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膨胀法和金相-硬度法,在热模拟机Gleeble-1500D上测定了42CrMoA钢的临界点Ac1、Ac3、Ms,及其变形后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和相转变点;测定了转变产物的维氏硬度,并对其组织形貌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该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动态相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不超过0.1℃/s,组织为F+P;当冷速为0.2~0.5℃/s时,组织为F+P+B;当冷速为0.6~0.7℃/s时,组织为F+P+B+M;当冷速为1~15℃/s时,组织为B+M;当冷却速度大于2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55Mn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连续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对55Mn钢室温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为0.05~15℃/s时,转变产物主要为铁素体(F)和珠光体(P/S/T);当冷速达到15℃/s时,开始析出白色块状马氏体;当冷速为15~40℃/s时,只发生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且随着冷速的增大,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当冷速大于40℃/s时,只发生马氏体转变,室温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制定SKS51钢合理的轧后冷却工艺,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了其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终轧温度(900℃)相同时,冷速小于1.5℃/s,室温组织全部为珠光体;冷速大于15℃/s,组织全部为马氏体。冷速(0.7℃/s)相同时,随着终轧温度降低,相变开始转变温度升高,硬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结合光学和扫描电镜组织观察,对960 MPa级高强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速在0.1~2 ℃/s时,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冷速在2~10 ℃/s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当冷速在20~80 ℃/s时,获得全贝氏体组织。在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中,高温转变区和中温转变区未分开,且相变温度随着冷速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leeble-38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27CrMo27S钢的临界点Ac1、Ac3以及Ms;测定了该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该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当低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可获得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小于1℃/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F+P+B),当冷却速度为1~6℃/s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和贝氏体(F+B),当冷却速度为8~24℃/s时转变产物是贝氏体和马氏体(B+M),当冷却速度大于24℃/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M)。该钢种动态CCT曲线的测定可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定SKS51钢合理的轧后冷却工艺,在Gleeble 38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了其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终轧温度(900℃)相同时,冷速小于1.5℃/s,室温组织全部为珠光体;冷速大于15℃/s,组织全部为马氏体.冷速(0.7℃/s)相同时,随着终轧温度降低,相变开始转变温度升高,硬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膨胀法测定机械工程用的高强度PQ600Nb-Ti微合金化钢的CCT曲线,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发现:当冷速低于10.00℃/s,得到的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中速冷却时(冷速大于16.67℃/s),得到的组织为比较细小的铁素体(F)+贝氏体(B);高速冷却时(冷速大于40.00℃/s),铁素体(F)+贝氏体(B)组织进一步细化,且贝氏体组织为板条状。  相似文献   

8.
利用DIL805A膨胀仪测定了ER70S-G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结合金相-硬度法确定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ER70S-G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冷速在0.1~0.6 ℃/s范围内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冷速为0.8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冷速在1~20.0 ℃/s范围内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  相似文献   

9.
胡波  郭善莉  张长静  包喜荣 《热加工工艺》2014,(19):140-142,146
以高碳盘条SWRH82B为研究对象,基于精轧工艺,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高速线材精轧F1~F4道次变形进行了热模拟,研究了其再结晶行为,确定出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同时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通过分析冷却速度对82B盘条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对轧件吐丝后在斯太尔摩冷却线上的冷却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精轧出、入口温度分别为1020、950℃;当冷速范围为6~8℃/s时索氏体组织片间距最为细小,直到冷却速度10℃/s时才不形成马氏体。研究成果能为82B线材控轧控冷以及组织性能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Gleeble热模拟机测定热轧圆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试验,绘制出一种高耐磨合金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不同冷速对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在0.05~0.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0.1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少量的贝氏体组织;当冷速为0.2~0.3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为0.5~1.5℃/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少量的马氏体;当冷速大于2℃/s时,转变产物全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膨胀曲线、显微组织和硬度,得到了4Cr5Mo2V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CCT曲线,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组织形貌演变及硬度变化的规律;比较分析了4Cr5Mo2V钢与H13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异同。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冷却速度冷却后,4Cr5Mo2V钢的相变产物主要为贝氏体(B)和马氏体(M);冷速小于0.06℃/s时,相变产物主要是贝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在0.06~0.14℃/s之间,相变产物中出现了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大于0.14℃/s时,相变产物为马氏体组织。4Cr5Mo2V钢与H13钢的CCT曲线相比,位置向右整体偏移,无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且贝氏体生成区变小,相同冷速下硬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Mn含量对高强度耐候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2000型热模拟试验机及DT-1000膨胀仪研究了两种不同Mn含量(1号含1.42%Mn和2号含0.90%Mn)高强度耐候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冷速下两种钢的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n元素可显著增加高强度耐候钢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在0.1~60℃/s的冷速范围内1号钢先共析铁素体析出温度比2号钢低约30~50℃.当冷速vNo.1<0.5℃/s、vNo.2<1℃/s时,得到F P组织.在整个冷却转变过程中,随着冷速的提高,1号钢逐渐得到以岛状马氏体、粒状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为主的组织,而2号钢始终是以铁素体为主的组织.同时,随着冷速的提高,两种钢的硬度、抗拉强度随之提高,其中1号钢明显高于2号钢.  相似文献   

