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酒精为淬火介质,来解决45钢水淬易开裂而油淬不硬的问题。结果表明:酒精辅助淬火能避免水淬开裂现象,而且样品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有效提高。相对水淬,酒精淬火时样品强硬度略有下降,但韧塑性得到显著提高;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珠光体片层间距先减小后增大。在酒精体积浓度45%时,珠光体分布最均匀且片层间距最小,表现出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新型淬火介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JEF-G35淬火介质对轴承钢进行淬火冷却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JEF-G35淬火剂处理的轴承钢,其变形开裂倾向、淬火硬度都优于水淬和油淬,用JEF-G35代替水、油淬火是可行的,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尖咀钳实物对XL—ZnCl_2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工艺性能以及淬后工件的机械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介质冷却性能良好,能使工件淬透又可有效地防止开裂、变形,淬后工件的抗弯强度较之油淬提高近一倍。淬火介质使用温度可在10~85℃之间,淬后工件不需清洗,且无污染,成本低,是取代油用予钳子淬火较为理想的淬火介质。  相似文献   

4.
42CrMo钢量化水淬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量化水淬对42CrMo钢淬硬层深度及淬火畸变的影响,将其与普通水淬和油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量化水可以获得介于普通水和油之间的冷却特性,但300 ℃时的冷速仍明显高于油的冷速.42CrMo钢量化水淬时,可以获得介于普通水淬和油淬之间的硬化层深度和淬火硬度,量化水淬的淬火畸变也介于二者之间. 从不同试样的畸变开裂情况来看,形状复杂的42CrMo钢零件不宜采用水或量化水淬,而简单形状的42CrMo钢零件,可以根据工件的淬火要求,通过调节量化水的参数,获得所需的冷却速度,达到淬火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永魁 《热处理》2006,21(2):67-68
尺寸为600mm×600mm×350mm的5CrMnMo钢大型模块采用850℃油冷淬火时,经常出现淬火裂纹,造成模块报废。在对模块的淬裂进行分析和精确计算其油淬冷却时间的基础上,对模块的淬火工艺做了改进,防止了淬火裂纹的产生,提高了锻模的强韧性和热疲劳性能,使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约2倍。  相似文献   

6.
正5. 4. 2. 2油淬用真空淬火油作为冷却介质的炉子,称为油淬真空热处理炉。不能用普通淬火油,否则达不到真空淬火的效果。1)真空淬火油的技术条件:(1)蒸汽压力要低,不能影响真空效果;(2)淬火油的蒸发要最小,减少油蒸汽对炉内的污染;(3)冷却性能要好,淬硬性要好;(4)光亮性和热稳定性要好;(5)使用寿命要长。2)油淬真空热处理炉的类型:(1)单室卧式油淬真空热处理炉。不带中间真空闸门,工件加热与油淬在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45钢水淬后出现变形或开裂的问题,通过对45钢进行油-水淬火热处理工艺,使得45钢的硬度低于水淬而高于油淬,表面光洁度较单纯水淬及油淬均好,在保证硬度的同时,韧性增强,变形或开裂减少.  相似文献   

