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基于井筒与油藏耦合的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优化了裂缝的流入动态,并综合考虑特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影响,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方程。通过室内实验确定某特低渗油田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计算裂缝间距、裂缝半长和水平段长等参数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裂缝间距与裂缝半长对产能影响显著,并且该方法预测产量准确,对特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靖安油田塞392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异差,叠合程度高,油层厚度大,驱替难度大.为解决该油田储层改造难题,在现场实施多级加砂压裂储层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3.
安棚油田储层埋藏深,属于典型的高温高压特低孔特低渗裂缝砂岩油气藏.其地质特征决定了压裂施工难度大,压裂砂堵频繁,施工成功率低.经分析,储层因素、工况因素等复杂因素导致形成压裂砂堵,采用"砂团"注入和油溶性降滤失剂综合降滤失等技术可解决压裂砂堵问题.  相似文献   

4.
统一压裂设计法是以最大产液指数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适用性广、方法简便,且充分考虑储层特征与人工裂缝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认为在低渗、特低渗储层改造中裂缝导流能力与缝长同等重要。统一压裂设计法在建南致密砂岩气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类似储层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低渗断块油藏注水实验评价及矿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低渗断块油藏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注水容易造成储层损害而不能进行有效开发.在此以花园断块油藏为例,通过对特低渗油藏的油藏特征分析和储层伤害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注水配伍试验、储层结垢预测、注水药剂的筛选和酸化预处理工艺研究等注水实验评价,为特低渗油藏注水抑制储层损害、方案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在现场试验中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压裂效果,针对特低渗油田水力压裂液伤害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区储层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特低渗砂岩岩心为对象,对不同压裂液造成的伤害进行实验测定和分析,定量评价储层压裂液的伤害程度,分析造成储层伤害的原因。认为黏土的存在是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储层伤害受到黏土含量、黏土类型、渗透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从减少压裂液的滞留吸附、提高破胶率、提高返排率方面着手改进压裂液。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某特低渗透油藏纵向上主要发育K1、K2两层,层内隔夹层发育。但经历20多年的开发后,受层间隔夹层和非均质性影响,前期采用以老裂缝充填和延伸为主的重复压裂工艺动用层间剩余油不明显,措施后含水率上升且单井增油量逐年下降。基于储层剩余油分布类型,剖析了储层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界限和增产潜力,开展了储层纵向上地应力和储层物性变化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比评价了影响重复压裂裂缝高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力喷射器+K344单底封”重复压裂工艺,并应用全三维压裂软件优化了储层关键参数。在某区特低渗透油藏现场应用10口井,试验井日产油是投产初期的近1.5倍。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级管外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存在施工管串工具较多、节流摩阻较大、无法开启特低渗储层段等技术瓶颈,探讨水平井多缝分段压裂技术工艺,并对暂堵剂的成胶状态、溶解性能和抗压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上某油田奥陶系潜山油藏属于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物性差。经DST测试,酸化前无产量,酸化后日产油量达100 m3左右,且产油量稳定,试井曲线表现出垂直裂缝压裂井典型的"线性流"特征。通过酸化作业,有效地沟通了储层中的天然孔隙和裂缝,建立了高导流能力的渗流通道,使油井产能大幅提高。酸化作业是此类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有效增产措施,值得在油田未来开发中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0.
偶极横波资料在低孔低渗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力压裂至今一直是低孔渗储层改造的最有效措施。为了提高低孔渗油田压裂开发的整体效益和效果,为油层改造有针对性地提供施工层位和准确的储层参数,本文以胜利油气区渤南-孤北地区中生界、上古生界的低孔低渗储层为研究目标,探索、研究偶极横波测井资料在低孔低渗储层评价及改造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充分利用偶极横波测井资料提供的纵、横波数据,结合其他常规测井资料及压裂、试油资料,建立适合本区低孔低渗油藏特性的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和压裂预测模型,对所改造层位进行压裂高度及施工压力参数预测,为优选压裂层位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现场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预测结果与现场压裂、试油验证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江汉油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性油藏分为张性天然裂缝油藏、闭合裂缝油藏、复杂裂缝油藏,由于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产状、裂缝力学性质、裂缝充填性的不同,在压裂施工中所采取的工艺手段也不相同。经过对江汉油区新沟嘴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两次压裂施工,为江汉油区提供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压裂增产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油气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们在进行油气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时,得到的结论不统一.利用毛管模型及启动压力梯度理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所取岩心的初始渗透率存在较大差异.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低渗、特低渗储层比中高渗储层具有更强的应力敏感性,当初始渗透率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渗透率越低对应力越敏感,大于此值后,渗透率降低只与有效应力有关,而与初始渗透率无关.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储层变形对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生产的影响很强,加大了这类油气藏的开发难度.  相似文献   

13.
冷X区块经过2006年注水开发阶段后已大面积开发,含油总面积3.5km2、地质储量3.19×106 t。冷X油藏物性差,平均渗透率在15×10-3μm2,属于典型的深层低渗透油藏,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差,开展注空气驱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冷X块注气井组的地质特征,利用多组分模型软件,完成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生产历史拟合和动态预测等。该油藏通过注空气开采,能大幅度地提高该区块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伴随油气田勘探工作的深入,原油中难采低渗透量发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渗透率低,一方面注水和其它提高采收率方法使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气源大量发现,给注气源大量发现,给注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能,并显示出突出的优势。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气实例,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评价低渗透油藏注气可行性的技术路线和内容,以及注气中应当注重的问题和建议,对低渗透油藏开发可行性评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气藏产能方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气藏在成藏机理上与中高渗透气藏存在较大差别,若将中高渗透储层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低渗透储层必将产生较大误差.通过分析致密气藏成因、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考虑影响低渗透气藏渗透率的因素,将低渗透气藏低速渗流的指数式方程简化为达西渗流方程,建立改进的低渗透气藏产能方程,并给出该方程的求解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川中八角场大安寨组介壳灰岩储集空间由成岩微缝、晶间缝、溶孔和构造微缝组成,以成岩微缝为主,其次为晶间缝和微溶孔、缝,构造缝主要起渗滤通道作用。低孔低渗、微孔喉为主、大孔隙表面积和亲油性决定其主要成为储气层,并控制着凝析气藏的聚集、油气分布、开采中产能及油气性质的变化。气藏外圈东南部向斜溶孔发育,成为储油层。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二叠系储层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制约了储层研究,有效储层主控因素与物性下限有待进一步确定。通过分析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明确了有效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沉积相直接控制了储层原始物性,河道亚相、分流河道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的砂体物性较好,单层厚度大,利于储层发育,分流间湾中的砂体物性较差。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作用;两次大规模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溶蚀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利用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资料及试油、压汞等资料,采用试油法、经验统计法及压汞参数法确定了二叠系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4.8%,渗透率下限为0.04 mD。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藏随着储层渗透率的减小,流体赖以流动的孔隙系统中微细孔隙体积的比例不断增大,使流体在流动中所受到的干扰更加严重,从而改变其渗流特性。本文运用流体流变学理论,研究测试流体流动通过特低渗透油藏的流变参数,建立径向渗流的数学方程,对比分析压力、产油量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认为初始剪切应力对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有重要影响,并提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均质性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气层,确定其流动孔喉半径下限值十分困难。我们对吐哈盆地丘陵油田J_2s油层的研究,找到了一种既方便又简单的新方法,用孔喉体积—渗透率贡献分布曲线可以较准确地确定这类油层流动孔喉半径下限值。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求值过程和准确性检验,该方法求得的油气层流动孔喉半径下限值及其它相应的参数,在油气层定量评价中,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