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从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和鉴定酵母菌,目的是筛选适宜树莓酒发酵特点的专用酵母菌株。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与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树莓酒自然发酵的不同时期分离纯化酵母菌,结合菌落和细胞显微形态特征进行区分,随机选择代表菌株进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从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出323株酵母菌,形态学初步鉴定为12类,分子鉴定为分属于5个属的7种酵母菌,分别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覆膜孢酵母属亚种(Saccharomycopsis crataegensis)、叉开假丝酵母(Candida diversa)、东方拟无枝酸菌(Candida sorboxylosa)和假丝酵母属亚种(Candida stellimalicola)。结论: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形态区分与分子鉴定技术结合,对筛选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2.
以东魁杨梅为原料,比较D254和71B两种酵母对杨梅果酒风味的影响,测定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酵母细胞数量、花青素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两种酵母发酵杨梅果酒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用两种酵母发酵的杨梅果酒,其pH值、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且最终含量无明显差异;71B发酵果酒的酵母数量、总酸含量和花青素含量高于D254;酒样中获得的果酒香气成分有较大差异,酵母D254和酵母71B发酵的杨梅果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中,醇类分别为71.64%和72.49%,酯类分别为10.34%和16.22%,酸类分别为9.02%和4.05%。与D254相比,酵母71B含有苯乙醇、十六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具有特殊香气物质,香气更为浓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从哈密瓜酒生产中分离获得的3株哈密瓜酒酵母进行发酵性能分析,发现其中1株发酵异常.采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对酵母进行分子鉴定,经序列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1号和3号酵母为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模式菌株序列相似性在99%以上;2号酵母鉴定为高里毕赤酵母,与高里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相似性为99%.进一步对3株酵母的同源序列与其他种之间的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很好的相似度,表明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方法能够应用于酿酒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可以作为生产中酵母污染检测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以草莓为原料,分别加入10种不同酵母进行草莓酒发酵,筛选出了发酵草莓酒感官得分相对较高的3种酵母:酵母F10、帝伯仕.果酒专用酵母(红)、Lalvin D254酵母。在此基础上,以果酒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酵母种类、发酵温度、菌种添加量为影响因素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酵母种类对感官评分影响显著(P<0.01),草莓酒发酵最佳条件为:酵母F10,添加量0.01%,发酵温度为20 ℃,此条件下果酒的感官评分达92.5分,酒精度是12.5%vol。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源发酵生产豆豉纤溶酶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在线检测方法,对豆豉纤溶酶产生菌UγD8菌株在不同氮源下连续发酵56h,对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酵母膏为氮源发酵产酶时间44h,吸光度Abs最大,为1.4002;以豆浆为氮源发酵产酶时间为36h,Abs为1.0557;以豆渣为氮源发酵产酶时间为48h,Abs为1.3301。所用枯草杆菌UγD8发酵生产豆豉纤溶酶的最佳氮源为酵母膏,产酶量大,但产酶时间晚。其利用率顺序为酵母膏>豆渣>豆浆。选用紫外吸收光谱技术用于检测发酵液中有机氮源消耗以及豆豉纤溶酶的产生等动态变化,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且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可以广泛用于发酵过程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牧区发酵乳制品中酵母菌的分离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新疆民族传统工艺制作的奶酪中经几千年驯化的优良酵母菌株,从新疆伊犁牧区少数民族家中采集样品20份,分离得到33株酵母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利用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共鉴定出4属5种,其中唐布拉牧区和那拉提牧区的优势菌株为发酵毕赤氏酵母(Pichia fermentans),托里县和布尔津县采集的样品中的优势菌种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奶酪样品中的共同菌株。  相似文献   

7.
