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接种泡菜的风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筛选合适的发酵剂,人工接种泡菜并与自然发酵泡菜中的风味物质测定比较。首先用感官评价法确定合适的发酵剂进行接种,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气相色谱法,对人工接种与自然发酵泡菜中的有机酸、氨基酸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发酵剂人工接种发酵产品与自然发酵产品中的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营养强化泡菜的研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含高浓度乳酸菌的泡菜汁中添加维生素或氨基酸,检测其中乳酸菌含菌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或氨基酸能增加泡菜汁中乳酸菌的含量,且高含菌量维持的时间较长,因此,可根据人体需要利用泡菜制营养强化食品。  相似文献   

3.
泡菜营养强化食品的研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含高浓度乳酸菌的泡菜中添加维生素或氨基酸,检测其中乳酸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或氨基酸比用单一物料芥菜制作的泡菜汁中的乳酸菌含量高,维持高含菌量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可根据人体需要利用泡菜制成营养强化食品。此外,文中还对利用泡菜汁生产高质量的其它乳酸发酵食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复合菌种对涪陵青菜头泡菜品质的影响,以重庆涪陵特色青菜头为原料制作泡菜,对发酵过程中菌落数、p H和总酸、亚硝酸盐、还原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乳酸和乙酸)进行测定,对发酵成熟泡菜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复合菌种组乳酸菌数、总酸和乳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对照组,pH值和还原糖含量低于对照组,硝酸盐含量峰值(仅为2.61 mg/kg)远小于对照组(6.12 mg/kg);在整个发酵时期,人工接种复合菌种组游离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人工接种复合菌种组泡菜口感和外观均优于对照组。综合实验结果,接种复合菌种不仅能缩短泡菜发酵周期、提高泡菜食用安全性,还有利于改善青菜头泡菜的口感。  相似文献   

5.
桔梗低盐保健泡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桔梗为主要原料,研究低盐保健泡菜的制做工艺。经预处理后配制成泡菜,以普通泡菜为对照,以桔梗泡菜pH,总酸度,氨基酸,Vc,还原糖,总糖,总亚硝酸盐及其保健成分皂甙和多糖等在发酵过程中含量变化和桔梗保健泡菜感官指标等评价标准,对原料选择,预处理,漂烫,入坛,密封发酵等工艺路线进行确定。低盐保健泡菜的制做工艺不仅能保持桔梗泡菜的感官质量,而且能较好的保存桔梗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皂甙,多糖,氨基酸等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哈密瓜幼果的综合利用价值,拓宽泡菜种类,采用5种不同发酵方式制得哈密瓜幼果泡菜,在测定发酵过程中的pH、质构、总酸、亚硝酸盐、盐度和感官品质的基础上,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原料、泡菜发酵中点和终点泡菜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发酵终点时,5种发酵方式发酵的泡菜pH均在3.6以下,总酸质量分数在0.5%左右,盐度最高达到3.3 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5 mg/kg,咀嚼性在23~31 mJ之间,其中卤水发酵泡菜的感官综合得分最高;在各发酵方式制备的哈密瓜幼果泡菜中均检测出了17种氨基酸,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总含量不断降低,但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的值均在0.24~0.32,发酵终点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在54~62,超过大豆。表明哈密瓜幼果泡菜营养均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泡菜的品质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泡菜的品质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在感官品质、有机酸、香气成份、氨基酸含量上无明显差异,但人工接种发酵能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缩短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原料的四川工业泡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HPLC和HS-SPME-GC-MS检测泡菜中单糖、有机酸、氨基酸等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青菜泡菜中的草酸和苹果酸含量最高,榨菜泡菜中的乳酸含量最高;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等6种氨基酸对泡菜风味有重要贡献;6个样品共检测出105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5种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表明葡萄糖等10种风味物质是青菜泡菜的特征性成分,乳酸等13种风味物质是榨菜泡菜的特征性成分,乙酸等4种风味物质是萝卜泡菜的特征性成分,己醛和1-辛基-3-醇是莴笋泡菜的特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9.
