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对豫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采用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对区域近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区内近期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其地震态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现行国内外主要抗震设计规范,对比了国内外主要抗震设计规范的场地类型划分的差异;考虑地震的重现期与结构的重要性系数等因素,对比分析了我国不同行业抗震规范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修正版在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和罕遇地震(大震)下各规范反应谱平台取值以及反应谱曲线本身。研究表明我国高铁大跨桥梁在小震的设计取值偏高,中震取值与国内其它规范相当,而大震的取值则偏低。我国高铁大跨桥梁的设计地震作用与欧洲规范Eurocode 8 的对比研究表明,我国的小震(50年重现期)取值小于欧洲规范(90年重现期)、中震(475年重现期)取值也小于欧洲规范(475年重现期)的相应取值。与美国AASHTO规范和加州规范Caltrans(2013)对比研究表明,由于我国规范采用了1.5的重要性系数,小震取值(50年重现期)远高于美国规范的50年重现期的设计地震水平,而与其475年重现期地震水平相当;中震水平(475年重现期)的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略低于Caltrans(975年重现期),但是略高于AASHTO(1000年重现期),我国反应谱曲线与Caltrans大致相当,但是高于AASHTO;对于大震(2475年重现期),AASHTO(2475年重现期)的地震作用取值介于我国的7度 (0.1g) 设防与8度(0.2g)设防之间。总体来说,我国的高铁大跨桥梁的设计地震作用取值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3.
王伟  陈俊百 《工程力学》2023,40(5):93-103+139
采用形状记忆合金(SMA)、粘弹性橡胶等材料的结构,其地震响应存在温度相关性,对其结构性能的评估应考虑温度影响和区域温度分布特性的不确定性。以第二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评估框架为基础,该文提出一种考虑区域温度分布特性的温度相关型结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地震易损性扩展为地震动强度-温度联合易损性,在此基础上得到包含温度分布信息的修正区域易损性,并用于评估结构地震风险。基于该方法,该文以9层SMA支撑钢框架结构作为分析对象,研究温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选取北京和文昌为案例地区,给出其区域温度分布特性描述,并计算对象结构的地震风险曲线。结果表明:环境温度降低将影响结构变形分布。同时,结构在低温下更易发生倒塌。相对于位于文昌和设计基准温度下的对象结构,位于北京的对象结构具有更高的倒塌风险。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量化评估不同地区温度相关型结构的地震风险。  相似文献   

4.
于晓辉  吕大刚  范峰 《工程力学》2017,34(1):69-75,100
在传统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易损性指数的概念,并用其来评估结构的地震损伤。通过引入群体结构震害评估中震害指数的概念,结合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的结构破坏状态概率,将震害指数的数学期望作为单体结构的易损性指数。选择8层和10层两组考虑不同抗震设防水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到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易损性指数曲线以及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本可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可以较好地控制较严重破坏的发生。随着抗震设防水平的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加强,但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易损性指数却发生了增加。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东段的地震与滑坡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长江三峡东段(巫峡—西陵峡)地区的地震与滑坡问题。认为,峡区存在的断裂活动带、地震活动带和滑坡活动带,在空间分布上重迭,在时间周期上吻合,在活动强度上一致,突显出区域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特点。且以黔江—恩施—巴东和仙女山—香溪—兴山两条强震发生带最为典型;强调指出,在对库区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要优先考虑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然而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做出成功预报,当前应认真研究以适应社会对地震预测的需求。为研究2008 年“5· 12”汶川8 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基于地震自身的信息提出了一种数值建模预测地震震级方法,以及依据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信息预测蕴震地区的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地震预测技术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更准确的估算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震级为目标,利用P波触发后3 s内的日本K-net强震数据,选取幅值参数、周期参数、能量参数、衍生参数这4大类共12个P波特征参数作为输入,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震级预测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earthquake magnitude estimation,SVM-M)。结果表明,比较传统的震级估算“τc方法”与“P d方法”,建立的SVM-M模型震级预测误差明显减小且不受震中距变化的影响,小震高估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主震(M j7.3)与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主震(M s8.0)的震例分析结果表明,3 s时间窗不能匹配震源破裂全过程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震级低估,但仍可在P波触发后短时间窗内明确是大地震事件。建立的SVM-M模型可应用于地震预警震级快速估算。  相似文献   

8.
厦门—金门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地震特征虽已有讨论,但是自1999年9月21日台湾西部集集发生大地震(M=7.3)之后,促使人们考虑厦金地区在未来大桥工程修成之后的长期运转过程中,是否有更大地震发生而受到波及?这就需要从厦金地区周边更大的区域来进行分析。文章试图从台湾海峡地震内部成因、大陆福建沿岸的地震和台湾造山带内经常发生的较大地震可能对本区造成的危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泥石流的发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地震活动与泥石流的活动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研究地震作用对泥石流的活动形成极为重要。本文从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源、物源、地形三方面入手,简单探讨了地震引起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物源,地震引起冰湖溃决,泉涌等为泥石流提供水动力条件;地震作用加剧地质构造运动,改变地貌特征为泥石流提供有力地形条件。最后基于地震对泥石流三方面的影响,对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编制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技术途径。结合对我国地震活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认识和我国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作出几点重要改进。  相似文献   

