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粉末药型罩的材料配比及药型罩径向壁厚差、轴向壁厚变化率、药型罩质量分布对破甲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法以穿深为指标设计实验方案,通过静破甲试验得到各因素最优组合。研究结果表明,药型罩材料配比、径向壁厚差、轴向质量分布对破甲弹的破甲威力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材料配比是影响药型罩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对破甲侵彻威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提高破甲弹的破甲威力开展了理论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减小着角来提升破甲威力的方法,从几个方面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证,并对该方法提升的破甲威力程度进行了理论计算,综合分析表明:该方法技术方案可行,而且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破甲威力。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把用于各种弹药——火箭弹和导弹等靠聚能破甲的空心装药部分称为破甲战斗部,而在用于一般炮弹上时就统称之为破甲弹。破甲战斗部的有效性和威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反坦克任务的完成,因此,外军对破甲战斗部的研究非常重视。近年来,破甲战斗部的品种日益繁多,威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破甲弹战斗部在大着角打击装甲目标过程中,射流斜侵彻装甲板破甲威力较低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破甲弹破甲威力的引信帽褶台结构。该引信帽褶台结构通过在原有引信帽锥形结构上增加褶台,使得装配该引信帽的破甲弹在大着角碰靶板时褶台先接触靶板,弹丸在其作用下产生一定旋转,使弹丸侵彻靶板着角适当减小,从而使射流需要穿透靶板行程减少,提高破甲威力。仿真验证表明,在弹丸碰击靶板过程中,褶台结构引信帽能够使弹丸在碰击靶板过程中弹丸侵彻靶板角度由68°减少为65.7°,射流穿透主装甲板的行程减少约52 mm,减少约8%。装配褶台结构引信帽的战斗部动破甲平均后效层数由原来的2.6层增加到3.7层,提高了破甲威力,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徐立新  刘红利  沈晓军  张国伟 《兵工学报》2010,31(10):1383-1388
针对目前聚能装药破甲弹大多采用隔板法提高破甲威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爆炸网络技术作为聚能破甲战斗部的起爆方式。以某破甲战斗部为背景,根据药型罩和主药柱等装药结构参数,设计了同步爆炸网络样机。通过性能对比试验可知,采用爆炸网络替代隔板和副药柱,不仅起爆可靠,可以精确控制并获得理想的爆轰波形,而且破甲威力及破甲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爆炸网络技术是提高破甲性能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研究结果为该技术在聚能装药战斗部上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比铜性能更高的材料(包括单金属和多相复合材料),提高破甲弹的破甲水平,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分别对细晶铜、电铸铜、钨铜、钼合金和贫铀几种材料药型罩的破甲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通过数值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细晶铜、电铸铜和钨铜材料的药型罩破甲威力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而钼合金和贫铀材料的药型罩相对较差,对几种不同材料药型罩的破甲性能给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钨铜镍合金药型罩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提高破甲威力是世界各国都在致务研究的课题。本文对钨铜镍药型罩进行了研究,通过与紫铜罩进行对比试验和射流动态参数的X光测试,得出了钨铜镍合金重金属作为药型罩材料来提高破甲威力是可行的,对于无隔板的聚能装药静破甲试验表明,破甲威力比紫铜罩提高38%,X光照片显示了射流的高延伸性。  相似文献   

8.
PW78式82mm无坐力炮主要配用增程破甲弹、杀伤榴弹及杀伤燃烧弹3个弹种.其中,增程破甲弹是该炮的主用弹种,用于击毁敌轻中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及登陆工具.为了提高增程破甲弹的破甲威力,我国军工部门对其进行改进,又研制出Ⅰ型增程破甲弹、Ⅱ型增程破甲弹. 增程破甲弹 PW78式82mm无坐力炮增程破甲弹由引信、战斗部、增程发动机、尾翼稳定装置及发射装药等组成.全弹质量4.37kg,全弹长780mm,直射距离500m,初速252m/s,破甲威力150mm/65°.平时,每发安装有引信、捆绑有发射药包的炮弹封装在1具圆形的防潮筒内.3具封装有炮弹的防潮筒装在1个炮弹箱内.  相似文献   

9.
<正> 前言 某破甲弹用药形罩(紫铜),由冲压改用旋压工艺加工,引起破甲威力明显变化,发现旋压药形罩对旋转弹破甲能力的降低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其破甲能力对比如图。 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探索旋压罩具有旋转补偿能力的原因,并希望能得到一个可靠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中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破甲弹生成的金属射流在头螺内运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在试验研究及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头螺内腔结构,改善了射流的品质,提高了破甲稳定性,解决了高速破甲弹破甲稳定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