桔梗保健泡菜研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桔梗为主要原料,研究桔梗保健泡菜制作工艺,旨在为桔梗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和工艺路线。以泡菜为对照,以桔梗泡菜pH,总酸度,氨基酸,Vc,还原糖,总糖,总亚硝酸盐及其保健成分皂甙和多糖等在发酵中含量变化和桔梗保健泡菜感官指标等评价标准,对原料选择、预处理、漂烫、八瓶、密封发酵等工艺路线进行确定。保健泡菜的制作工艺不仅保持桔梗泡菜的感官质量,而且能较好的保存桔梗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皂甙,多糖,氡基酸等物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泡菜强化发酵的工艺以及泡菜的营养,结果表明,泡菜强化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加盐量2%,发酵温度30℃,混菌强化发酵,菌种为肠膜明串珠菌Ls-5105和植物乳杆菌Lb-31010的比例为1:1,添加量为5%,Nisin添加量为150mg/kg,维生素强化量为20mg/kg VB1 20mg/kgVB6 100 mg/kgVC。发酵后的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的氨基酸模式,Nisin能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降低亚硝峰。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对金刺梨的风味物质(氨基酸、有机酸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经过发酵处理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刺梨经过发酵处理后,氨基酸总含量与种类均有所降低,但发酵后的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芳香味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分别提高了5.78%、7.96%、11.10%,鲜味氨基酸含量降低了24.92%;有机酸含量和数量均增加,发酵后新增的有机酸包括苹果酸、乳酸、醋酸三种,其中原有柠檬酸和草酸含量相对未发酵前分别增加了3倍和7倍;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显著,其中醇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百分比分别增加了23.79%、32.52%,而酸类、醛类和酮类相对含量百分比分别降低了48.08%、1.73%、0.93%。金刺梨经过发酵工艺处理后无不愉悦风味,口感更佳,更具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卤水发酵过程中主要指标酸度和氨基酸态氮、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方法以2家品牌企业规模化生产的卤水配方为参照,实验室自制样品后采用接入不同老卤水与自然发酵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不同发酵卤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发酵不同阶段臭豆腐卤水A、B、C氨基酸总量明显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是0.60~5.45、1.66~3.35和1.05~3.68g/kg。呈味氨基酸在发酵前期以鲜甜氨基酸为主,后期以苦味氨基酸为主。3种臭豆腐卤水中氨基酸态氮与pH值呈明显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变化范围在0.10%~0.45%之间, pH值在发酵前期为酸性,而后期呈碱性,最高pH值达到8.5。结论 3种接种方式卤水发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与原料的主要成分以及微生物群落的来源和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纯种固态工艺酿造醋的风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纯种固态酿醋工艺的有机酸、氨基酸和香气物质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纯种固态酿醋工艺的风味变化情况,为今后改善其风味奠定基础.食醋中的有机酸主要为乙酸、琥珀酸、苹果酸和乳酸.本工艺下食醋醋醅结束样中的氨基酸总量为50].52mg/L,总量比酒醅结束样增加了3倍左右,甜味氮基酸的含量从28.97mg/L增加到256.12mg/L.通过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食醋酿造过程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酯类在第14d累积到最大值,之后略有下降;醇类在酒精发酵阶段大量生成,在醋酸发酵阶段由于与酸类酯化而大量减少;酸类在醋酸发酵阶段大量生成,之后由于酯化速度大于生酸速度而产生相对含量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杨冲  彭珍  熊涛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1):1-5,11
以南丰蜜桔汁为对象,采用乳酸菌发酵,检测发酵过程中菌落数、pH、总酸度、有机酸与糖的含量,测定发酵前后维生素C、总黄酮和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能够较好地适应桔汁发酵环境,蜜桔发酵液总酸度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pH下降至3.2;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乳酸菌对柠檬酸、苹果酸、乙酸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使其呈下降趋势,而乳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由发酵前的0.44 mg/g升至13.05 mg/g;短链脂肪酸从5.23 mg/g增至13.05 mg/g;维生素C含量仍保持在80%以上;总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上升,分别提高了12.9%和8%(p<0.05);发酵后氨基酸总量减少了13.9%,呈味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乳酸菌可以作为发酵型南丰蜜桔汁的发酵剂,南丰蜜桔汁乳酸菌发酵可以改善风味,提高其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模拟葡萄汁进入稳定期时分别补加18种氨基酸,通过分析酿酒酵母生长、发酵速率以及最终乙醇、有机酸和高级醇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氨基酸对葡萄酒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丙氨酸(Ala)和缬氨酸(Val)能显著增加酿酒酵母的生物量和发酵速率以及最终乙醇和异丁醇含量(P<0.05),对有机酸含量影响较小。