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脱脂奶粉溶液体系中κ-卡拉胶、蔗糖、低聚异麦芽糖对体系黏度的影响,并对不同低聚异麦芽糖浓度的乳饮料样本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低聚糖乳饮料体系的流变特性与蔗糖乳饮料体系相近,但在高浓度糖的用量下低聚异麦芽糖对体系黏度的贡献更大。而根据感官评定结果,低聚异麦芽糖用量为0.06%(m/V)时,产品可接受程度最高。在乳饮料中以低聚糖全部或部分替代蔗糖,可降低产品总热量,但同时对乳饮料品质和感官特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琼脂为原料优化出酸性乳饮料的稳定剂配方,为琼脂在乳饮料工业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配方参考。结果表明:酸性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随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高酯果胶添加量的增加不断降低,随琼脂添加量的增加不断增加。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优化得到琼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高酯果胶的配比为1.6∶35.6∶62.8(质量浓度比),稳定剂的添加总量为0.6%。在此条件下酸性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1.45%,粘度15.4 mPa·s,感官评分9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褐色调制乳生产工艺参数,本试验以离心沉淀率和感官品质评定为指标,对食用葡萄糖的添加量、褐变时间、蛋白质含量和均质压力及次数进行了筛选优化,并进行实际应用观察产品的稳定性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葡萄糖添加量为6%;褐变时间为95℃(2 h);蛋白质含量为3.0%;均质条件为65℃,20 MPa,均质2次。产品常温(25℃)时放置30 d时无脂肪上浮及沉淀,组织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4.
添加魔芋低聚糖对益生菌增殖和酸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魔芋低聚糖对酸奶中益生菌增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在酸奶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魔芋低聚糖,在其0,7,14 d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酸奶中益生菌的生长情况,同时对该酸奶的感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酸奶发酵过程中添加魔芋低聚糖,对酸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嗜热链球菌有显著的增殖作用,且魔芋低聚糖添加量为3%时酸奶中益生菌增殖作用最好,感官品质也较好。在酸奶发酵过程中添加魔芋低聚糖还可使益生菌活菌数在贮存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酸奶发酵过程中添加魔芋低聚糖可促进酸奶中益生菌的增殖、改善酸奶的感官品质,并使益生菌活菌数在贮存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粒径分析法研究稳定剂对含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东  李娟 《食品科学》2011,32(13):58-61
研究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高酯果胶(HMP)在含乳饮料中的粒径分布和离心沉淀率。结果表明:在SSPS、CMC和HMP的质量分数大于0.3%时,酸性含乳饮料的体系开始趋于稳定,当HMP添加量为0.3%、SSPS和CMC的添加量分别为0.5%时,含乳饮料体系稳定性最好,而且粒径分析与离心沉淀率结果相一致。通过分析含乳饮料的粒径分布和离心沉淀率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所添加稳定剂的含量在含乳饮料体系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汁口味单一、酸涩味较强,其含有的悬浮颗粒可能在某些加工环节(如加热)和储藏过程导致产品出现絮凝或沉降等不稳定现象。该文拟开发一种以猕猴桃为主要原料的稳定性良好的复合乳饮料,以感官评价分数、总酸和浊度为指标,得到风味和品质较优的复合乳饮料配方(猕猴桃汁、脱脂牛奶和椰汁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2%、25%和10%);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海藻酸钠相比,黄原胶具有较强的增稠作用并对该饮料稳定效果最好;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了复配稳定剂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 142%(CMC-Na、黄原胶和海藻酸钠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 022%、0. 045%和0. 075%),所得复合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离心沉淀率仅为2. 61%)并且黏度较低。该文为开拓猕猴桃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稳定果汁乳饮料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离心沉淀率、粒径、LUMisizer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可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SPS)添加量、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SSPS和果胶复配比例对配制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SPS添加量的增大,配制型酸性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和平均粒径均逐渐减小,LUMisizer稳定性逐渐增强,0.4%的SSPS添加量对于含蛋白量1.0%的酸乳体系稳定效果最好;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饮料稳定性逐渐变差,0.4%的SSPS只能稳定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0%的乳饮料;SSPS与果胶在酸性乳饮料中可起到协同增强稳定性的作用,当体系中添加0.1%的SSPS和0.3%的果胶时,酸乳体系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红树莓和牛奶为原料,在研究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藻酸丙二醇酯3种单体稳定剂影响乳饮料稳定性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红树莓乳饮料制备的工艺模型,并验证数学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离心沉淀法对红树莓乳饮料的稳定性工艺进行优化,使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确定稳定剂最佳配比,经Turbiscan检测分析产品体系稳定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稳定剂控制红树莓乳饮料稳定性的单一临界添加量均为0.25%;复配果胶、CMC和PGA的添加量分别为0.076%,0.050%,0.055%;当总添加量为0.181%时,产品沉淀率最小值为0.23%,红树莓乳饮料稳定性最优。  相似文献   

9.