黑比诺葡萄接种发酵过程酵母菌的变化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和Interdella指纹图谱分析以及UPGMA聚类分析,对接种工业酵母RC212的黑比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分离的63株酵母进行种类区分与鉴定,并对其中的49株酿酒酵母单菌落进行菌株区分,以监控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类和动态变化,明确工业酵母是否主导发酵过程,探讨野生酿酒酵母与工业酵母之间的竞争性,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接种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得4种不同培养类型的酵母菌,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红冬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qinosa)和酿酒酵母(Soccharomyces cerevisiae).用Interdelta指纹图谱将酿酒酵母区分为3种基因型,包括2种野生酿酒酵母和已接种的工业酵母RC212.工业酵母在发酵初、中、后期分别占酿酒酵母的6.25%、18.75%、100%.工业酵母在发酵末期才成为发酵优势菌,野生酿酒酵母在发酵初期和中期都位据优势地位,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WLN培养基、26S rDNA D1/D2序列和Interdelta指纹图谱分析对甘肃祁连酒庄贵人香冰酒大生产发酵过程中分离的180株酵母菌进行鉴定,以了解我国冰酒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菌群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含12种WLN培养类型,分属于9属10种,分别为酿酒酵母、戴尔有孢圆酵母、核果梅奇酵母、柠檬形克勒克酵母、嗜高压有孢汉生酵母、发酵性毕赤酵母、粟酒裂殖酵母、耐热克鲁维酵母、浅白隐球酵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其中酿酒酵母含2种基因型分别为1株野生酵母和接种商业酵母,商业酵母一直是发酵主导菌,野生酵母在发酵初中期表现出竞争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成熟葡萄浆果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得到的115 株酵母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的平板初筛,摇瓶复筛,对高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株进行WL营养培养基和赖氨酸培养基初步分类以及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 株酵母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商业酵母ICV-D254酶活性相似,酶活力可达(51.40±4.74) mU/mL,其中菌株QLFE、MQFEH-1、MQFSC-3、MQFEH-2和MQFSM-3为酿酒酵母属,菌株QLFE-4为梅奇酵母属,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探讨干红葡萄原酒生产工艺的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酵母D254和酵母BM4*4对赤霞珠葡萄进行发酵,对比两种发酵方法后的理化分析和感官质量,从而确定更好的发酵方法。结果:采用酵母D254发酵的干红葡萄原酒的理化分析明显比酵母BM4*4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官品质比较好。结论:采用酵母D254发酵的赤霞珠葡萄的干红葡萄原酒可以得到更好的理化指标,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富集分离方法,从3个赤霞珠株系(R5、ISV-FV5和169)的葡萄果实表皮共分离得到酵母菌36株。利用26S rDNA的D1/D2和5.8S-ITS区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共鉴定出3个酵母菌属的4个已知种群,分别为Cryptococcus magnus、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Rhodosporidiobolus ruineniae和Hanseniaspora uvarum。Hanseniaspora uvarum为株系R5所特有,Cryptococcus uzbekistanensis和Rhodosporidiobolus ruineniae为株系ISV-FV5所特有,而Cryptococcus magnus同时存在于株系ISV-FV5和169上。结果表明,不同株系的赤霞珠葡萄表皮蕴含着多种类型的酵母菌资源,而且尽管其生长的客观条件是一致的,但因为株系的不同其所含酵母菌种群的组成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3种培养基和3种分离方法,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发生葡萄酒病害的5款酒样中分离获得23株酵母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初步将所分离的酵母菌归为4种培养类型;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种培养类型的酵母分属于3个属3个种,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乳酪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riedmannii)。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规律及其对部分风味分子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不同时期酒醅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对分离的酵母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类型酵母菌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130?株酵母菌的26S rRNA D1/D2区序列进行分析比对鉴定,它们分属于9?个属,15?