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大文 《煤》2014,(11):47-50
宁中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同沉积构造背斜与向斜的鉴定主要根据同一沉积期沉积厚度的分析来判断,通过中侏罗世延安期延安组厚度、煤层厚度、煤层间距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同沉积构造贯穿整个成煤过程,所揭示煤层厚度和间距变化规律为正确对比煤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可为其他含煤盆地构造和聚煤作用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来在研究区进行的煤炭地质勘查资料,从地质、沉积、构造及其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的煤层主要受控于同沉积构造、差异压实、古基底隆起、成煤后燕山运动第Ⅲ、Ⅳ幕改造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成煤期前加里东构造运动为晚古生代的成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煤期同沉积构造阶段,盆地基底在持续缓慢沉降的同时,河流搬运碎屑物质充填盆地而接受沉积补偿,基本上是一个补偿型盆地,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煤系;中生代晚三叠世开始到新生代第四纪止,先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喜山晚期5次构造运动,决定了剥蚀无煤区和赋煤区分布、不同赋煤块段埋深的差异、煤层赋存状态和产状、煤层塑性流变和煤厚等煤层在三维空间中展布规律.通过对大地构造演化及区域动力学背景分析,为煤田预测和勘查规划提供必要的地质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柳玉洁  樊金云  王志民 《山西煤炭》2012,32(11):55-56,72
大杨树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具有火山间歇喷发型盆地特点,主要含煤地层为九峰山组。九峰山组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断陷初期粗碎屑充填阶段、水进体系域局部含煤阶段、湖泊相超覆深水泥岩阶段、盆地整体萎缩水退体系域主要成煤阶段。盆地的同沉积构造和古地理环境是主要的控煤因素。文章分析得出,九峰山组时期具有两个成煤阶段和相应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野外露头、钻孔、砂分散体系以及地震相等资料的分析,同时将前人对构造背景与沉积体系的研究相结合,对孟津井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各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孟津井田石炭-二叠纪形成于滨海沉积体系与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盆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成煤环境和成煤模式的多样性,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存在的主要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研究郭家围大断层,对认识蒲白矿区的沉积、构造及成煤诸方面的特征与成因,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刚  陈瑜 《选煤技术》2011,(5):8-11,1
阐述了褐煤向烟煤变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变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温度、压力和时间作为外部的物理化学条件在褐煤变质为烟煤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条件;放射性活动以及同沉积构造也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变质过程有所影响;此外,作为内部因素,成煤原始植物的差异对褐煤变质为烟煤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草庙地区沉积地层和构造的分析,认为研究区煤系地层为辫状河和曲流河的泛滥盆地沉积,煤层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古河道影响。成煤期研究区处于伸展拗陷环境,构造变形较弱,但构造活动使得煤层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并控制煤层沉积的厚度变化;后期构造活动先以挤压为主,形成复式向斜的主体构造;后以逆冲推覆为主,造成主断裂上盘煤层被剥蚀。推断杨咀子湾向斜东翼煤系地层褶皱隆起,具有一定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9.
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的主体分布在延安地区北部的子长县境内和其周边地区,煤层埋藏相对较浅,控制煤层聚积的因素有多种:古气候、古构造、古地理、差异沉积和压实作用等,但对成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古构造和古地理。  相似文献   

10.
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晚二叠世煤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地区构造复杂,严重制约了煤田的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地质和煤田勘探资料分析,对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煤层聚集和赋存的构造控制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基底形成阶段、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陆内裂陷阶段、稳定台地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挤压隆升阶段;受NE、NNE向同沉积断裂及东吴运动形成的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形控制,晚二叠世时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为主的含煤建造,沉积相带由NW至SE呈NE向规律性展布,成煤期后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原型煤盆地遭受强烈破坏,大型向斜和复向斜成为最重要的控煤构造。  相似文献   

11.
