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
<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主题教研的培训仿佛是一缕阳光滋润了我的心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想拥有常流常新的水,那就必须脚踏实地走好主题教研之路。什么是主题教研?李元昌教授界定为"以研修主体为引领,集教研、科研、培训活动为一体,通过学校、教研组、教师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组合关系,促进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校本研修形式和组织机构。"要研究和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找到学校存在的问题。在我校教师中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很多人默认这样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7)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需求,教师培训的培训途径是使中小学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新理念所展示的真实教学过程。在教师培训这个平台上从事班主任工作对培训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四心",那就是爱心、耐心、细心和虚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4)
要提高教师培训实效,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培训方式。文章主要研究"专家引领—骨干辐射—教师实践"三级教师培训模式,一是通过专家引领,促进骨干成长;二是通过骨干辐射,拓展培训层面;三是通过教师实践,增强培训实效。全面创新教师培训,成为提升农村县域教师专业素养的科学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5)
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教师培训方式必须多元化。"菜单式"培训,满足教师按需参培;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适应教师发展需要;集中培训与在岗实践结合,体现培训学以致用;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结合,满足教师取长补短;送培到校与自主研修结合,缓解培训工学矛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1)
不论是送教培训还是校本研修,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送教培训要有效对接校本研修,教师培训团队要将送教培训的理念、方式、方法应用到校本研修之中,把培训的根扎稳扎深,开出的花才会更美,结出的果才会更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7)
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远远滞后于新课程的进程,表现为三点:惰性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视而不见",原有经验与新课程理念存在较大差距,认识与教学行为不一致。为此,必须构建校本研修机制,整合教学实践情境,改传统的"要我发展"为新课程下的"我要发展",这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
培训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让e-learning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e-learning在教师培训中的必要性、加强e-learning基础设施建设、拓展e-learning资源、以多元方式对参训教师进行激励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9)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下大力气减负,不但学生要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培训项目过滥,管理粗放,效果不好,反而增加了教师负担。分析了培训成为"负担"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工学矛盾"突出;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繁杂,缺乏统筹规划;培训质量和管理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出了三条建议:做好"加法",利用"互联网+"化解"工学矛盾";做好"减法",减少重复项目和不必要环节;做好"乘法",通过优化课程和管理来提升培训效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3)
培训让我懂得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能力上,还是在个人业务水平上,都是一个佼佼者;培训让我懂得"上好数学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在教学当中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培训让我决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总之正像段钟嵘老师所说的:"培训只是起点,离开才是真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7)
<正>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对我们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参加专业培训,不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参加培训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学分制的实行,有效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动力,从而改变了要我学为我要学,呈现了教师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要在五年一个周期中,对湖南省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