高质量浓度的半胱氨酸(Cys)(200 mg N/L)和赖氨酸(Lys)(200 mg N/L)抑制酿酒酵母生长和发酵速率,显著增加了有机酸含量(P<0.05)。蛋氨酸(Met)抑制酿酒酵母的发酵速率,产生了大量的3-甲硫基丙醇。因此,对发酵有积极影响的Ala和Val比较适合作为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补加氮源,反之,Cys、Lys和Met不适合作为补加氮源。  相似文献   

16.
鱼腐乳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和红曲霉(Monascus)F1对鱼豆腐进行发酵研制鱼腐乳,对鱼腐乳发酵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疏水氨基酸、总氨基酸的含量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后熟第28天时分别达到了138.57 mg/100 g、491.68 mg/100 g、340.06 mg/100 g、915.77 mg/100 g。在发酵过程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后熟第28天时分别达到70.30%和63.11%,分别比发酵开始时提高了53.09%和24.14%。  相似文献   

17.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HPLC对我国4个产区多个品种葡萄酒酿造过程样品中氨基酸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脯氨酸是所有葡萄汁中氨基酸的主体,也是各样品含量差异最大的氨基酸;红葡萄酒中含脯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等20种氨基酸,其中以脯氨酸含量最高,发现不同葡萄品种之间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有差别,这与葡萄品种、气候、发酵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发酵过程中7种有机酸及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含量最高的2种有机酸为乙酸和乳酸,随着发酵的进行,其含量显著增加;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较低,在发酵过程中含量略有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增加趋势,从发酵初期668mg/100g增至1 470 mg/100g,其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对四川麸醋风味形成具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代谢组学的思路,利用GC/MS联用方法分析了腐乳在常规毛霉菌发酵以及鼠李糖乳杆菌GG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strain,LGG)辅助发酵过程下其化合物的变化。分离鉴定85个化合物,涉及到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等物质,其中33个化合物的定性结果得到了标样验证。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化合物种类及其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在添加乳酸菌LGG辅助发酵的腐乳中,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等甜味氨基酸和天冬氨酸等鲜、酸味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毛霉菌发酵的腐乳,这为在实际的腐乳生产及工艺流程优化时考虑加入乳酸菌来改善腐乳成品的口味提供了物质依据。但实验中同时也发现,LGG辅助发酵条件不会促进腐乳后期发酵速度的加快。基于上述结论,在腐乳的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乳酸菌来进行辅助发酵,以此调控、优化腐乳发酵的生化过程。同时该工作亦表明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可以用于优化腐乳发酵过程工艺设计,也适用于类似的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的监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接种单一酵母菌(ZSM-001)进行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制作米发糕,通过气质联用分析米发糕中挥发性成分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并结合质构、感官的测定,研究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含32种挥发性成分,以脂类化合物为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16%,其呈味氨基酸总含量(1 981.79 mg/100 g)显著高于强化发酵制得的米发糕(505.66 mg/100 g),产生的酸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对滋味贡献更大,尤其是新增的甜味氨基酸对滋味的贡献,赋予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酸甜适宜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