张光超 《陕西煤炭》2012,31(1):1-3,10
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彝良向斜煤矿区宣威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宣威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聚煤作用受古地理、古构造、古植物等因素影响,矿区东部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大;西部含煤层数少,煤层厚度小。富煤层位位于宣威组上段,是煤田勘探的主要目标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成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华北地区古地质情况,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的沉积特征,并从成煤环境和变质作用两方面对我国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成煤作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隘头矿区总体构造的分析,结合该区的含煤岩系特征,阐述了该区的控煤构造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赋煤规律,对今后矿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活鸡兔井田钻孔岩心的采样和测试分析,查明延安组煤层显微煤岩特征、物理化学性质、煤灰成分等,采用煤层CIA和ICV方法对物源区风化程度和沉积过程进行分析,采用碳氮比(C/N)方法对成煤植物类型进行判别,采用镜/惰比(V/I)、元素比值等方法对其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煤具有水分低、灰分低、挥发分中等、含硫特低的特点,煤层中氧化物主要为SiO2、Al2O3、CaO、Fe2O3、SO3等,煤层矿物物源区化学风化作用程度中等,沉积物未经历物质的再循环过程,成煤植物来源主要为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裸子植物体;延安组沉积期古气候较潮湿,主要为低位泥炭沼泽沉积环境,古水体较浅,呈半咸水的水体环境,古生产力较高,有利于煤炭的聚集和成煤演化;从延安组沉积早期(5煤组)到延安组沉积晚期(1煤组),煤系地层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古气候主要为温湿、半湿润气候,水体古盐度中等,主要为半咸水相,古氧化相为弱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了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总结了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煤层分布规律。其中西山窑组下段煤层发育于湖退时期,煤层发育好。从古环境、沉积微相、湖盆水平面变化及构造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聚集规律,在温暖湿润气候中大量生长的植被为聚煤提供了物质基础;泥炭沼泽环境为聚煤提供了有利场所,并控制着煤层的平面分布;湖盆水平面上升期是聚煤的有利时期,湖盆沉积速率和有机质堆积速度动态平衡是是煤层持续发育的条件。埋藏后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煤层的形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孟建勇 《山西煤炭》2010,30(8):43-45
阐述了宁武煤田麻家梁井田含煤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聚煤期的古地理背景,通过含煤建造的旋回结构分析了形成时沉积条件的周期性变化,陈述了含煤沉积建造中赋存煤层及其它矿产资源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龙永煤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聚煤环境及其演化特征,认为该煤田的沉积体系为障壁岛-泻湖沉积组合、潮坪一潮道沉积组合和滨岸湖泊沉积组合,相应的成煤模式有障壁岛-泻湖、潮坪一潮道和滨岸湖泊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基底沉降和沉积环境因素,其中基底沉降包括压实差异的影响,沉积环境包括海水进退和盆地水体深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宁武煤田麻家梁井田含煤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聚煤期的古地理背景,通过含煤建造的旋回结构分析了形成时沉积条件的周期性变化,陈述了含煤沉积建造中赋存煤层及其他矿产资源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亮 《中州煤炭》2016,(9):125-129
为了研究邢台含煤区2号煤层厚度变化的特点,基于以往煤田地质勘查孔及生产矿井资料,对2号煤层厚度、含煤面积及2煤灰分等分别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沉积环境、地壳不均衡沉降、古河流冲刷、后期构造及岩浆岩等因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研究认为: 区内2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20 m,层位赋存稳定,其不可采范围小,主要集中在隆东、尧山和显德汪一带;区内2号煤层厚度总体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隆尧南断层以北为薄煤区;隆尧南断层至葛泉矿之间为厚煤区;葛泉矿以南为中厚煤区。诸多因素控制了区内煤层厚度的分布变化,其中沉积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古河流冲刷和后期构造仅影响局部地段,章村、显德汪一带受岩浆岩侵入影响较大,地壳不均衡沉降对该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根据钻孔资料,从岩性、层理、生物化石、煤层等特征分析袁家矿区南段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结论为:含煤岩系地层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聚煤规律为早期滨湖-泻湖海湾环境、中期泻湖-湖沼环境和晚期滨湖三角洲环境等3个时期成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