以牛奶、葡萄糖、低聚糖为主要原料,通过加热发生美拉德反应,然后接种乳酸菌发酵制备富含低聚糖的褐色酸奶。利用感官评价,结合电子舌的判别因子分析法(DFA法)、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及色差仪,考察发酵剂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以及复合低聚糖的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牛奶中添加5%葡萄糖、0.286%低聚木糖、2.380%低聚果糖、2.850%低聚异麦芽糖、1.484%蔗糖,在121℃下处理25 min,使其发生褐变;低聚糖褐色酸奶中以最优添加量0.11%加入菌种YFL904(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于42℃恒温培养箱发酵至凝乳,冷却至20℃后放至4℃冰箱后熟20 h。在此条件下,生产的低聚糖褐色酸奶乳香味浓郁,酸甜适宜,颜色呈均匀的褐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复配实验,以离心沉淀率、黏度、感官品评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果胶和大豆多糖复配及其添加量对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3种甜味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确定了应用在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中的复配甜味剂及其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口感的优化配方为:果胶0.25%,大豆多糖0.25%,木糖醇2.0%,安赛蜜0.028%,三氯蔗糖0.010%,由此配方制备的无糖褐色乳酸菌饮料其感官品评得分为96分。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提高果胶复配可溶性大豆多糖在酸性乳饮料的稳定性.以Turbiscan和Lumisizer稳定性扫描结果、粒径分布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结合产品离心沉淀率来确定果胶复配可溶性大豆多糖和酪蛋白最适作用浓度、最适作用pH值和调酸前后均质工艺、复配胶体添加顺序对产品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品离心沉淀率...  相似文献   

12.
以湘莲和脱脂奶粉为主要原料,以白砂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和复配含乳饮料稳定剂添加量为自变量,通过L_9(3~4)正交试验得到湘莲益生菌乳饮料的最佳配方:白砂糖添加量9%,柠檬酸添加量0.10%,稳定剂添加量0.70%,得到的湘莲益生菌乳饮料感官评分为88.9,活菌数可达1.0×10~9CFU/m L。  相似文献   

13.
