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建筑结构基本设计原则角度出发,比较了中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与美国国际房屋设计规范(IBC2006)中的抗震条文。结合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基于1933年发生在加州洛杉矶的长滩地震和其后产生的费尔德法案,讨论了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实际上是建立在多次地震损失的教训上的。并且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地震损失,美国规范对于学校和医院的建筑给予特别的重视。最近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摧毁了许多学校和医院的建筑,造成重大伤亡。这次地震也提醒了我们,中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都有可待提高的地方。为了让学校的建筑能够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医院的建筑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提供给人们持续的紧急救援,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以从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6)
<正>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功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能省去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广西建有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的海啸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人埃格兰3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地震和海啸可能造成高达15万人死亡。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9)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多达500多万次,虽然很多次的小地震我们都感觉不到,但是能够对人们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也不在少数,比如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这两次大的地震灾难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建筑物的抗震技术就成为了房屋工程结构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2009,(5):52-55
1999年9月21日清晨1:47.台湾发生里氏规模7.3级的强烈地震.造成多人伤亡及巨大的财物损失,为台湾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灾难。9·21地震发生后,地质学者专家前往震央地带勘查后.于台中县雾峰乡光复国中断层隆起灾区现址规划改建为“9·21地震教育园区”,以保存地震原址,纪录地震史实,提醒政府及民众反省重视防震及救灾措施,提供有关地震教育的活教材,以彰显其纪念及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地震频发,整个地球似乎被调到了振动模式,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多场地震肆虐而过。当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人类总显得渺小无力,我们能做的很有限,不过地震的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敲响了家居装修的警钟:装修切莫忽视安全,随意而为,留下安全隐患。地震带给全国人民巨大伤痛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和建筑行业更多的反思、警醒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以东海域发生9.0级巨大地震。地震及引发的海啸与核泄漏事故,造成了惨重的伤亡损失和大范围的核恐慌,对正在缓慢复苏的日本经济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震在各地频发,重大的灾难带给人们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近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强烈地震后,平时常被人们忽视的抗震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假如地震来袭,你的房子够结实吗?建造和选择房子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从汶川大地震反思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05月12日,四川发生了以汶川为震中的Ⅷ级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大量学校建筑垮塌、中小学生伤亡更是震撼人心,举国哀痛。当人们发现震区的很多楼房竟然破碎到如此程度时,感到震惊不已。《南方周末》记者发出了夺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的呼喊。  相似文献   

10.
“哪里有地震,哪里就惊恐”1980年10月10日,在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地震造成5000余人的死亡和将近80%住所的破坏;一个月之后,一个类似的灾难降临意大利南部。分析世界上的地震历史,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一是人类至今尚难预测地震。虽然现代地震学的进步和测量、监察站的增多,但正确的地震预报是极其偶然的;而造成人的伤亡和物质财富损失的原因,是这些被摧毁的建筑的耐震性极小或等于零的缘故。其二,是人类记忆的“健忘症”:一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之后,公众的激动一旦过去,灾难的记忆很容易忘却。如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即是一例,它在954年就曾经遭受过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另如摩洛哥的塔加弟尔,在150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