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美国、日本及北京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概况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避难场所的设置也较为完善,很早就建立了各类避难所,包括飓风避难所、生物和化学灾难避难所、核辐射避难所、地震避难所、爆炸避难所、火灾避难所、暴风雨避难所等等。每一种避难场所都是根据避难需求进行设置的,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会启动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余震播报后,大批居民涌入街头广场、公共绿地和体育场避难。汶川地震灾后的避震疏散基本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过程。避难场所的选取、场所的功能完整性、场所的使用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避难过程的无序混乱,大部分避震疏散场缺乏灾后避难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排污、电力、通信、.指挥、医疗等。因此需要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和管理的相关对策,有序引导灾后人员的疏散行为。  相似文献   

5.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了福建省应急避难省标的制定,把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原则,重点就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要求、用地分析和设计要点,结合实例进行了探讨,以求科学、规范地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  相似文献   

6.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7.
梳理分析了上海市应对的主要灾种,明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类型,剖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与需求关系及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对策和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8.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9.
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集在城市里的财富和人口越来越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将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减灾的重要设施,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方向。重庆市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作为所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地震,将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由于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以及经济的多样性,使城市地震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具有连锁性,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城市高楼林立,一旦遭遇大地震,其后果可想而知;停电、断水、煤气管道爆裂、火灾等次生灾害,让地震灾害雪上加霜;地震恐慌、社会动乱等衍生灾害,也不容忽视.城市遭遇地震之后,受灾的民众怎么办,到哪里去,是地震之后最为切实的问题.除了多渠道的地震科普宣传和正确的科学引导之外,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受灾的民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场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布局规划是城市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有组织地安排避难救援,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规划采用"以灾种研究与需求预测为前提——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以现状场所资源分析与整理为基础——提高规划的实施性、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原则——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导引为抓手——提高规划的操作性"等编制方法与手段。规划在进行四个专题研究基础上,划定综合(市级、区级、街道)防灾分区、确定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标准  相似文献   

12.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进行反思。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理和相关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避难场所定位、容纳量测算、功能分区、应急通道设计、设施配置、标识系统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绵阳地震灾区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公共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部兮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应急避难场昕的建设要求,并就厦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目前,全球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4%,而我国的增长速度已达到3%,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6605万人,老龄化达到了11.8%,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此外,我国现有残疾人大约8500万,在以往发生的灾害中,由于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及儿童的避险自救能力弱,占据了遇难者的很大一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出发,探讨可供规划选址的空间场所类型及必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时限和距离、功能和规模、场所和条件、设施和运行等4个方面的规划要素和内容,对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制的背景下,为了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审批管理,保障落实应急避难的功能建设内容。最后提出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太原市的主要灾害,确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结合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控制标准,剖析了太原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针对太原市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于2004年2月19日通过专家审定。该《标准》现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标志,标志牌将设置在居民紧急疏散的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体育场、学校运动场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8.
正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介绍2003年10月1日,在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试点建成。它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为依托,在公园改造时引入防灾避险理念,使之成为平时百姓休闲游览的场所,灾时百姓疏散安置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20.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性灾害,指定用于避难人员集中进行救援和避难生活,经规划设计配置应急工程设施、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照应急避难要求建设的建筑工程。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