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氟沙星明胶磁性微球的研制及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明胶的生物相容性及经戊二醛处理可使其固化的特性, 以Fe3O4作为磁性内核, 以液体石蜡为有机分散介质, 通过反相悬液冷冻凝聚法制备了强磁性的诺氟沙星明胶核壳微球, 用IR、SEM、TEM、UV/Vis等技术对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 结果表明: 微球成球性好, 无粘连, 平均直径为5~10μm, Fe3O4的含量为19%, 明胶的含量为74.8%, 微球载药率(w/w)为6.2%, 药物包裹率为61.4%, 5h释放药物为74.4%, 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出粒径主要分布在100~300 μm的载药明胶微球, 分析了交联剂含量、药物含量和转速对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影响及药物含量和转速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对载药明胶微球与磷酸镁基骨水泥进行复合, 探讨微球降解过程中复合体系孔隙率的变化及其在体外药物释放的规律, 以期获得一种具有药物缓释性能的多孔磷酸镁基复合骨水泥。结果表明, 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 载药率和包封率先上升再下降; 随着药物含量的增加, 载药率保持上升, 包封率先上升后下降; 随着转速增加, 载药率和包封率均下降。综合分析, 在转速为400 r/min、葡萄糖浓度为0.5 g/mL、药物与明胶质量比为1:2的条件下制备的载药明胶微球载药量较高, 且粒径合适。将复合不同比例该载药微球的磷酸镁基骨水泥浸泡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结果表明: 在释放前期(0~10 h)药物释放速率较快, 之后药物释放明显减缓。7 d后, 微球几乎降解完全, 药物释放率达到60%~89%, 达到了一定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细菌感染问题,利用原位法制备了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和壳聚糖(CS)复合微球,并与纯CS载药微球和共混法n-HA/CS复合载药微球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球进行形貌观察,结果显示原位法复合载药微球表面形态和球形度均较好。对载药微球的载药率、药物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法复合载药微球载药率和药物包封率最高,分别为(0.3907±0.0203)%和(7.4221±0.3858)%,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来制备载药微球,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相,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以维A酸为包埋药物,以吐温-80和明胶为乳化剂。探索载药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变量(高剪切转速、高剪切时间、内外相体积比、壁材用量等)对载药微球粒径大小、包封率以及稳定性等的影响。得出最优载药微球制备方案:明胶浓度7.5mg/mL,吐温浓度6mg/mL,聚乳酸浓度10 mg/mL,内外相体积比1∶10,剪切时间30min,搅拌速度300r/min,挥发时间3h。所制得的聚乳酸载药微球形态光滑且分散性较好,包封率为52.42%。  相似文献   

5.
研制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对载药微球包埋于羟基磷灰石/聚氨酯(HA/PU)支架中的药物缓释体系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首先将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模型药物, 包裹于乙基纤维素(EC)微球中, 然后将EC微球与HA/PU材料进行复合, 制备了抗生素药物缓释支架. 结果显示EC微球均匀地分布在HA/PU支架基质中, 未对支架的开孔结构和孔隙形貌构成影响. 与单纯将药物载入HA/PU支架中相比, 复合载药EC微球的HA/PU支架的初期药物暴释明显降低, 药物缓释时间延长.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 该载药微球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和抑菌性能, 是一种集骨修复和治疗于一体的新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基质材料,采用一种新颖的流动凝固浴剪切法制备包载盐酸万古霉素的载药微球,并研究微球的形貌结构、粒径、包封率、载药率、体外释放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微球平均粒径在15~29μm范围,微球呈现内部实心表面多孔的复合结构;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可分别在15%~75%和1.5%~9.3%范围内调控。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对微球结构形貌、包封率、载药率及释放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微球的粒径,可有效减缓释药过程中的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7.
载异烟肼聚己内酯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O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异烟肼聚己内酯微球。系统考察了活性剂浓度、内外油相体积、投药量对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结合内外油相初始粘度分析载药微球成球性,用IR、XRD、SEM对微球化学结构、结晶状态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优化得到平均粒径为28.73μm、载药量为2.36%、包封率为49.58%、外观圆整、表面多孔的载药微球。与O/W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对比表明,O/O法有效地提高了载异烟肼聚己内酯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是包覆亲水性小分子药物的可行方法,该载药微球可望用于骨和关节结核病的缓释治疗。  相似文献   

8.
采用壳聚糖作为载体,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以叶酸靶向受体改性壳聚糖,然后选择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新型壳聚糖靶向缓释功能高分子载药微球。通过红外光谱和1 H-NMR核磁共振分析确定了叶酸改性壳聚糖化学结构,并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紫外光谱等现代仪器和分析方法对载药微球的形貌结构、粒径、包埋率、载药量和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药物被成功包埋到叶酸改性后的壳聚糖微球中,包埋率E和载药量L最高可达86.5%和32.7%,载药微球的平均粒径为5.251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056,球形度、分散性良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微球为核壳结构;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壳聚糖靶向缓释功能高分子载药微球具有持久的缓释作用,24h后载药微球在模拟胃液(pH值=1.2)中释放率为70%,在模拟肠液(pH值=7.4)中释放率为40%,释药速度与释放介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BSA-PLGA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其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药物及微球包裹前后BSA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Micro BCA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度及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BSA分子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考察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2275.8±256.9)nm,包封率(82.59±2.92)%,载药量(13.76±0.49)×10-2%,包裹前后BSA结构稳定,体外释放28天以上,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优化的BSA-PLGA微球制备工艺,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阴离子配位聚合方法,合成了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与马来酸酐(MA)的三元共聚物,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酯 (PPCMA).采用复相乳液(W/O/W)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裹水溶性模型药物葡萄糖(glucose)的可降解微球,并研究了壁材与囊心的比例、稳定剂明胶浓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当v(PPCMA)∶v(glucose)=1∶2,gelatin质量分数为0.2%,第1次乳化搅拌速率为400r/min,第2次乳化搅拌速率为500r/min时,得到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6.1%和76.1%的载药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