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感应加热过程中丝杠的奥氏体化情况,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55CrMo钢试样在升温速率为0.05~-50 K/s时的膨胀曲线,得到了它的奥氏体化温度与加热速率的关系。根据相变膨胀曲线,利用杠杆定律得到了奥氏体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并对非等温相变Johnson-Mehl-Avrami(JMA)方程中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JMA相变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了丝杠在感应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情况和淬火后的硬度曲线,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所得到的JMA方程能较好地描述55CrMo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MIAPS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加热温度(1050~1150℃)及保温时间(10~70 min)对M50NiL钢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的升高,M50NiL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呈指数型增长,而保温时间与奥氏体晶粒尺寸近似呈线性关系,奥氏体晶粒尺寸增长缓慢;当加热温度从1050℃升高到1150℃时,M50NiL钢中第二相粒子不稳定,出现溶解现象,钉扎作用削弱,使晶粒尺寸变化显著。基于Sellars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出M50NiL钢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方程,经验证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Gleebe-1500D热模拟机研究了含稀土低碳高铌钢加热温度为950、1200、1250℃条件下对相变行为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加热温度下钢的相变温度、显微组织与硬度的区别。结果表明: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含稀土低碳高铌钢在相变温度、连续冷却组织、硬度上均有较大差异。在加热温度为1250℃时,由于钢中铌能充分固溶,使得钢的连续冷却相变开始温度显著降低,易形成贝氏体,硬度也显著提高,因此确定1250℃为今后研究含稀土低碳高铌钢连续冷却相变合理的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4.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HT250铸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H寿铁材质壳体铸件经人工热时效或热焊补后,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被加热铸件的金相组织和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电镜摄制了不同温度等条件下珠光体分解变化的情况。从理论上解释了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为今后生产中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精密零件的扩散连接中针对主要扩散工艺参数对镜面纯铁的表面粗糙度影响,选取99.99%的纯铁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纯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50℃以下,保温1 h,温度对纯铁表面粗糙度影响不大,在10 nm之内,但有增大趋势,在550℃以上时,纯铁表面粗糙度缓慢增大,直到912℃,纯铁发生多晶型转变,表面粗糙度有突变,由原来的几个纳米突变到700 nm,在400℃时保温时间从60~240 min,表面粗糙度变化非常小,说明在此温度下保温时间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水浴量热计法测得42CrMo钢相变再结晶温度为890℃,并根据组织遗传机理,考查了相变重结晶和相变再结晶对过热粗化组织消除的效果。结果认为42CrMo钢在以中速加热时,表现部分组织遗传性,以一次相变再结晶或两次相变重结晶可有效地校正其过热组织。  相似文献   

7.
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及硬度测试,研究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轴承钢GCr15Si Mn碳化物回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碳化物回溶加剧,组织显微硬度升高,且加热温度影响较保温时间更为明显;碳化物形态变化趋势为:层片状(或网状)→杆棒状→球状,部分完全溶入基体,但在实验条件下碳化物不能完全回溶;奥氏体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处形核,层片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过程极其快速。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规格SCM435冷镦钢盘条因抗拉强度较高而影响后续加工的问题,设计了3种工艺,即通过调整终轧温度和斯太尔摩风冷线辊道速度,进而控制盘条相变温度和相变时间,使相变充分进行得到所需的铁素体+珠光体均匀组织,从而达到降低抗拉强度、提高面缩率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降低终轧温度至750℃、减小辊道速度至0.08 m/s,可...  相似文献   

9.
回火温度对42CrMo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丹  莫文林  王培  陆善平 《金属学报》2012,(10):1186-1193
以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用42CrMo耐热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显做组织中碳化物形貌和分布随回火温度的变化及其对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2CrMo钢经水淬后在500—650℃区间回火,显微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回火温度上升,-12℃冲击功先增加后减小;经500和530℃回火后,片状碳化物不均匀分布于原马氏体板条界上,冲击功分别为26和44 J;600℃回火后碳化物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冲击功达到峰值104 J;600℃以上回火,颗粒状碳化物明显粗化,冲击功下降.碳化物的形貌和分布是影响42CrMo钢冲击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5CrMnMo钢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葛长路  孙岚 《金属热处理》1998,(11):14-15,31
研究了5CrMnMo钢在900℃下的加热淬火保温时间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淬火组织中针状马氏体减少,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地加,当保温时间超过35min后,淬火组织中单一板条马氏体和包围在板条马氏体周围的残留奥氏体薄膜组成。保温时间不超过90min,σb值下降。经520℃和540℃回火,αK值与KIC值在50min保温时出现明显峰值,适当的淬火保温时间是提高5CrMn  相似文献   