13.
选取轧后硬度高于200 HRB的19CrNi5钢为研究对象,用碳-硅棒箱式高温加热炉将同一炉钢材加热至800、850、900、950、980、1050和1100 ℃,保温40 min后室外15 ℃下空冷,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定钢材冷速,并检验钢材硬度、显微组织。经研究,贝氏体是影响钢材硬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加热温度≥1000 ℃,冷速≥2.5 ℃/s时,加热温度越高,冷速越大组织中贝氏体组织比例越大,钢材硬度越高;当加热温度<1000 ℃,冷速<1.0 ℃/s时,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完全转变为珠光体,最后全部形成珠光体+铁素体组织,钢材硬度低。实际生产中终轧温度控制在1000 ℃以下,冷速<1.0 ℃/s时,可减缓或消除钢材中贝氏体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低合金调质高强度钢Q890D的临界点Ac1、Ac3,同时测定不同冷速下的相变点,根据相变点绘制Q890D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在0.1~0.5℃/s时,相变组织为F+P+B;冷却速度在0.8~1℃/s时,相变组织为B;冷却速度为2~5℃/s时,相变组织为B+M;当冷却速度≥8℃/s时,相变组织为M;随冷却速度的提高,显微硬度从263 HV提高到430HV.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模拟试验测得42CrMo钢动态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0.3℃/s时,42CrMo钢以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为主,可获得硬度小于308 HBW的组织;当冷速大于0.3℃/s时主要发生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不发生明显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硬度值较高,确定现场生产42CrMo钢轧材冷速应控制在0.3℃/s以下为最优。依据动态CCT曲线,对规格为φ78 mm和φ50 mm的两种轧材进行轧制试验,分别采取有保温装置和无保温装置两种冷却方式。结果表明:通过增加保温装置,轧后冷速降低,轧材硬度下降;φ78 mm规格轧材轧后冷速小于0.3℃/s,硬度降低至257 HBW。  相似文献   

16.
使用DIL805L型膨胀仪分析了曲轴钢的相变规律,得到了其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试验钢的临界点为:Ac1=682 ℃,Ac3=765 ℃;当冷速为0.2~5 ℃/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大于5 ℃/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增大到15 ℃/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冷速越大冷却后马氏体含量越多,硬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上测定了60mm厚Q690D钢连续冷却转变静态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速为1~3℃/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贝氏体;当冷速为5~40℃/s,转变产物为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大于4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当冷速小于20℃/s时,显微硬度逐渐升高;当冷速在20~100℃/s时,显微硬度在390 HV左右。  相似文献   

18.
针对12Cr1MoV钢焊缝区金属相变研究这一空白,以温度作为实时检测的变量,实时记录焊接过程中焊缝区的温度变化,提取实际焊接热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实时的冷却速度,作为绘制12Cr1MoV钢焊缝区连续冷却转变(SW-CCT)曲线的热模拟工艺.借助热模拟试验机,辅以实际的焊接冷却速度,得到12Cr1MoV钢的SW-CCT曲线.当t8/3段的平均冷却速度小于1.7℃/s时,12Cr1MoV钢焊缝区金属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F)+珠光体(P)+贝氏体(B);冷却速度小于4.7℃/s时,室温组织为P+B;冷却速度小于33℃/s时,室温组织为B;冷却速度大于33℃/s时,室温组织为马氏体(M).焊缝区金属热模拟样的室温组织观察结果、维氏硬度测试结果与SW-CCT曲线的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SS400钢SH-CCT曲线测定及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SS400低合金高强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硬度变化规律,利用膨胀仪模拟并测定了SS400钢热影响区组织临界相转变温度并绘制出SH-CCT曲线,并对其显微组织及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冷速在0.1~20 ℃/s时,主要发生铁素体+珠光体转变,随着冷速增加,珠光体含量增多,且铁素体晶粒减小,硬度增大;当冷速在30~80 ℃/s时,发生贝氏体转变;当冷速大于100 ℃/s时,形成大量马氏体。SS400钢碳当量为0.257%,冷裂敏感系数为0.203%,说明其淬硬倾向较小,焊接热影响区不易产生冷裂纹。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Nb-V微合金化H型钢进行了连续冷却转变与形变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形变温度和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冷速为1 ℃/s时,组织中开始出现少量贝氏体;冷速大于7 ℃/s时,不发生珠光体转变;冷速为15 ℃/s时,不发生铁素体转变。形变热模拟条件下,冷速≤1 ℃/s时,形变未改变试验钢的组织类型,其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冷速为5~10 ℃/s时,形变显著改变试验钢的组织形态;形变温度越低,其组织中铁素体含量越高,铁素体与贝氏体组织越细小;形变温度为800~850 ℃,冷速控制在3~5 ℃/s时,试验钢可获得强韧性较好的细小准多边形铁素体与贝氏体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