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锋  张振铎 《兵工学报》1997,18(2):174-177
研究了片状随行装药火药与不同粒状主装药匹配时的弹道效果,并进而研究了片状火药装药的压力、速度温度系数、结果显示:状火药是一种燃烧性能和弹道性能都比较稳定的火药,它的合理使用能在量大膛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弹丸初速获得在幅的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随行装药技术是一种在不增加最大膛压条件下,能有效提高火炮初速的装药技术.国外一直没有停止对该技术的研究,但是由于缺乏性能稳定高燃速火药,人们对于随行装药技术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液体发射药的研究和使用,为随行装药技术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该文介绍了国外对于液体发射药随行装药技术的一些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埋头弹火炮的更优性能,基于2次点火及火药程序燃烧控制技术,建立了埋头弹固体随行装药内弹道零维模型。针对某埋头式榴弹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的初速、膛压变化规律与实测结果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数值分析了加载随行装药后多参数变化对埋头弹火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大膛压不变的条件下,随行装药可提高炮口初速6%; 随行装药量、燃速系数及点火延迟时间三者合理优化匹配,才能实现最佳的内弹道性能。  相似文献   

4.
由Langweiler最先提出的随行装药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幅度提高初速的装药技术.使用该装药技术不需象常规火炮系统那样,以增大装药量和提高膛底压力为代价来提高弹丸的炮口动能.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通过随行装药来提高弹丸初速的研究.本文从实验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随行装药的研究现状,并为随行装药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120mm反坦克炮采用随行装药提高初速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流内弹道方法,对120mm反坦克炮随行装药方案提高初速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两种随行装药方案,即粘结式和包容式条件下边界条件方程组,并进行内弹道数值分析。在最大压力、弹重、弹丸行程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当随行药为全部装药质量的30%时,包容式可提高初速116m/s,即6.7%;而粘结式只能提高66m/s,即3.8%。最后,就随行装药提高初速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的密实装药燃烧技术──多层片状火药装药燃烧技术。通过大量的火炮射击试验和密闭爆发器燃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层片状火药的使用可以提高装药的整体装填密度,产生“平台效应”,在不增大最大压力情况下提高火炮的初速,且燃烧稳定。因此多层片状火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混合装药火药。  相似文献   

7.
在不增加过载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炮射导弹发射初速,提出采用包覆随行装药的火炮装药结构。建立了包含半可燃药筒在内的混合装药内弹道模型,主装药选取高能钝感发射药,随行装药利用低燃速药进行包覆处理,分析了不同随行率和包覆层厚度条件下内弹道性能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随行率的增加,弹丸初速提高;通过改变包覆层厚度能够很好地控制随行装药点火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8.
随行装药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选出30 mm随行装药结构的点火延迟时间、随行药燃速和随行药火药力三者的优化组合,保证在最大膛压不超出指标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弹丸初速。采用固体随行装药零维内弹道模型编写程序求数值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随行装药结构的优化试验方案,利用正交表安排数值模拟试验,运用综合平衡法分析试验结果,得出优选方案并用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优选方案为:点火延迟时间1.766 ms,随行药燃速系数2.67×10-8m/(s.pan),随行药火药力1 050 MPa.dm3/kg。验证结果说明用正交法安排数值模拟试验可以优选出较好的随行装药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9.
王浩 《弹道学报》1992,(2):10-18
本文分析了随行装药技术提高火炮初速的机理,给出了随行装药的内弹道计算的经典简化模型,并列出了部分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行装药火炮经典内弹道模型与实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浩  张振铎 《兵工学报》1996,17(4):298-302
对随行装药理论和实验技术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更能反映膛内气体流动、能量转换的经典内弹道模型,并引入了包覆、钝化火药的计算方法。对随行装药的最佳随行效果和点火延迟时间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同时,还介绍了随行装药实验技术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1.
包覆火药装药技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运军  王泽山 《兵工学报》1995,(1):23-27,14
从理论了分析了包覆火药的装药结构、弹道温度系数、弹丸的初速、膛内气体生成规律以及膛内应力波等问题,对包覆火药技术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了运用常规方法实现超高速发射的基础上,该文着重讨论了固体随行装药(STC)技术,完成了相应的弹道摸底试验.在某30mm火炮上使质量为57g的弹丸获得了大约2115m/s的初速,在最大膛压相当的情况下,初速增加了近100m/s,初步显示了随行装药(TC)技术提高火炮初速的弹道效果,并且还有很大的增速潜力.  相似文献   

