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29)
<正>当前高职院校部分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学存在认识偏见,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使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堂,使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运用好信息化手段,运用好网络阵地,给学生输送健康的、正确的知识与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在高职院校中,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确保课程实效性,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职业素质教育逐步渗透进教学内容,并且使其特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这一途径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本文中,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探究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诸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在教育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而有效地建立起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1)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使高校优质课程实现了共享,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可借鉴或直接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优质课程。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须由理论型教学向实践型教学转型,思政课教师须由理论课教师向学生导师转型,以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137-139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及工学结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重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发挥二者间的叠加教学效应。这既是高职培养"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要着力探索的一种新型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0)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体现到教育行业中也不例外。近年来,慕课教学模式加入到我国高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使得我国高职教学水平直线上升,因此获得广泛好评。文章首先结合社会实际,简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慕课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能够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通过把握"三个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关注"三个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1)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重挑战。它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思政教师的地位,导致高职学生价值观混乱。在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思政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由教育者向沟通者和分享者转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开展并丰富"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朋辈教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59-6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素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当代价值和创新载体,积极探索红色基因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可能实现的路径,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拓展思政课的教育途径、增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0)
以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生的思政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砥砺其品质。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策略"这一话题,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现存的教学问题,基于此,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