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场存储的盛会,这是一场应用的展示,这是一次技术的荟萃,这是一次观念的更新。这就是“2002国际存储展览暨技术研讨会(Storage Infoworld 2002)”带给我们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尽管目前存储技术已有巨大进步,桌上型机硬盘存储能力已超过GB、CD-ROM每面存储能力也达650MB,但今后计算机要处理的信息量将是几百GB、甚至是几百TB(TB=1000GB),要比现在的存储能力大几百倍,甚至几十万倍。因此要求有完全崭新的存储技术。这就使人想到全息照相这一著名的光记录技术。利用全息照相进行信息存储,有高的存储密度。理论上可达到每立方厘米ITB,实际上近期内便可达到IOGB,而今天所谓海量存储能力的硬盘,才不过达到每立方厘米100Kb(=sb),即相差近千倍。同时,全息照相存储有快速的访问能力,即读、写都…  相似文献   

3.
《家庭电脑世界》2003,(6):58-58,33
当前推出移动存储的厂商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这一切都在预示着移动存储市场的成熟,U盘的普及意味着闪盘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在半年前才加入移动存储行业的新军美达科技公司,于2002年12月23日在北京罗曼俱乐部举办了“美达安全存储新概念”美达海神随盘发布会,向与  相似文献   

4.
FLASH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从当年比黄金还昂贵的科技新贵,到现在平民存储市场的主流的存储方式之一,FLASH技术和产品经过了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在基本技术和指标上已经成熟。如今的FLASH产品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存储和数据交流,而是变得更加人性化,怎样让用户更加简便、安全的进行数据的交互。  相似文献   

5.
即将过去的2004年,对于存储领域而言,可谓是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存储方案和产品在国内各行业的应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在这一年中,各大存储厂商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存储业务的重视,相继推出了众多优秀的存储产品,拓展了存储业务应用的涉足领域;在这一年中,浪潮、联想等国内厂商纷纷加入,树立起国产存储品牌的大旗……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的入侵行为都会引起被入侵主机的存储变动,因此检查存储变动是一种有效的入侵检测方法。校验和方法与基于存储的入侵检测技术是两种重要的检查存储变动的入侵检测技术。综述和比较了这两种技术。  相似文献   

7.
SAN网络级存储虚拟化实现方式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谢长生  金伟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4):191-193,214
随着SAN中数据量的快速增长,要满足存储资源的管理、异构平台的数据共享、存储系统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存储虚拟化技术。目前网络级存储虚拟化是主流技术。分析了网络级存储虚拟化的实现方式及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8.
网络上的数字信息呈爆炸性增长,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越来越多地在企业级存储中得到应用。SAN的虚拟化是存储系统的发展趋势,它在文件系统层实现。SAN虚拟化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和应用系统把SAN作为一个单一的资源池来存取和控制。通过对目前几种SAN的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对比.分析了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关键,并给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SAN存储虚拟化的实现方案。本文系统的介绍了网络存储的概念,并分析和比较了几种网络存储技术各自的优势所在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息存储—下一代存储解决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人们对大容量和高速传率的追求不断升级 ,特别是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种需求更是急剧膨胀。对大容量、高速传率和短存取时间的永无休止的需求 ,促进了各种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二维存储技术 ,如磁存储、传统光盘存储和半导体存储等仍在不断地改进以满足对存储系统更大和更快等要求 ,然而这些存储手段正逐步接近其物理极限。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技术的方法就是三维存储技术 ,如全息存储等。全息存储技术以其存储密度和数据读出率高及相关内容寻址等特点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存储解决方案。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存储材料及实用部件 ,全息存储器的实用化进程较为迟缓。近年来 ,用于全息存储系统的实用组件的极大发展 ,再一次引起了研究人员对这一技术的兴趣 ,实用化的全息存储器呼之欲出 ,更加巩固了全息存储下一代存储解决方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56年的时候,杜拉森完成世界职业棒球大赛中唯一的一场“完美比赛”,猫王经典的《伤心旅馆》冲入美国音乐榜榜首。这一年,5MB容量的IBM硬盘售价5万美元。从此,数字存储价格一路直线下跣现在每TB存储不到200美元。如果汽车价格也按照这条曲线下滑,口袋里的零钱就能买辆SUV。  相似文献   