个种,分别为Pichia fermentans、Naumovozyma castellii、Torulaspora delbrueck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 membranifaciens、Candida humilis、Kazachstania exigua、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Millerozyma farinosa、C. cabralensis、P. kudriavzevii、C. ethanolica、P. occidentalis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和C. rugopelliculosa,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部分风味分子形成的影响。这些结果为研究传统中国白酒功能微生物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是一种通用的酵母分子鉴定方法,26S rDNA D1/D2区域和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是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两种分子标识。同时使用这两种分子标识对20株分离自水果表面的酵母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9株酵母分离物的鉴定结果相一致,两种分子标识序列在认定酵母种内和种间关系时都拥有足够的差异,能将大部分酵母菌株直接鉴定到种一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平板分离与纯化、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阿勒泰、伊犁、喀什、阿克苏及和田6 个地区民间传统馕面团发酵酵母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227 株酵母菌,它们隶属于10 个属14 个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ccharomyces servazzii、Pichia fermentans、Pichia membranifacies、Pichia kudriavzevii、Pichia anomala、Candida humilis、Hanseniaspora uvarum、Torulasporadelbrueckii、Wickerhamomyces anomalus、Cladosporium ramotenellum、Cryptococcus albidus、Kodamaea ohmeri、Issatchenkia orientalis;其中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优势种,占总分离株的55.51%(126 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2 个大分枝4 个小分枝,A1-1分枝由115 株菌株构成,是馕面团发酵的优势品系菌群。研究结果阐明了新疆民间传统馕面团中酵母菌的多样性,为开发利用传统馕面团的酵母菌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同源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酵母分子鉴定方法。D1/D2区域序列的扩增需要酵母染色体DNA作为模板,目前常用的酵母染色体DNA提取方法繁琐耗时且难以进行批量操作,限制了酵母分子鉴定的规模化。研究中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批量酵母染色体DNA提取方法,整个提取过程仅耗时20min,从而使得酵母大规模快速分子鉴定成为可能。用该方法制备的染色体DNA不需要任何后续处理即可作为模板用于扩增酵母的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获得了良好的扩增结果以及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  相似文献   

17.
高健  许爱清  唐新科 《食品科学》2011,32(23):162-166
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茎用莴苣中分离出一株酵母样真菌,命名为G0901。形态学特征、生理实验以及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Wickerhamomyces属的Wickerhamomyces anomalus。采用GC-MS方法,对该菌株麦芽汁发酵产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香气组分主要为烯类和醇类,包括柠檬烯、月桂烯、香桧烯、α-蒎烯、罗勒烯、3-甲基-1-丁醇、苯乙醇和2-辛醇等,其中,柠檬烯的相对含量高达20%,这在发酵产香的微生物当中较少存在。因此,G0901菌株的分离为利用微生物高效生产柠檬烯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一种快速制备酵母细胞PCR扩增DNA模板的方法.以酿酒酵(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目标菌,对酵母细胞煮沸-低温冷冻预处理后,直接用于PCR扩增,获得了26S rDNAD1/D2区域序列片段,成功测序.此方法避免了复杂的DNA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几株酵母菌的分子系统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泽举  王汝瑱  孙悦  杨莹  刘延琳 《食品科学》2012,33(15):195-200
通过对酵母菌5.8S核糖体RNA的ITS区域PCR扩增及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RFLP)的图谱分析以和26S rDNA D1/D2区及5.8S-ITS区的序列分析,共鉴定13株分离自新疆鄯善地区的葡萄酒相关酵母菌。5.8S-ITS区的4种内切酶(HaeⅢ、Hin6Ⅰ、HinfⅠ、AluⅠ)的酶切分析产出4种特异性图谱。根据26S rDNA D1/D2区的序列分析和BLAST比对,将供试菌株鉴定为4个属4个种,分别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zemplinina、Hanseniaspora uvarum、Pichia kluyveri var. kluyveri;而根据5.8S-ITS-RFLP及5.8S-ITS序列分析,将供试菌种鉴定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zemplinina、Hanseniaspora uvarum、Issatchenkia terricola 4个属4个种。3种方法对供试的10个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而对另外3株的鉴定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