13.
随行装药技术通过随行液体药的燃烧提高弹底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弹丸的初速,能够在不改变火炮结构的基础上应用于现有武器系统,增强火包的威。本文建立了随行装药的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并采用MacCormack格式进行了数值求解,给出了随行装药的压力分布、气相速度分布和固相速度分布曲线,并与常规的底部装药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的坡膛处的p-6曲线和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随行装药的两相流内弹道模型能够正确揭示膛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整装式液体随行装药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彦煌  余永刚 《兵工学报》1997,18(3):226-229
介绍了在随行装药技术上的一个新思路,即采用多孔介质整装式液体随行装药方案。利用密闭爆发器模拟火炮膛的内工况,系统研究了随行装药的三项关键技术,即点火延迟,随行药燃速可控和携带可靠、附加重量轻,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原理可行,能够用于火包试验。  相似文献   

15.
将颗粒固结发射药应用于随行装药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随行装药方案。通过密闭爆发器与30 mm弹道炮试验,对该随行装药的点火延迟时间、力学强度、燃速和燃烧性能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依托随行装药高力学强度,延迟机构可对随行装药点火延迟时间进行控制。初步验证了该随行装药的燃烧性能基本稳定。增加延迟机构的厚度、乙基纤维素(EC)含量,均可使随行装药点火延迟时间延长。增加随行装药的粘结剂含量、压制密度,均可使其力学强度增加、燃气释放速率降低。随行装药具有较高的燃速,粘结剂含量5%、压制密度1.5 g·cm-3时,随行装药燃速最大值是6/7发射药的46倍。主装药量113 g、延迟机构厚0.4 mm时,在最大膛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随行装药在内弹道试验中的初速较标准弹丸初速增加73.3 m·s-1,增幅约8%。  相似文献   

16.
一种提高炮射智能弹药初速的新型发射装药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华  陆欣  周彦煌  赵润祥 《含能材料》2014,22(6):834-839
基于再生式液体炮(RLPG)及差动原理,提出了一种提高炮射智能弹药初速的新型随行装药方案,其特点是能在保持射弹过载不变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火炮工作容积利用率和初速。这种装药技术便于与次口径脱壳弹设计技术匹配,设计出高升阻比滑翔弹,从而更有利于提高火炮的射程。导出了差动随行装药火炮内弹道模型。数值计算表明,160 mm口径火炮采用这种新型装药方案,在限定最大膛压为350 MPa、射弹底部最大压力为p2 m≤318 MPa、飞行弹重为43.4 kg及弹丸行程为7.64 m的条件下,取随行药量9.2 kg、主装药量13.41 kg,弹丸初速相对常规装药可提高26%,火炮工作容积利用率提高约28%。飞行弹丸采用次口径滑翔弹时,弹径为130 mm,采用修正质点外弹道模型计算得到的火炮最大射程可增大到99 km。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现役坦克炮配备的穿甲弹难以击穿未来主战坦克装甲的现实,从大口径火炮发射装药角度,研究分析了采用高能发射药、提高装填密度、设计合理的发射药几何形状、采用温度补偿技术、探索随行装药技术、研究相适应的点传火方式等提高穿甲弹初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火药孤厚是武器装药设计的重要特征量,也是影响武器内弹道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实验结果,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带有可燃药筒的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的主装药弧厚的影响问题,对提高火炮的初速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固体随行装药的随行效果,设计了一种新型固体随行装药试验弹,对不同发射药进行了密闭爆发器试验,并开展了30mm火炮内弹道试验,分析了不同点火延迟机构的点火延迟效果。试验结果表明:RGD7-4/7发射药和2/1樟燃速相比5/7和4/7单基药更符合随行装药的速燃性要求,主装药采用5/7或4/7单基药装药,随行药室采用RGD7-4/7和2/1樟发射药,通过点火延迟机构控制合适的时间点燃随行药,可实现膛压P——t曲线压力平台;与常规装药对比,在膛压300MPa基本不变条件下,初速最高提高4.25%,表现出良好的随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浩 《弹道学报》1996,8(1):20-25
对随行装药理论和实验技术做了进一步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利用经典内弹道模型,对随行装药的各种可行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其中包括:随行装药的最佳随行效果;包覆或钝化延迟时间的优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