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氟化合物主要包括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PFOS) 及其盐类物质, 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全氟化合物具有高效的疏水和疏油特性, 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然而其具有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等多种毒性, 可以通过食品接触材料进入人们的食品中, 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简述了全氟化合物的概况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欧盟委员会发布2006/122/EC<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严格限制皮革及其制品中全氟辛烷磺酸化合物的含量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引起国内皮革行业的强烈关注.从皮革及其制品中全氟辛烷磺酸化合物的特性,皮革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相关禁用和限用法规,以及分析检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类含碳-氟键的高度稳定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全氟辛酸(Pentadeca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Sperfluorooctanesulphonate,PFO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得两种典型全氟化合污染物,这两种典型的全氟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此类全氟化合物因为具有持久的稳定性、生物积累性和多种毒性等,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和其生存环境,多国政府纷纷颁布法令法规限制PFOA、PFOS的使用。因此食品基体中PFOA、PFOS的检测分析成为了当下分析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全氟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极性等理化性质和全氟污染物的危害毒性进行概述,其次根据其化学性质以及参考国标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各种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超声辅助萃取、QuEChERs等。其中QuEChERs方法结合多步净化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食品中的基质效应。此外比较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在分离检测方面的优缺点,比较了已有文献中不同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下的检出限、回收率、RSD等数据,结果发现UPLC-MS/MS法由于低检出限,方法稳定,检测快速,结果准确确等优点,仍为当下主流的检测手段。本文对于制定相应食品中全氟化合物质量安全标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总结了当下全氟化合物所遇检测的瓶颈,期望能为当下国内外全氟化合物污染防治和制定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 PFOS)是全氟烷酸的典型代表, 因其难以降解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和蓄积性而逐渐成为一种有机类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设备价格高昂, 测试周期长, 样品前处理耗时费力等问题, 无法满足大规模样品筛查和现场检测的需求。因此, 发展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检测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近年来, 相关领域开展了很多食品及环境中PFOS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开发了多种类型的荧光探针材料, 大大提升了PFOS快速检测的技术水平。本文立足于荧光快速检测的材料设计与方法构建, 对用于PFOS检测的荧光探针组成材料进行分类, 总结了基于有机小分子、有机聚合物、无机纳米材料、微生物等不同类型探针的PFOS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以期为有机类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氟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PFCs)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被列入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成为环境与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领域。全氟化合物主要包括稳定态和离子态氟化物,被广泛应用于表面活性剂、食品包装、不粘锅涂层等与食品包装及加工相关的领域。本文对PFCs的理化性质、应用、毒性作用以及在食品中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述,重点探讨了其在食品中的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我国开展食品领域内全氟化合物的风险评估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氟化合物(perfluorochemicals,PFCs)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被列入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成为环境与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领域。全氟化合物主要包括稳定态和离子态氟化物,被广泛应用于表面活性剂、食品包装、不粘锅涂层等与食品包装及加工相关的领域。本文对PFCs的理化性质、应用、毒性作用以及在食品中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述,重点探讨了其在食品中的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我国开展食品领域内全氟化合物的风险评估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等化合物是应用广泛但对环境有持久污染的有机物.开展纺织品中PFOS和PFOA检测方法的研究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提升纺织产品质量的迫切要求.简述了PFOS和PFOA的各种检测方法和复杂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指出应研究有关纺织品中PFOS和PFOA快速、精确的测定方法,并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8.
