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油田采油厂掺输管网腐蚀严重,通过对其水质和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查明了该掺输管网的腐蚀原因.认为结垢及垢下局部腐蚀是该管网腐蚀的主要特征,高氯离子、SRB和硫化氢是诱发垢下局部腐蚀的主要因素.同时还提出了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某油田使用的一条原油输送管线举升段短时间内多次发生泄漏,经检查输送管泄漏部位腐蚀严重并伴有壁厚减薄.采用宏观分析、材质理化检验(包括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力学性能分析)、电子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仪分析以及腐蚀模拟试验,对发生泄漏失效的流体输送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流体输送管所输送的流体偏酸性并含有高矿化度的地层水,由于管线跨越位置流体流速变化引发沉积结垢,垢下的小阳极大阴极腐蚀原电池引发严重局部腐蚀,并在固体颗粒物和砂砾的冲击下加速了管壁的腐蚀穿孔.  相似文献   

3.
吉林乾安大情字油田自2000年投入开发生产以来,采 输设备腐蚀与结垢问题暴露的日趋明显和严重.对油井产出水浸蚀性物质分析,水质均为高矿化度盐水,通过苏林法和赖兹纳稳定指数法判定油井产出水为氯化钙结垢型水质,是油田采输设备的腐蚀结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田持续开采,注水水质不断恶化,使得油田地面集输管线结垢现象日益严重,结垢会导致垢下腐蚀,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必须加以防治。为此,分析了油田地面管线结垢的现状,对造成结垢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防垢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新民油田开发前可能出现的腐蚀破坏进行了可靠的预测和判断,经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腐蚀模拟对比试验,给出油气采集输系统可能发生的腐蚀,即原油伴生水具有结垢趋势,高Cl,低HCO3可导致均匀与腐蚀和溃疡状腐蚀,单井含有一定量的S^2-和CO2,将使腐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可对油井设备和集输管线及回注水系统造成结垢和严重的腐蚀破坏。  相似文献   

6.
杨志 《全面腐蚀控制》2021,35(6):102-103,106
长输管道一般采用地下敷设的安装方式,管线长期处于地下高腐蚀环境下,导致管线腐蚀加剧.受油气长输管线输送介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长输管线一旦发生泄漏会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长输管线泄漏事故多数原因是由管线腐蚀导致的.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分析探讨天然气长输管线中阴极保护防腐技术...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对炼化厂生产装置进行腐蚀调查发现,各厂水冷器结垢及腐蚀问题是装置主要腐蚀问题之一,水冷器腐蚀结垢问题严重影响装置正常运行。各炼化厂水冷器采用涂料防腐、阴极保护、材质升级、水质控制等措施减缓腐蚀。同时,在装置运行期间保证水冷器管束内部流速,控制循环水出口温度,可有效减轻水冷器结垢和垢下腐蚀。在装置大检修期间,开展水冷器专项腐蚀调查,排查水冷器存在的泄露隐患,总结分析水冷器运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水冷器腐蚀问题和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8.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含水率高,油井结垢及垢下腐蚀加重。通过结垢腐蚀原因分析,规律研究,制定防护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油井结垢及垢下腐蚀问题。并以中原油田卫58块为例,通过投加缓蚀阻垢剂及加药工艺优化控制结垢腐蚀问题。现场监测表明,油井结垢腐蚀程度明显减弱,结垢腐蚀速率降低60%以上,采出液总铁含量降低超过70%,且波动减小。  相似文献   

9.
宝浪油田供热系统腐蚀和结垢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宝浪油田供热系统腐蚀物和垢样进行了分析,锅炉回水管线腐蚀主要为氧腐蚀,锅炉结垢系HCO3^-受热分解生成CO3^-,与其它离子结合形成。采取热力除氧和亚硫酸钠除氧,加强停用保护,投加阻垢剂等措施后,收到了缓蚀和阻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宏观检查、力学性能检测、腐蚀产物成分分析等对某弃置海底油水混输管道的回收管段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水质分析、结垢趋势预测、细菌测试以及室内腐蚀模拟试验对该管输送介质的腐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管道内壁腐蚀严重,输送介质具有强腐蚀性,腐蚀以CO2腐蚀为主,并存在垢下腐蚀和细菌腐蚀。基于回收管段的腐蚀检测评价结果,给出了该油田新建海底油水混输管道腐蚀控制和完整性管理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换流阀冷却系统均压电极结垢机理,分析结垢的过程、影响因素、形成规律,总结结垢的根本原因,再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均压电极腐蚀结垢的综合整治措施,形成改进技术方案。方法 先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均压电极研究进展并进行总结,找出均压电极结垢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试验验证,明确均压电极结垢的主要过程和影响结垢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合理的抑制或减轻结垢的措施。结果 均压电极结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铝制散热器的电化学腐蚀及流体冲刷腐蚀,腐蚀产物在均压电极部位汇聚、沉积,导致结垢。结垢过程为:散热器内表面发生的化学腐蚀以及流体喘振造成的磨损腐蚀二者协同,相互加强,致使铝元素转化为离子形态进入循环系统冷却介质中,并在均压电极电场作用下吸附至电极表面,从而在电极表面形成结垢。结论 均压电极结垢与水冷系统的电化学腐蚀和流体冲刷有关,采用深度除盐水质精处理的方式去除冷却水中的致垢离子,能有效减缓均压电极的结垢。  相似文献   

