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PIS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PIS的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hs-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8):36-3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及NIHSS评分对比显示,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是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变化,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安全性高,可有效修复脑神经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脂水平,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141-142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均入院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及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测评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定血液指标变化。结果:治疗7、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CRP水平均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6%,与对照组77.78%比较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指标,而且联合用药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6):82-8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早期高压氧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d,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高压氧治疗,两组均辅以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调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4 d、28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8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早期高压氧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16%,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9.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心绞痛频率和持续时间均好于治疗前,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72-73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则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监测指标、体内凝血标志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较为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在健康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方法予所有受试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75 mg/d和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口服,4 d后停用阿托伐他汀,于第5天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然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4 d,次日再次空腹采集静脉血送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次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结果。结果受试者在同时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3种药物后和服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2种药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6.58±15.27)%与(48.31±16.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t=-1.802)。表明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同时应用并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结论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两者在健康人体内无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8):44-45
目的:对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0例A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经过6个月连续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T段回落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积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段的LVEF、LVEDD及ST段回落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MACE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ASTEMI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在改善ASTEMI患者LVEF、LVEDD和ST段回落情况等方面均优于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0)
目的:考察普通包装和避光包装对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普通包装片和遮光包装片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置于高温[(60±2)℃]10d、高湿[相对湿度(92.5±5)%、(75±5)%]10d、光照[4500 lx]10d,然后用HPLC法对放置样品的有关物质进行检测,并考察其外观变化。结果:遮光包装片剂的颜色、有关物质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普通包装片的片剂则相对不稳定,外观有较大的变化。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应采用遮光包装方式进行包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23-24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最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氯吡格雷剂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服用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300 mg,维持一周,之后两组患者每日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作为维持剂量,持续一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钙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且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使用氯吡格雷的起始剂量为300 mg相比,起始剂量为600 mg时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是防止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引发再次狭窄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12):13-16
目的:探究与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三七皂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90例,给予阿司匹林+三七皂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9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11%,对照组为52.22%,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较治疗前MBI评分均明显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SE、S100B、MBP、UFAP及H-FA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较治疗血清NSE、S100B、MBP、UFAP及H-FABP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三七皂苷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3):108-111
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在冠心病氯吡格雷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CYP2C19基因导向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治疗12个月后,强代谢者血小板抑制率高于中代谢者、慢代谢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源性死亡、脑血管意外、大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在冠心病氯吡格雷治疗中,可有效及早发现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降低氯吡格雷反应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0)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IL-6、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6、hs-CRP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hs-CR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疗效,改善心电图,并降低IL-6、hs-CRP,对临床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2):19-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凝血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确诊的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Hcy、凝血功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氯吡格雷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使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血清Hcy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IM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9):40-41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 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 L稀释后使用,1次/d;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给予600 mg,后150 mg/d连续7 d,后改为75 mg/d连续21 d。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给药方式同治疗组。两组连续治疗7~21 d后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并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随访30 d,观察近期TIA或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8.3%、36.7%,对照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8.3%、58.3%;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3.3%,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41.7%、7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随访30 d,治疗组0例发生TIA或脑卒中,对照组4例发生TIA,1例进展为脑卒中,发生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7,P=0.031)。两组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1例发生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腹胀等,均不影响继续用药,对照组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过程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5):136-137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2,P=0.022)。治疗前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不但可明显提高老年ACI患者的临床疗效,还可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9)
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尾号的单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疗效和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8):111-114
目的:观察并分析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自由基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SOD活性均明显升高,MDA与LP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SOD活性(5.96±0.13)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0.11)U/mL,MDA水平(8.36±0.93)mmol/mL与LPO水平(10.57±2.16)mmol/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0.52)mmol/mL和(13.25±2.61)m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时,两组NIHSS、NDS评分均明显降低,ADL、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1):53-56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沈阳二四五医院收治的ACS非血运重建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0)与对照组(n=100)。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LVEF、LVEDD、BNP、PLT、cTn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个月后两组LVEF、LVEDD、BNP、cTn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BNP、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LVEF、LVEDD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BNP及cTn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及呼吸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且未增加出血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9):1786-1788
目的:观察耳尖针刺放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及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单元模式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尖针刺放血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肢体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运动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为68.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中低、高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耳尖放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液流变学、肢体肌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提高Fugl-Meye运动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