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计算法、热膨胀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3种方法分别测试了FV520B马氏体不锈钢加热与冷却过程中的相变临界温度,并将这3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该试验钢的相变临界温度。结果表明:在冷却过程中,该试验钢只发生了马氏体相变,这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因此热处理时采用空冷即可得到马氏体组织。FV520B钢的Ms点显示在150℃附近,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变动,Ms点没有明显的改变。FV520B钢的Ac_1、Ac_3温度点分别为635℃和753℃,该试验钢在冷却过程中只发生马氏体相变,其Ms点为151℃。  相似文献   

2.
采用Formastor-Ⅲ型全自动相变仪对3种马氏体时效钢的Ms、Mf点温度及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确定了2800 MPa级马氏体时效钢的最佳热处理制度。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Co及Mo含量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含量增加使Ms点和Mf点温度分别提高了71℃和91℃,Mo含量的增加使Ms点温度降低192℃,并且使Mf点温度降至室温以下;Co含量的增加对试验钢的峰时效温度影响不大,而Mo含量的增加使其提高了20℃;Co对试验钢强度有一定贡献,但并不如Mo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冷作模具钢Cr12因淬火速度不同在高温区碳化物的析出和Ms点的变化。由于冷却速度的降低及冷却时的等温,其微细碳化物在晶界及晶内析出,使其后续冷却时的Ms点上升。碳化物的析出对回火硬度有影响,降低回火时二次硬化的硬度及温度。鉴于Cr12钢在淬火冷却时的碳化物析出、淬火组织及回火二次硬化都与Ms有关,故可根据Ms点作为影响该钢种碳化物析出的淬透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由机械工业部重矿局主持的离合器制动器协调性监测仪鉴定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三日至四日在第二汽车厂车箱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十七个单位三十二名代表。第一重型机器厂代表在会上作了研制工作报告,介绍了该仪器的研制和试验过程以及工作原理。第二汽车厂车箱厂代表作了工业性试验报告。北京汽车厂和二汽车箱厂代表宣读了该仪器的使用报告。会议组织了测试组,对仪器进行了测试。代表们还观看了该仪器在250吨闭式单点压力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预处理条件下,Fe-30.01Ni-8.97Co-2.96Ti铁基合金的Ms点、马氏体形貌及合金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条件对Ms点和马氏体的形貌有显著影响,该合金马氏体的正方度(c/a)叶不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简述了AGA782型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平面磨削温度的测量为例,探讨了该仪器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响磨削温度测试精度的因素及该仪器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采用LINSEIS L78膨胀仪模拟了高铬铸铁轧辊的分级淬火冷却过程,采用膨胀法、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方法研究了分级淬火温度对Ms点及室温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级淬火对淬火冷却过程发生的相变影响不大;与直接淬火相比,分级淬火降低了Ms点,而且Ms点随分级淬火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当分级温度为560 ℃时,Ms点降低程度不大,淬火后硬度升高到62.1 HRC,而且经450~500 ℃回火后,硬度进一步升高到64.5 HRC。  相似文献   

8.
冷却速度对Fv520(B)钢马氏体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膨胀法、金相、XRD法研究了冷却速度对Fv520(B)钢Ms点及其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Fv520(B)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其Ms点为155℃,冷却速度降低,Ms点略有升高。在冷却速度为175℃/s~0.03℃/s的范围内,均得到马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对马氏体组织状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0Cr17Ni7Al钢固溶处理后组织转变为马氏体,导致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硬度等指标不合格,这是由于0Cr17Ni7Al钢成分下限的控制导致固溶处理后马氏体(Ms)点高于室温,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马氏体转变造成的。通过严格控制冶炼化学成分,上调奥氏体形成元素C、Mn、Ni及稳定元素Cr的含量,有效降低了该钢种的马氏体(Ms)转变点,解决了固溶处理后性能不合格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AD1674数/模转换的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的用途、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阐述了该测试仪器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控制单片机、数字、模拟电路、输入输出设备等.  相似文献   

