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3)
文章在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动词"出"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个多义词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方式实现词义的扩展,同时也表明一词多义现象可以用认知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26)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和难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隐喻、转喻等理论对多义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能清楚直观地体现词语不同义项之间的认知联系和演化规律,从而减轻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并提升词汇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2)
隐喻和转喻是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也是词义延伸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汉语"星"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转喻,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探究多义词背后的认知理据,认识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和以邻近性和突显性为基础的转喻思维在一词多义中的阐释力,以期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转喻等理论,从词汇意义的动态性出发来探讨二语习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以实证的方式来分析认知思维策略是否对受试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产生显著性的差异,力求为学习者多义词习得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其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本文以人体部位词"head""头"和"month""口、嘴"为语料,从认知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之间的映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79-82
国内外许多对隐喻和转喻关系的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可能是比隐喻更重要的认知机制。从语篇层面上分析了隐喻与转喻在构建语篇中的互动和制约关系,指出转喻是更为基础的认知方式,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很好的解释了人类在建构语篇时思维从简单、经济到复杂、多内涵的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5)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power"为例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阐释。通过对"power"一词的分析,发现在"power"原型的语义范畴中,包含基本义和其他边缘义项。这些义项以基本义为原型,其他边缘义项则是通过原型转化、原型分裂和次范畴化等途径产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正>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2)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范畴激活另一个范畴的映现过程,以邻近性为基础。转喻思维存在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转喻关系可以影响语篇表层理解中指称、替代和省略的衔接关系,也可作用于语篇深层次理解心理表征的认知机制,对语篇连贯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244-246
范畴化与概念化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自身出发的,由近及远,形成概念后,根据"家族相似性"将概念纳入不同范畴。一词多义也是一类范畴,其不同意义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基本义即为原型范畴的"原型",意义的联系和地位差异符合原型范畴论的观点。本文试从原型范畴论和一词多义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出发,以中英德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为例,探讨其内在联系,以期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帮助,加深对一词多义现象中不同义项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