对象,针对传统窑洞民居特征,设计理念强调201 1年IFLA亚太区学生设计竞赛“善待土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设计方案首先从居住功能上对传统窑洞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修复改善,将窑洞村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活居住区域,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区公共配套、生态景观等元素为一体、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的探索、构思、成型,成就了碾畔窑洞村的新风貌,展示了古老窑洞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生动再现了当代人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13.
梁伟 《中国园林》2024,40(6):117-123
分水墩是一种古代江南地区人工堆筑的水利设施,常 位于河道交汇处的水中央。其既有导航、阻水、分水等实用功 能,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居观念等人文信 息,是一种水利遗产和景观遗产。基于田野调查、社会访谈、 历史文献检索和历史影像考证,分析分水墩遗迹的总体建置沿 革、空间分布、文化内涵和理景理念、理景特征。得出分水墩 理景擅于使用巧营人文节点的点景方式,融合“临近远借、登 高远眺”的借景和造景手段,营造出“捍控水脉、耸秀中流、 豁目开襟、聚景凝萃”的理景特征。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景观创 造融为一体的营建方式,体现了江南水利遗产特殊的理景智慧 和赓续传统,折射出古人统筹全域环境,以点睛关键地段,提 振人居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的全局理景思维。这是对中国景观遗 产研究对象的一次补充完善,对认识和研究水利遗产中包含的 传统风景园林理景理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蒋鑫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9):34-39
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类型和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运河不仅满足了漕粮物资的运输需求,沿线区域还形成了以运河水利为支撑的传统风景体系。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首先梳理阐述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环境基础与历史演变过程,然后解析运河水利作为支撑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与结构单元,最后分别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深入探讨运河水利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渗透影响和表现特征。旨在整体系统地解读运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逻辑,以期从新的视角为运河景观的复写和运河遗产的转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林道果 《城市建筑》2013,(16):272-272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传统窑洞在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导向下的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它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结晶,而且符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文以陕北地区传统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提出了陕北地区传统窑洞建筑的通风设计策略,旨在探索传统窑洞建筑改造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嘉湖湖荡区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整合与图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聚落所处的水环境角度出发,对区域整体聚落分布格局与聚落单元景观格局两个尺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聚落顺水而布,水随聚落而变革”、景观节点与水关联度高的特征。并对景观成因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嘉湖湖荡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是对低平水网环境的适应、水利与水运交通的促进、受思想文化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焱  曹磊  沈悦 《中国园林》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向荣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9):10-20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开发农业以满足生存需要。为适应农业、定居和交通发展的需求,人们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特征修筑各种水利设施,形成了由天然水体与人工水系相结合的覆盖国土的水的网络。人们在区域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农田水利系统中择址建设城市,并对城市内外已形成的大地肌理进行改造和点缀,实现山水环境的风景化。这种独特的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方式造就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中国传统国土景观,并形成了山、水、田、城一体的景观系统。今天,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去认识历史,汲取古代经验,保护国土上遗留下来的古代水利、农业、村落和城市遗产,并寻求与古代经验兼容并蓄的新的山水人居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