11.
从应用层面介绍了仪器驱动程序的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通过LabVIEW平台并采用指定仪器驱动程序开发的虚拟仪器面板直接对测试仪器进行控制.该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在实际测试中,测试效率和准确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12.
对用于轧辊堆焊的药芯埋弧焊丝W110熔敷金属进行了焊接热模拟研究。通过焊接热模拟试验、硬度测试、微观分析等手段对W110焊丝熔敷金属在七种焊接热循环条件下得到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焊丝熔敷金属的Ms点在260~280℃;用W110焊接时的预热温度可选用280~300℃,层间温度应不低于260℃,回火温度应避开450~550℃。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我们所用的微机是IBMPC机,膨胀仪是LINSEIS型膨胀仪。该膨胀仪是六十年代初从东德引进的测量金属材料线膨胀系数的仪器。仪器的所有附属设备均已陈旧,除加热炉外,其控制及测试设备由于稳定性差早已废弃不用。采用微机前,试验方法落后,全部试验过程离不开人的操作与监视。测试结果的精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微机广泛应用的今天,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做各项工作已经推广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何在金属材料的物性测试方面使用电子计算机,我们进行了一些工作。用IBMPC  相似文献   

14.
采用DIL805A 膨胀仪测定15-5PH 不锈钢马氏体相变点,通过透射电镜和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等温处理后的组织。结果表明,等温温度的提高会导致马氏体相变点升高,在700~800 ℃之间等温时,Ms点变化更为明显;等温处理后基体中出现了第二相NbC,且随等温温度的升高,NbC的数量和尺寸都有所增加。随等温时间延长,Ms点先下降后升高,等温30 min时达到最低值,而Mf点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点胶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保证的是被加工电路板的重复定位精度,该精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点胶机的应用领域,故建立点胶机定位误差的测试系统十分必要。测试系统是基于实验室虚拟工作平台建立的,它提供了实现仪器编程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便捷途径。使用它进行原理研究、设计、测试并实现仪器系统时,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故以LabVIEW软件为平台,设计了点胶机定位精度的测试数据采集系统。详细介绍了利用LabVIEW提供NI-DAQmx数据采集驱动程序,结合数据采集设备NI-USB6251实现数据采集的方法。该装置可以实现在计算机上动态显示、存储信号数据。并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点胶机为例,利用此系统测试重复定位误差。  相似文献   

16.
涡流在线检测中的快速去噪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流在线检测系统中的各种高频噪声影响,设计了快速去噪滤波算法。介绍了该滤波算法的工作流程图、关键技术及工作步骤。实际测试及现场应用表明,该滤波方法可有效滤除冲击噪声干扰,提高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对系统影响小,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7.
固溶处理对15-5PH不锈钢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IL805A膨胀仪测定15-5PH不锈钢马氏体相变点,通过LEICA DMIRM金相显微镜观察固溶后的组织及其原奥氏体晶粒形貌,用D8 ADVANCE XRD分析固溶处理后的物相组成及基体的晶格常数。研究表明,固溶温度的提高会造成马氏体相变点下降、原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固溶时间的延长造成Ms点先下降后上升,及原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固溶60 min时晶格常数最大,Ms点最低;固溶90 min时晶格常数降低,Ms点上升,并有NbC、Nb2C及CrNiFe等相析出。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能评价线圈状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在一定载荷下热循环特性的试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研究了相变点(Ms点、Af点)及形状回复量随着冷热交变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冷热交变50次时,相变点变化仅为几摄氏度。同时发现随着交变次数的增加形状回复量缓慢地变化。低温(Mf点以上)时变化量比高温(Af点以下)时大,而且载荷量越大变化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ZQS-2000型双试棒合金热裂—线收缩仪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合金线收缩变化率dl/dτ是铸件产生热裂缺陷的重要因素。作者为了测试受阻收缩状态下各瞬间的自由收缩量及热裂力和热裂温度,改型设计了双试棒合金热裂一线收缩仪。文中详细介绍了仪器构造原理、结构特点,工作状态,测试精度,自记能力等。并利用该仪器做了十种合金的试验,对热裂形成机理做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刘旭麟  陈光昀 《铸造》1990,(8):31-35
介绍了铸造合金动态应力测定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指标。该仪器克服了应力框切断法和盲孔法的缺点,具有输出信号大、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用该仪器测试了铸造有色合金、铸铁等的动态应力,分析了应力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得出了高Si/C铸铁的抗弯强度高于HT150铸铁而残余应力低于HT150铸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