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创新势力     
说起来,开始想到制作中国传统形象为主的设计作品还是两年前,我的导师让我做一个杂志的插图,我当时做了一个欧洲城堡,他当时就叫我思考一下更有味道和特色的表现对象,后来从很多个方向进行了尝试,画多了,最后突然迫切的想要发掘自己民族的形式美。还是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新的形式创造具有中国味的东西,才能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老是照搬国外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亲切感。  相似文献   

2.
当时,是一个我认识的MM在QQ上和我打招呼,并说“她”有好看的Flash要给我看,我接收了以后,看那件确实是Flash图标,但当时因为忙别的事情,就没运行它。如果当时运行了它也就好了,因为当时我的防火墙还开着,这个程序一旦运行就会被拦截。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还在某游戏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新闻,说中国的游戏产业人才缺口有60万云云,当时我正在为职责评定而伤神。看到这个60万时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哇!60万。现有网络游戏玩家3000万,而全国包括美编在内的专业网络游戏技术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缺口高达60万。这个10000比1的比例还真有点让当时在从事网游事业的我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可是这种优越感只停留了不到30秒。就被现实击碎了。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见到电脑,还是在老爸的老师家,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大铁盒子会有这么好玩。那天,我从《毁灭公爵》到《F1》到《大富翁》整整玩了一天。从此,我被电脑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只是对游戏感兴趣)。不久学校开设了微机课,我毫不犹豫得报了名。当时我以为只要有电脑就有游戏,可是,上课了以后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从TB、BB到五笔、WPS,从硬件讲到软件,就是没有讲游戏,但是通过校园一星上微机课奠定了我良好的硬件基础知识,DOS命令记得十分清楚。97年,在我的苦苦哀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老爸终于同意给我买…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位作者给我讲,他以前的梦想是当一名编辑。这比听到他说立志当一名扫厕所的还要令我诧异,因为在和出版有关的行当中,有声名显赫的作家,有无冕之王的记者,甚至连印刷厂都出名心一著名祖宗毕升。编辑是干嘛用的?有谁知道中国的著名编辑是谁?你要是敢给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栽个“编辑家”的名头他非诈尸不可……。所以听到他这个“非分之想”,我当时就震惊了!  相似文献   

6.
早在1997年,我就道听途说地了解到,除了国家等级考试,电脑行业还有国际认证考试。当时借助于Windows 95的巨大成功,微软在中国开始家喻户晓起来。于是一年后,当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微软MCSE认证的介绍后,就头脑发热的决定报名参加考试。直到如今,我还记得那篇介绍为我描绘的美妙蓝图,只要有了这个认证,年薪起码10万元,出国拒签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亚勤 《计算机》2001,(50):33-33
1981年,也就是IBM在纽约曼哈顿某饭店展示他们研制的小型电脑的那年,我当时止在中国科技大学读年级。由于那时候的信息传播速度不像现在这样快,因此直到次年,我才从一本《科学文摘》上看到这台机器的照片,才知道所谓的“个人电脑”是什么模样。在科大就读时,我专攻无线电,当时似乎身旁的所有人都还是通过某种在纸带上打孔的方法来使用科大自己研制的计算机,我也不例外一一由于上机的时间有限,打孔又经常出错,我的程序在大学时从来没有运行成功过。当时我想人们使用计算机应该是因为它的思维更快速、操作更方便,可是现  相似文献   

8.
杨吉 《中国信息化》2009,(17):79-79
下一本书会是什么?2005年,当我与方兴东合作完成了《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10阅读》后,我问方兴东。当时,这位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博客教父”回答我说,准备梳理互联网十年史吧!尽管听起来似乎很美,但无奈最后还是因为彼此时间安排无法一致而导致写作的搁浅。而最近一次得知方兴东与《中国互联网史》的消息,也已经是2年前了。  相似文献   

9.
1989年中国 IT 业曾经走过一段与机械相结合的道路。在我这年9月7日的作品中记载着召开“首届国际机电一体化博览会”,后来就没有了第二届、第三届……当然与后来撤销机电部恢复机械部,电子部有关。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我采写的历史上的确有电冰箱、洗衣机,机床甚至汽车等等产品,都符合机电一体化这种概念和提法,但是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上机电一体化总觉得有点貌合神离。果然在1993年电子部又成立了,当然1998年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从我心理上觉得是十分符合国际、国内的历史潮流的。由于当时我在《中国电子报》工作,我的采访作品涉及面不仅仅是计算机,还有半导体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传感器、通信(包括雷达等)等专业。1989年我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我对当时半导体产业的一些看法受到了当时机电部计算机司副总工王芹生的影响。我当时预感到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需要这样思路清晰的人执行。我记得我对她说过这样的话,果然在一年之后,她出任了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当时叫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总裁。  相似文献   

