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大多数热处理车间的渗碳炉,周末需停炉一天或两天。经常在停炉之前,要将被处理工件全部出空。此时,应向贯通式炉中连续推进空料盘,直至把载有工件的料盘全部运至炉外。再度启动时,炉内渗碳气氛恢复后,即可开始推料。但因传送的都是空料盘,往往要在4至15小时之后,才有渗碳工件出炉。这就意味着贯通式炉每次停炉,都要浪费掉许多全体工人出勤情况下的生产时间。采用断续渗碳工艺,可使贯通式炉或室  相似文献   

2.
梁科 《金属世界》2009,(6):6-8,21
本钢6#(2850m3)高炉于2008年11月2日采用回收煤气、炉顶打水降温空料线将料面降到风口中心线以下,并成功利用软探尺、炉顶和除尘器煤气曲线CO2相结合准确判断料线深度和料面位置,整个过程实现了安全、顺利、快速停炉。  相似文献   

3.
本钢七号高炉(2850m3)于2012年5月8日空料线停炉后进行17d的扩大性小修。开炉前使用大风量、采用热风炉进行严密的烘炉,并对热风炉系统、高炉本体系统、煤气系统等进行加压试漏工作;详细分析高炉入炉料的成分和条件,确定合适的开炉焦比,精确测量焦炭和矿石的料流轨迹,寻找出不同料线对应的11档位溜槽倾动角度及落点位置,最终得出开炉的布料矩阵和料面形状图;炉前充分做好出渣出铁的准备工作,炉内做好送风恢复计划;送风后严格按计划步骤捅风口加风,并稳步加大负荷,同时炉前抓紧渣铁排放,保证高炉一次开炉成功,并快速达产。  相似文献   

4.
本钢新1号高炉有效容积4747 m3,炉腹至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冷却,炉腰部位铜冷却壁在生产中渣皮稳定性差,脱落频繁,在生产不到6年后出现大面积破损,被迫多次休风,威胁到高炉安全生产。通过分析发现,炉腰铜冷却壁受到高温炉料、煤气流冲击造成磨损;操作制度造成软熔带根部过低;铜冷却壁应力影响渣皮等原因是冷却壁破损的主要原因。经过研究,提出了改用雾化冷却、插入微型铜冷却棒、炉皮强制打水等解决方案。改造后,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从根本上解决破损问题,应空料线停炉更换冷却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熔炼制备的Sn-58Bi无铅钎料于水冷、空冷、炉冷三种方式冷却后在应变速率0.001,0.002,0.004 s−1下的拉伸性能和断裂行为. 结果表明,水冷和空冷钎料共晶组织细小,尤其是空冷钎料共晶组织更为均匀,而炉冷钎料共晶组织粗大且偏析严重. 随着应变速率增大,三种钎料抗拉强度均提高而断后伸长率均变小. 炉冷钎料组织偏析导致硬脆富Bi相聚集,抗拉强度最大,但断后伸长率极低,为典型的脆性断裂;水冷和空冷钎料的均细共晶组织显著提高了钎料断后伸长率,具有更均匀共晶组织的空冷钎料断后伸长率最大,呈现韧性或韧脆性混合断裂.  相似文献   

6.
岑耀东  陈林  杨小明 《锻压技术》2012,37(1):136-140
介绍了热镀锌立式还原退火炉的生产实践,通过采取空煤比的合理调整、炉温的优化控制、生产节奏的合理掌握、N2净化站的应用、热值的稳定控制等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炉墙掉砖和锌层漏镀问题,改善了辊面结瘤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停炉开盖次数,避免了非正常停炉启炉时的废品量,延长了退火炉使用周期,使退火炉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镀锌机组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王成刚  刘黎明 《轻金属》1993,(2):46-49,42
通过模型试验,在尽可能与氯化炉布料相似的条件下,研究了布料盘转速、倾角和料线对料面形状、炉料粒度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料线控制在炉料与炉墙的碰撞点以下时,料面形状均成V型。影响炉料粒度偏析的因素主次顺序是转速、料线和倾角,采用低转速高料面是降低炉料偏析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杜礼章  王龙  熊金忠 《轧钢》2003,20(5):65-66
为增产降耗,川投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轧钢分厂将原加热炉改造为蓄热式炉,介绍了蓄热炉的概况以及空燃比、烟温、炉压的实际控制措施,使加热能力提高了25%,燃耗降低了5%~25%。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雾化方法制备了Cu-15.5Sn-5P-4.5Ni-0.4Mn粉末微晶钎料,在685℃/20min条件下炉中真空钎焊T1紫铜板,搭接长度6mm,钎缝宽度0.3mm,研究了钎料熔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粉末钎料晶粒小于10μm,DTA测得钎料的固相线和液相线分别为576℃和596℃,剪切强度为176.965MPa,断裂机理为准解理断裂.在一定数量的Cu-Sn-P-Ni系合金力学性能、熔点与相应化学成分的试验数据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铜基中温钎料的成分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剪切强度、固相-液相线温度与成分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理论计算与实测值的误差均小于5%,证明模型可用.  相似文献   

10.
高速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线末通常配备空工位,针对传统产线线尾支撑机构通用性及稳定性差造成机械手放料不稳定,并导致零件出现变形及降低整线运行效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种零件定位与支撑的柔性过渡架结构,该结构由主体钢架、调整导槽、移动滑槽、零件托架、平面刻度尺等部分组成,通过对调整导槽进行适应性匹配,可满足空工位的柔性定制需求。生产试验表明,该结构可显著改善机械手取放料过程零件定位晃动等问题,制件变形问题消除,产线运行效率提升1.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