以姜汁乳饮料黏度、稳定系数和感官品质为指标,考察了银耳粗多糖(T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和魔芋胶的添加量对姜汁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添加量进行了优化,与未添加任何胶体的姜汁乳饮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最佳条件为银耳粗多糖添加量0.50%、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0.15%、黄原胶添加量0.15%、魔芋胶添加量0.15%,得到姜汁乳饮料的稳定系数为98.6%,黏度为59 mPa·s,感官品质优于未添加任何胶体的姜汁乳饮料。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的酸乳特性对杀菌型乳饮料稳定性影响。复原乳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发酵剂,通过黏度、质构特征(硬度、稠度、黏聚性)、持水性及离心分析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提高酵乳的黏度、质构和持水性可使饮料的离心沉淀率显著降低;对形成优良酸乳性状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表明,发酵蛋白为5%、总酸度80~120°T且pH值在4.15~4.45的酸乳基料制备发酵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最小。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了浓缩红枣汁中酶活残留对果汁乳饮料稳定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添加含有果胶酶或纤维素酶的浓缩红枣汁会引起果胶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稳定体系的产品粘度降低。采用粒度、粘度、离心沉淀率、lumisizer扫描来研究添加含有酶活残留的浓缩红枣汁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生产果汁乳饮料时,如果添加含有酶活的果汁,产品稳定性会明显下降,表现在成品粒度增大、粘度下降、离心沉淀率和不稳定性指数成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建立以CMC溶液的粘度比值V_1≥80%作为判定浓缩红枣汁中无纤维素酶酶活残留的判定方法,建立以果胶溶液的粘度比值V_1~′≥85%作为判定浓缩红枣汁中无果胶酶酶活残留的判定方法。其中V_1为2%CMC溶液中添加果汁与不添加果汁的粘度比值;V_1~′为2%果胶溶液中添加果汁与不添加果汁的粘度比值。  相似文献   

16.
以鹰嘴豆和乌龙茶为主要原料制作植物基茶乳饮料,以静置分层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茶乳饮料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乳饮料的最优配方为以茶乳饮料质量为基准,茶汤添加量14.90%、豆乳添加量55.30%、赤藓糖醇添加量7.20%、单甘酯添加量0.0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茶乳饮料的感官评分为84.50、静置分层率为25.79%,茶乳饮料的口感细腻,带有豆乳味和茶香味,色泽均匀无杂质。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琼脂低聚糖QZ-C50的基础性能以及在乳酸菌饮料中琼脂低聚糖QZ-C50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凝胶强度、黏度变化来评估琼脂低聚糖作为稳定剂的基本特性;以Lumisizer稳定性扫描结果、粒径分布为指标,结合产品离心沉淀率和货架期静态放置状态来确定琼脂低聚糖对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琼脂低聚糖QZ-C50凝胶强度低、耐热性能、耐酸性能较好,低用量就具有较好的悬浮力;在乳酸菌饮料中添加0.04%(质量分数)琼脂低聚糖QZ-C50,可以有效降低乳酸菌饮料的粒径、减少沉淀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由此可知琼脂低聚糖QZ-C50较低凝胶强度的特性很适合饮料体系使用,且琼脂低聚糖QZ-C50的性能对增加乳酸菌饮料悬浮性、提升乳酸菌饮料整体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胶态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的流变特性及在中性乳饮料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使用流变仪、粘度仪分析研究胶态微晶纤维素的特性,包括触变性、粘度、悬浮能力和对抗热的稳定性。以中性乳饮料为体系,并结合产品离心沉淀率和体系浊度保留率状况,归纳微晶纤维素作为稳定剂使用时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中性乳饮料体系选择微晶纤维素作为稳定剂,产品最终的离心沉淀率大大下降,浊度保留率有所提高。结论微晶纤维素复配卡拉胶、结冷胶对中性乳饮料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麦胚为主要原料,以pH、总酸、游离氨基氮含量、持水力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研究料液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低聚木糖添加量对发酵工艺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研究麦胚双歧杆菌发酵饮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料液比6∶100 (g/mL),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2 h,低聚木糖添加量9%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确定最佳复配稳定剂配方为瓜尔豆胶0.35%、卡拉胶0.03%、魔芋胶0.06%,黄原胶0.05%。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沉淀反应一直是影响酸性乳饮料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种类稳定剂配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出最适稳定剂及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在蛋白含量为1%的酸性乳饮料中,通过优化试验确定最适的稳定剂种类以及最佳添加量(CMC 0.55%、黄原胶0.35%、络合剂0.12%和乳化剂0.08%),在此条件下酸菜汁乳饮料的离心沉淀率为0.85%,饮料体系达到了较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