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物质具有生殖毒性、诱变毒性和发育毒性等多种毒性,也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化合物独特的拒水拒油性,使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皮革、造纸等行业.PFOS和PFOA及其盐类物质通过食品包装材料,已经不知不觉进入我们的食品中,影响了食品安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利用LC-MS2,以4-辛基苯磺酸钠(CAS:6149-03-7)作为内标物,定量分析全氟辛烷磺酸物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较为典型的两种全氟化合物。针对水产品中PFOA和PFOS的检测技术和污染现状进行研究,进而研究其暴露途径、生物富集规律等内容,并基于此预测污染物环境分布、环境行为,以及相应地制定环境水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于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分析了水产品中PFOA和PFOS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水环境和水产品中污染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中国水产品中全氟化合物的监控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一次性纸杯中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方法 待测样品经前处理后, 通过C18色谱柱进行分离, 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 0.2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2 μL, 由三重四级杆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0.1~2.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0.999; 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为81.27%~97.12%; 相对标准偏差为2.9%~7.4%。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一次性纸杯进行模拟迁移试验, 初步得到了这2种物质在不同模拟状态下的迁移量。结论 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性和准确度高, 适用于一次性纸杯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确证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迁移的 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接触材料中添加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与食品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会向食品中迁移,其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情况,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试验研究方法、模拟物选择、分析检测方法及近年来的迁移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脂肪性模拟液、检测方法、迁移模型及迁移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估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ESI-MS/MS)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三聚氰胺迁移量.通过不同试验条件对比,结合国家标准,并通过实际样品测试发现:在食品加工、包装、消毒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使有些材料发生三聚氰胺迁移情况,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本试验结果为食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为...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考察食品硅橡胶餐具中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 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对用乙酸乙酯提取后的样品中21 种硅氧烷类化合物以ZB-5HT(15 m×0.25 mm,0.1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电子电离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扫描。结果表明,21 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的色谱分离效果良好,在0.05~2.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三甲基三苯基环三硅氧烷、四甲基四苯基环四硅氧烷和五甲基五苯基环五硅氧烷检出限为0.20 mg/kg,其余化合物均为0.05 mg/kg。加标回收率在91.3%~10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0%。该方法快速高效、线性范围好,适用于硅橡胶餐具中21 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作为食品生产、流通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2015年9月1日实施的GB/T 30643-201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通则》结合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及流通特点,从产品名称、规格、日期、贮存条件、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及使用说明等诸多方面对该类产品的标签标识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并对理解尚不统一的个别条款给出了建议,可为生产者完整、准确地标注标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氟化合物从食品接触材料到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方法根据全氟化合物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选择4个品牌的纸杯和3个品牌的包装袋进行了试验,以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等为研究对象,参考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的具体要求,采用不同食品模拟物、不同操作方式、不同保存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考察对全氟新烷磺酸、全氟辛酸的迁移量和迁移规律的影响。目标化合物通过C_(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乙腈-5 mmol/L的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1μL,由三重四级杆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数据显示在模拟物为食用油时PFOA的迁移量是最大的,超过0.01 ng/cm~2;其他情况PFOA的溶出量都低于0.002 ng/cm~2; PFOS的溶出量均较少,低于0.002 ng/cm~2。结论初步得到食品接触材料中典型全氟化合物的迁移规律基础数据,说明无论是何种品牌的纸杯或是包装袋,接触食物均会产生PFOA和PFOS的微量溶出,经过膳食暴露可能会引起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油酸酰胺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按照GB 5009.15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预处理方法通则》的要求配制5种食品模拟液,幵按照标准要求迚行浸泡试验,浸泡液经过滤后迚样,经过ZORBAX C_18(3.0mm×100mm,1.8μm)色谱柱分离,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迚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5种食品模拟物(4%乙酸、10%乙醇、20%乙醇、50%乙醇以及95%乙醇)中的油酸酰胺在0.25~5.0 mg/L浓度范围具有较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为0.001~0.002mg/L,方法定量限为0.003~0.005mg/L,油酸酰胺在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0.3%~117.1%,相对标准偏差为0.20%~2.10%(n=6)。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能够满足食品接触材料中油酸酰胺的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有机残留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热脱附仪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多种类型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 采用质谱检测器、保留时间定性, 外标法定量。结果 对于醇、酯、苯系物等残留有机物检测回收率达到92.7%~112.5%, 相对标准偏差<3.2%, R2>0.9890, 检测限为0.06~0.11 mg/L。结论 本方法便捷、重现性好, 适用于各种材料中有机残留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