10.
潇然 《网友世界》2008,(11):96-96
5月12日下午2点半左右,正在写稿的我,突然感觉左右晃悠了几下,也就是那么5、6秒钟。没经历过地震的我当时就在想,对着电脑时间有点久了,头开始晕晕的了,休息一会再干活吧。刚刚起身,就看到几乎所有同事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在互相说着什么。仔细一听,好像大家都感觉到在晃动,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地震了”,我才反应过来。我承认我的反应已经太慢了,根本想不到这几秒钟的晃动竟结中国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梁冬 《互联网周刊》2006,(42):61-61
昨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美国的一段经历,他有一个好朋友在美国硅谷经营着一家很成功的公关公司。他们有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一本去年非常畅销的书——《穷爸爸富爸爸》,但是出乎我朋友的意料,这个事业有成的公关公司老板居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当时,这本书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春节,所有的IT媒体照例休刊、休假。我一个人跑到《中国计算机用户》(以下简称《用户》)空荡荡的办公室拨号上网,扑面而来的消息竟是“1月25日Compaq96亿美元收购DEC”。当时,国内还没有媒体报道这条新闻。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调动各种资源,联络Compaq、DEC中国公司,采访其他的IT公司、渠道商和DEC的用户,我想更深入了解这桩收购案对业界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总结1988年当然少不了小型机,在我当时作品中找到了1988年中国生产了400套小型机的记录(销售合同300套,交货200余套)。当时中国有的 NC12780(相当于 VAX Ⅱ/780)、TJ-2220(相当于 VAX Ⅱ型)、TJ-2230(相当于 VAXⅢ型)都是太极公司制造,由此可见当时的 DEC 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坚如磐石,而且在生产制造上也有一定的基础。当然在做1988年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总结中,也谈  相似文献   

14.
几个月前我在清华大学听了一个欧洲知名设计大师的演讲,这位大师是我学生时代就很崇拜的偶像,而且在因缘巧合下,我毕业后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案子,就是帮这位大师做收尾的工作。1993年当时我在台湾一家笔记本电脑公司工作,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老板当时要我负责的工作就是将这位设计大师的作品,进行修改不利开模的部分,加速完成已落后的进度。  相似文献   

15.
进化论     
吴敌 《个人电脑》2004,10(10):238-285
10年前,1994年的夏天,我得到了我的第一台PC。当时我只听别人说这台386配备了一块十分不错的显示卡,它的名字叫做Trident 9000b……在那个“TVAG=SVGA”的年代,这块显存容量512KB的显卡确实是个当不错的东西,虽然我的显示器是一台简单的单色显示器,彩色的世界对于喜欢游戏的我来说,是非常美丽的。虽然当时我的家长对于我每天泡在各种游戏中十分不满,但是我却乐此不疲,相  相似文献   

16.
我没有50岁,但我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时代。1992年-1998年我来到中国惠普工作,我自己认为我最难忘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当时很多人不相信惠普这家美国公司的文化能够跨越国界扎根中国。  相似文献   

17.
最初知道“南通”是在中学地理课背诵全国首批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时,当时对南通还没有任何概念,以至于它经常会成_勾背诵时记忆的盲区,成为掰着指头背不全14个城市时的“漏网之鱼”。时至今日,当我在采访中再次接触南通、接触南通教育、接触南通教育信息化时,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借着信息技术的东风,南通这颗江海明珠,正在奋力续写“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8.
7年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整个经济增长和 IT 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当全球的经济大环境不是非常景气的时候,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依然非常强劲。当然,信息产业也曾经有过一些低潮,但总的来说是要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企业如果能够找对自己发展方向的话,它就总是可以在产业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在1996年的时候,我做的就是现在的工作——担任 IBM 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在我记忆之中,当时中国的 IT 产业是一个以 PC 为主导的产业,就象 eWEEK 的名字当时叫 PCWeek一样。其实是带有许多那个时期产业发展的烙印。当时在我面对媒体朋友的时候,大家的问题是围绕着 PC 的,还没  相似文献   

19.
一、从蔡长年教授的《信息论》专著说起  手头上的这张照片(见下)是二十年前中国邮电部一个高级技术代表团访美时在洛杉矶拍摄的,团长就是蔡长年教授(照片中右银发长者),团员中记得的有朱祥华(右4,前邮电大学校长)和钟义信(左2,邮电大学副校长),作者(右1,蔡先生身后),当时是航天部派出的访问学者在南加州大学(USC)电机系进修。在此之前我与蔡先生并未谋面,但他一直是我景仰的一位学者。现在年青的一代对蔡先生可能很陌生,他已辞世有年,而在我记忆中留下的他的中国第一部《信息论》专著及在异国他乡的一次沉重谈话…  相似文献   

20.
业界动态     
去年很巧的一个时机,在楼下的书报亭发现一期《电脑维护与应用》,当时看到一片案例分析是讲电脑黑屏的故障,文中分析可能是COMS电池电量不足导致的故障。因为当时我的电脑也正好出现黑屏的现象,但是我始终没有检查出原因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