11.
庄表中  王惠强 《振动与冲击》2007,26(12):166-166
隔振支座在过去20年已较成功地用在建筑物抗地震上,国内外已有实践和经验,凡15层以下房屋可采用这种隔震技术,可以达到“以柔克刚”,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好修、小震不坏”。  相似文献   

12.
刘河江  邓华 《振动与冲击》2012,31(24):161-167
对54个双层球面网壳模型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响应进行了计算。网壳模型中杆件截面按非地震工况下的满应力设计确定,并满足小震作用下的结构验算。计算时考虑网壳和下部结构的协同工作。杆单元采用能够同时考虑受拉屈服和受压屈曲的等效弹塑性滞回模型。根据计算结果,考察了网壳跨度、矢跨比、支座连接条件、下部结构形式以及地震波选取对结构塑性区域、塑性发展程度以及残余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罕遇地震下双层球面网壳的薄弱区域不全出现在临支座区域。当网壳受下部结构约束较强或跨度和矢跨比均较大时,发生残余塑性应变的杆件大多出现在网壳中间圈层区域。跨度、矢跨比和支座条件是影响塑性杆件分布和塑性应变大小的三个敏感因素。但所有模型并没有在罕遇地震下出现倒塌。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拉萨站点的地震数据,对西藏拉萨地区地震事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三相地震定位法研究了1999年拉萨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并对分析结果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的定位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都有较大的出入。本文也提出了利用双差法对拉萨地区地震事件进行从新精确定位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措加旺姆  诺桑  尼玛平措  琼达  拉巴 《硅谷》2010,(20):192-193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拉萨站点的地震数据,对西藏拉萨地区地震事件进行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三相地震定位法研究1999年拉萨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并对分析结果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的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都有较大的出入。提出利用双差法对拉萨地区地震事件进行从新精确定位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国内外地震学研究工作的水平,还不足以给出包含地震“三要素”的精确预测或预报。建议设立“局域地应力活动指数报告”。它实际上是对大量的、多种类的与地应力有关的观测数据的一种统计和综合。它不是地震预报,却与地震的发生有关,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的有关地下应力活动的通报和交流,并对局部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震提供一定程度的示警。在目前条件下,“局域地应力活动指数”报告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考虑到处理关系到社会安定的问题应该慎之又慎,作为ILSA应用的第一步,可只用于研究领域内的通报与交流,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摸索和总结经验的阶段;在条件成熟之后,公众已经对ILSA的性质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可如地质灾害等的警示一样,将发布ILSA“常态化”,这是一个未来考虑的“二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地震重现期是地震工程领域重要概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和评估中。但目前地震重现期概念通常指的是单个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重现时间,无法体现地震动强度参数联合和条件发生信息。该文提出了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概念,给出了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基本理论,针对算例厂址,进行了向量型和条件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生成了双变量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将双变量和条件地震重现期概念应用于向量型和条件型场地相关谱生成研究中,给出了双变量和条件地震重现期理论和应用研究展望。结果表明:双变量地震重现期与条件地震重现期在单变量地震重现期基础上,包含了强度参数间相关性信息;双变量地震重现期大于或等于两个参数各自单变量地震重现期大小,条件地震重现期是双变量地震重现期和单变量地震重现期之比;双变量重现期曲面和等高线对于不同的强度参数组合结果不同,通常与两个参数间相关性系数和强度参数危险性程度两个因素相关;条件强度参数越小,相同大小预测强度参数的条件地震重现期越大。  相似文献   

17.
《计测技术》2010,30(3):50-50
2010年4月28日,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地震感知报警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在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地震、建筑、电力电子与工程控制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地震感知报警系统”可以提前10秒感知地震信息,为震前逃生和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提出的“性能化地震工程”理论框架的重要一环. 目前所采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大多未考虑结构的不确定性及结构随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为此, 引入均匀设计考虑结构参数的随机性, 同时结合Nataf变换, 处理结构随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结构参数随机性及结构随机参数相关性的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以一座三跨连续梁为例, 分别在考虑结构随机参数相关性和不考虑结构参数相关性的前提下计算其地震易损性. 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考虑结构随机参数相关性;忽视结构随机参数相关性会导致高估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土塬地区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工作面临着许多特殊问题,如复杂的地表条件和松散的黄土严重地影响了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严重地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正确成像。采取正确合理的处理流程有助于得到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对于提高解释构造成果的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测预报的难度大,但并非了无痕迹或不可知,我国每次较大的地震都有案例总结。统计表明,近40 年来,有77 次地震在发生前均有中期、短期甚至临震预测,不能因为汶川地震预测的失败,就全面抹杀中国的地震预报成绩,即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应予肯定的,汶川地震也并非是无前兆的“怪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