11.
加热温度对低碳微合金钢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对低碳Mn—Nb—Ti钢进行了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奥氏体变形和变形后的冷却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有效晶粒尺寸的影响.和不同有效晶粒尺寸的奥氏体相变后显微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变形奥氏体的有效晶粒尺寸增大;相变后的显微组织中铁素体由等轴状逐渐过渡到准多边形以至形成长条状,微细碳化物逐渐减少,小岛逐渐增多,小岛的长宽比不断增大最后形成细长条状。  相似文献   

12.
相变对22CrMo钢淬火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有限元法和热弹塑性理论,结合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方程,对22CrMo钢圆柱体试样在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组织场和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重点模拟分析了试样表面和心部在淬火过程中应力的变化及马氏体相变对淬火应力的影响。模拟发现,相变对淬火应力影响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在油中淬火,组织应力对淬火应力分布的影响要远大于热应力的影响,最终试样的淬火残余应力将以表层为拉应力而心部为压应力的组织应力形式存在。通过对残余应力的测量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加热速度和保温时间对X70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速度对奥氏体相变点及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显著影响。随加热速度的增加,相变点呈线性增加,而钢的强度和韧性降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钢的强度在保温时间为60 s时达到最大值,随保温时间的进一步增加,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且随加热温度的升高,降低的趋势更明显。而冲击韧性则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辉光放电光发射光谱仪(GDOES)研究了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高强IF钢氧化层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后,高强IF钢氧化层表面以锰和硼的氧化物为主,磷的氧化物也富集在氧化层表面,铝的氧化物主要在氧化层内部;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氧化层表面上锰的氧化物增加,硼的氧化物减少,磷在表面的富集程度加大,铝的氧化物在钢基体内部和氧化层中均有生成。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D2及7CrSiMnMoV纲,在相同的奥氏体化条件下,加热保温系数在1~9min mm范围内变化时,真空淬火后的组织和机械性能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据此,可考虑将厚度有一定差别的工件置于同一炉加热淬火,不必担心由于延长了保温时间而使薄件的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GH4169合金析出相和晶粒尺寸,研究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GH4169合金晶粒度的影响规律及析出δ相的相关作用,为锻造和热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探讨了加热温度对耐火钢组织的影响,尤其是对钢中马氏体的影响,分析了马氏体在耐火钢中的作用。通过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回火前后钢中析出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耐火钢的组织是由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组成;随加热温度的升高,马氏体含量先增后减,当加热温度达到770℃时,马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随回火温度升高,马氏体含量减少,析出相增多,并变的细小;析出相主要是Nb和Ti的碳化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U75V钢轨钢进行了热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终冷温度和保温时间对U75V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70 ℃为U75V钢发生珠光体转变的最佳终冷温度;当U75V钢经终冷温度为570 ℃,保温时间为5 s的等温处理后,所得组织为细小珠光体和少量铁素体,此时U75V钢硬度最高,满足钢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10CrNiCuSi船板钢表面质量粗糙的问题,采用电阻炉开展了1100~1300 ℃高温氧化试验,利用弯曲试验评价了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氧化铁皮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氧化速率增大,氧化层厚度明显增加。氧化铁皮主要由Fe2O3、Fe3O4、FeO和内氧化层组成,而内氧化层主要由FeNiCu、Fe2SiO4和FeO相组成。加热过程中Fe2SiO4/FeO共晶液相的产生对氧化铁皮的剥离性具有重要影响。在1100 ℃和1150 ℃条件下,内氧化层中的Fe2SiO4呈现颗粒状或块状弥散分布,氧化铁皮与基体之间界面平直,氧化铁皮易于剥离;在1200、1250和1300 ℃条件下,Fe2SiO4-FeO或Fe2SiO4发生熔化形成液相渗入基体和氧化铁皮中,造成界面粗糙,而锚状FeNiCu相与基体及氧化铁皮具有较好的结合力,两者的协同作用造成氧化铁皮难于剥离。因此在1100 ~1150 ℃条件下去除氧化铁皮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对26CrMo钢钻杆进行了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材料抗硫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钢的氢渗透系数。使用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工艺回火后钢的金相组织中缺陷对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80℃保温60 min淬火然后不同温度回火90 min,随回火温度的升高,26CrMo钢的抗硫性能提高;在回火温度525~575℃和600~675℃时,氢扩散系数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