11.
陈可 《微型计算机》2006,(1):134-139
作为多媒体发行和数据存储的主要介质,光盘的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但它又非常容易被人忽视一在各类关于光存储技术的介绍中,大家所关注得更多的是光存储技术的记录手段以及其他一些性能指标,而没有过多关注到光盘本身。鉴于Blu-ray Disc/HDDVD即将进入普及阶段,我们将以新旧光盘技术对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这两种光盘的基本构造以及对应的多层存储方案和混合型方案,同时本文也将指出光盘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期摘要     
《传感器世界》2013,(11):4-5
毁伤场参数存储测试备份系统的设计 摘要:针对当前毁伤场参数测量中存在通用测试系统布设不便、存储测试系统需要回收读数、回收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毁伤场参数测试备份系统.综合运用了数据采集技术、存储测试技术与无线和光纤通信技术,采用”智能传感单元记录+集中备份1+集中备份2+的多备份存储方式.将数据存于不同位置.保证所测数据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实测数据分析证明了该备份系统的可靠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2002年,网络存储仍旧稳定增长,整个行业依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9.11事件以来,针对存储的必要性和市场前景的讨论一直不断,网络存储以其发展迅速和巨大的市场前景被公认为IT业的亮点。在2002年,网络存储市场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解决方案主导销售,在今年这一特点还将延续,但是随着行业的小断扩展和用广要求的逐步提高,解决方案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IP的网络的存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数据的存储需求迅速膨胀,同时企业对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和容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把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存储系统中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文中介绍的NAS和SAN。本文重点介绍了IP化的网络存储-即利用现有的网络结构和成熟的TCP/IP协议实现网络化的存储,相关技术及其应用。最后文章指出存储虚拟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剑 《微电脑世界》2003,(3):27-27,29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里,移动存储取得了飞速发展,我们曾相信,2003年移动存储行业仍将是整个IT行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现在,我们仍相信这一点。这不,距《微电脑世界》推出移动存储评测产品榜不过短短两个月,我们又收到了国内外移动存储“大腕”们推出的数款新颖的闪存盘。  相似文献   

16.
基于NAS的存储技术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附加存储(NAS)是一种新的网络存储体系结构,通过集中式存储备份较好地解决了海量信息的传送和存储问题,具有比传统存储模式更好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可以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网络的性能.本文详细论述了NAS的技术特性和基于NAS的中小型企业存储系统集成方案。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飞速地发展,使得全球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而在该技术中,云计算这一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过程的安全.在云技术这一大的技术背景下,应用分布存储中的关键技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分布存储功能高效地发展.本文主要对分布存储这一技术的背景、构成、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云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美国世贸大楼的轰然倒塌使“9.11”成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从这场灾难中走出的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安全概念进行反思。在IT界,这种反思则转化为对数据存储。灾难恢复方面的关注。在这一年内提到数据存储和数据备份的频率几乎与“9.11”相当。人们重新认识了数据存储的意义。Gartner公司分析家说。设计一个灾难恢复计划永远不算太迟。对于那些还没有对信息存储进行正确规划的企业。“9.11”事件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在本期特别报道中。我们从厂商、技术、市场、应用的角度就国内网络存储的状况作一次抽样调查。希望绘出一个存储市场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网络存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传统依赖于服务器的存储模式的缺点,分析了网络存储的三种主要技术即附网存储、存储区域网以及iSCSI原理,对它们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分析了它们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韩雪  戴祖雄 《福建电脑》2006,(5):76-76,83
网络存储的核心思想是存储与主机的分离,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网络存储提供了前提。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当今比较流行的三种网络存储技术:NAS、SAN、IP-SAN.对它们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