12.
高庆华 《表面技术》2018,47(1):149-153
目的通过对延长油田JX区块腐蚀结垢情况分析,针对性地研制并筛选缓蚀阻垢剂配方,获得阻垢、缓蚀效果最佳的HAP缓蚀阻垢剂。方法采用EDTA滴定法、称重法和腐蚀挂片分析技术,在温度为90℃时,对缓蚀阻垢剂的缓蚀效果和阻垢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反复对比分析,筛选配方,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与未添加缓蚀阻垢剂时相比,油井产出液分离水的腐蚀速率由0.125~0.161 mm/a下降到0.023~0.034 mm/a,缓蚀率达到了80%以上;混合结垢量由130~290 mg/L下降到7~15 mg/L,阻垢率达到了91%以上。结论应用EDTA滴定法、称重法和腐蚀挂片分析技术优选了缓蚀阻垢剂配方,在高温环境下,缓蚀阻垢剂综合性能优良,现场试验中的缓蚀阻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西部油田油管腐蚀结垢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部某油田油管腐蚀结垢现状调查、单井采出液成分分析和垢样XRD分析,结合油管结垢趋势预测及室内高温高压腐蚀试验,探讨了油管腐蚀结垢机理。结果表明:垢物主要是CaCO3、CaSO4和铁锈产物,在结垢出现的同时伴随油管腐蚀的发生。影响油管腐蚀结垢的主要因素是采出液中含有丰富的的Ca^2+、HCO3^-,Cl^-以及原油伴生气中的CO2含量较多。该油田存在严重的腐蚀结垢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化学防腐技术,解决油田生产中高温油井腐蚀结垢影响油田正常生产的难题。方法进行挂片失重实验和容量分析实验,开展现场水质分析和垢样分析,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不同种类缓蚀阻垢剂在不同添加量、不同温度下对缓蚀效率、阻垢效率的影响。结果在明确油井腐蚀结垢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制出了以咪唑啉衍生物和有机膦酸盐等为主,以耐高温的氟碳咪唑啉为辅的HZG系列缓蚀阻垢剂。其缓蚀阻垢效果较好,缓蚀率达90%以上,阻垢率达95%以上,有效缓解了高温油藏(大于100℃)油井井筒腐蚀、结垢的问题。经10口井现场应用,铁离子下降率平均达到82%,钙离子浓度明显上升,平均检泵周期延长了2.2倍。结论氟碳咪唑啉的加入有效提高了缓蚀阻垢剂的耐温性。HZG系列缓蚀阻垢剂用于现场的缓蚀阻垢效果较好,解决了高温油井腐蚀结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稠油开采的投入逐年增大,稠油热采技术成为石油行业研究的热门。稠油热采中,蒸汽吞吐通常作为油田规模蒸汽驱开发之前的先导开发方式。但是,高温高压蒸汽进入油管后,可能会对油管造成腐蚀和结垢。尤其在氮气纯度不够时,会携带有氧气,这样会对热采井管柱造成严重腐蚀。再者,考虑到热采井套管承受高温、高压引起的交变热应力的影响,腐蚀后的管柱管壁减薄或者局部穿孔,这些情况极易造成管柱形变和断裂。因此对高温高压氧腐蚀研究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不同氧含量、不同高温、不同水质情况等因素研究了高温高压蒸汽对热采井管柱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属材料在模拟地热水环境中的腐蚀与结垢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地热水的腐蚀和结垢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研究几种常见金属材料在地热水中的腐蚀和结垢规律,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动态挂片试验、极化和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对比研究紫铜、304不锈钢和20#碳钢在模拟地热水溶液中的腐蚀和结垢情况。结果 3种金属材料表面的结垢产物均为Ca CO3,20#碳钢表面的Ca CO3均为方解石相,304不锈钢和紫铜表面的Ca CO3包含方解石相和少量文石相,304不锈钢表面的Ca CO3分布较紫铜疏松,且含垢量较小。20#碳钢表面腐蚀产物的内层主要是黑色的Fe3O4,外层主要是黄色的Fe2O3;紫铜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铜的氧化物;304不锈钢表面无腐蚀产物。浸泡期间,304不锈钢未发生腐蚀且腐蚀电流密度最小;紫铜的整体耐蚀性能不及304不锈钢,但耐点蚀性能最佳;20#碳钢腐蚀严重,腐蚀电流密度较大。结论在模拟地热水溶液中,304不锈钢拥有比紫铜和20#碳钢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17.
Certain silicides are known from the literature to be resistant to scaling and corrosion. Protective silicide coatings can be applied without difficulty to various substrates using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 These coatings exhibit properties which, because of the spraying process used, cannot be estimated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Si2-coated specimens were therefore subjected to mechanical, corrosive and thermal loading. Although mechanical testing produced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behaviour of the coatings in corrosion and scaling tests was unsatisfactory owing to their high porosities.  相似文献   

18.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imidazoline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review of the corrosion inhibit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for oilfields. A series of imidazoline compounds were synthesised through the solvent dewatering and vacuum dewatering methods. After reaction of imidazoline with ethane oxide, the produced compound was used to react with halogen hydrocarbon and polyphosphoric acid respectively. Finally an agent with performance of corrosion‐inhibition, sterilisation and anti‐scaling was obtain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u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rrosion inhibi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pound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nvestigated so as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a novel corrosion inhibitor. The selected corrosion inhibitor was evaluated by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idazoline derivative and some majo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il production in the oilfields of Chin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corrosion inhibitor ha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corrosion inhibition and sterilization, and is suitable for corrosion inhibition of the oil abstraction systems with high water‐content in the offshore oil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