8.
对中碳钢M8-M10标准件用网带炉进行热处理时往往被称为危险开裂尺寸。淬水易开裂,淬油易产生软点或硬度偏低,从而返修率高。长期以来,为了防止出现淬火开裂,大多数企业以油淬为主,但油淬弊端较多。第一,由于网带炉处于24h连续生产,一般新淬火油连续使用2—3个月后,明显老化,这是造成硬度偏低的主要原因。第二,淬火油是我国传统的冷却介质,但易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第三,淬火油安全性差,存在火灾隐患。第四,使用淬火油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为此,本试验采用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生产的UCONE型水溶性淬火剂代替淬火油,在网带炉上对ML35钢M8-M10标准件进行淬火冷却处理,经过一年的生产试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45钢量化水淬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5钢量化水淬的淬硬深度和淬火畸变,并与普通水淬和油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调整量化水淬参数,可在水与油之间渊整水的冷却特件,使45钢得到相应的淬硬深度和较小的淬火畸变量。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淬火介质在现代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水溶性淬火介质代替传统淬火介质进行热处理可增加效益,提高工件质量,改善工作环境;生产实践证明,水溶性淬火介质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的难题,避免了淬裂和软点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和理想的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11.
水是最清洁和廉价的淬火介质,但由于合金钢件水淬开裂问题的制约,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油和各类有机水溶性介质仍被大量采用。本研究团队在传统水-空断续淬火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的水-空交替控时淬火冷却(ATQ)技术,在解决合金钢件水淬开裂问题方面已进行了15年的持续研究和工程应用。本文首先介绍淬火介质的特性,然后介绍ATQ技术取代油或有机类介质淬火、工艺和设备设计的3个基本原理,随之论述ATQ避免淬火开裂和获得高强韧性的机制。最后从ATQ技术几十个成功应用中遴选出几个典型例子,分析它们各自在淬火所遇到的瓶颈问题,阐明在淬火避免开裂的前提下如何获得预期力学性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龙晋明 《热加工工艺》1993,(5):22-24,27
考察了水溶性淬火介质MC和LA对60Si2MnA钢的淬火效果,结果表明,其淬透程度和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油淬的水平;在合适的介质浓度和操作条件下,淬裂和变形人同很小,基本与油淬相当。因此,用其代替油作为60Si2MnA钢的淬火介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挖掘机用10.9级40Cr钢强度螺栓(图1),机械性能要求见表1。采用常规调质淬火(水冷)时,必须留有一定的余温,否则将产生大量开裂,其数量达20~30%。因为是用周期式炉批量生产,淬火冷却余温不宜掌握。改为油冷淬火消除了淬裂,但难以淬透,影响了螺栓的质量。为此,我们利用亚温淬火法进行处理,消除了淬火开裂,稳定并提高了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淬火工艺对大尺寸厚壁钢管淬火过程中组织和残余应力有很大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30Cr2NiMo钢管经过不同工艺淬火后的温度、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尺寸厚壁钢管淬火后内应力主要集中在台阶处,可达600 MPa左右,在传统淬火过程中空冷一段时间,可以在保证组织与常规油淬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降低台阶处的内应力,将内应力最大值控制在500 MPa以内,降低了钢管淬火开裂的倾向。根据模拟结果得出本试验条件下30Cr2NiMo钢管优化后的淬火工艺为:油淬420 s+空冷480 s+油淬,淬火后钢管的细管处的组织为马氏体组织,粗管处表面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心部主要为马氏体+贝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5.
用JX-1118水溶液作为淬火介质代替传统淬火油对H13热模具钢进行热处理,考察工件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及淬裂情况,并分别测试试样在淬火及两次回火后的洛氏硬度,分析淬火件的各种机械性能.结果表明,该介质具有理想的冷却速度和良好的淬透性,淬火后的工件获得了较理想的硬化层深度,有效地解决了油淬不硬、水淬易裂等问题,同时也改善...  相似文献   

16.
对30CrMnTi钢耳轴的超声波淬火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耳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轴的表面硬度和裂纹形成概率随着超声波涡流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而冲击性能和弯曲畸变量随着涡流压力的升高而下降,在3 MPa的涡流压力下,耳轴在20号机械油中的冷却特性接近于水淬,此时耳轴的淬硬层深为24 mm,显微组织是板条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17.
丁楠 《铸造技术》2014,(7):1429-1430
利用ANSYS软件对45钢淬火时的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淬火介质下该材料组织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淬组织为回火索氏体,油淬组织除了回火索氏体外还有少量的贝氏体,并且前者硬度高于后者。水淬和油淬条件下45钢硬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最大误差分别为2.40%和3.27%,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8.
王凯旋  宛农  金炜 《模具技术》2012,(2):6-9,20
4Cr13模具钢模块在油淬时有容易变形、开裂和组织硬度分布不均匀且厚模块不易淬透等缺陷。利用自制的喷淬系统实施喷水淬火代替油淬,采用ANSYS数值模拟喷淬过程,并根据模拟结果制定喷淬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可以采用喷水淬火方式对4Cr13模具钢模块进行热处理;喷淬回火后对模块解剖分析发现610mm×300mm规格的4Cr13大模块完全淬透,且表面和心部硬度差仅为2HRC。  相似文献   

19.
《热处理》1984,(3)
3.1 治理淬油的方法淬火油具有淬火变形小,不易产生淬裂的特点,所以。它是一种用得最广的淬火剂。被列入日本工业标准(JIS)的淬火油有一种一号和二号(JISK2242),都是以矿物油为原油的淬火油的冷却能力大致是水的三分之一,燃点约270℃。这类经常使用的淬  相似文献   

20.
对5Cr2NiMoVSi钢进行常规油淬和模拟300×300mm截面模具油淬时心部的冷速进行淬火处理,利用透射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它们的淬、回火组织.结果表明,淬态下,常规处理试样以板条马氏体为主;模拟处理试样主要是B_I型贝氏体.后者与低碳低合金钢中的B_I型贝氏体不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回火稳定性.在高温回火后,大量残余奥氏体转变,生成粗大链状分布的M_3C,是大截面模具回火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