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荧光、同步荧光及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溶液中盐酸小檗碱(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C对BSA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机理为以静态猝灭为主并结合一定动态猝灭的复合过程.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求得BC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BC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小于8nm,表明二者之间能够发生能量转移.根据反应热力学参数确定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且静电力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类型.采用同步荧光考察BC对BSA构象的影响,随着BC浓度的增大,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改变,从而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磺胺二甲氧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pH=7.4)磺胺二甲氧嘧啶(SD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表明,磺胺二甲氧嘧啶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属于形成了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其猝灭速率常数为7.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为1.04×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3.并考察了金属离子Fe3 、Mn2 、Ca2 、Zn2 、Cu2 存在下,对磺胺二甲氧嘧啶与BSA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猕猴桃糖蛋白和百里酚在不同温度下相互作用的光谱学行为.结果表明:百里香酚与猕猴桃糖蛋白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百里香酚对猕猴桃糖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不同温度下(300 K、310K)两者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85×104 L/mol和5.61×104 L/mol,相应的结合位点数为1.24和1.19;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以静电引力为主,结合距离为2.154 nm;根据同步荧光光谱证明猕猴桃糖蛋白与百里香酚结合位点接近猕猴桃糖蛋白的色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4.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制备了硝基芳烃类爆炸物浓度测量系统.以放大荧光聚合物MEH-PPV作为荧光指示剂,采用塑料光纤作为传感和传光元件,传感头做成U型以提高灵敏度,利用相移法实现对荧光寿命的测定.实验测得系统在TNT饱和蒸汽下和没有TNT时相位差约为0.2°.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野黄芩苷及印黄芩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野黄芩苷及印黄岑素对HSA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野黄芩苷及印黄岑素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于荧光猝灭效应的光纤气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 ,并着重对传感信号的特点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用锁相放大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号检测灵敏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种由二氢硫辛酸包裹的银纳米簇(AgNC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活性氧过氧化氢(H2 O2).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对制备的荧光探针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NCs具有红色荧光,最佳发射波长为660 nm,平均粒径为2.8 nm.根据H2O2对AgNCs的荧光猝灭现象,荧光探针对H2O2的检测在(2.0~50.0)×10-13 M及(1.0~5.0)×10-3 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1.6×10-14 M,量子产率为13%.所制备的AgNCs荧光探针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较低,可用于检测人体关节炎症部位由氧化应激产生的H2 O2.  相似文献   

8.
为合成2种新型噻唑类聚离子液体并利用其检测工业废水中的连苯三酚,通过对氯甲基苯乙烯分别与4-甲基-5-羟乙基噻唑和4,5-二甲基噻唑反应,合成2种新型的噻唑类离子液体;在一定条件下,2种噻唑类离子液体发生自聚合反应而生成聚离子液体;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噻唑类聚离子液体的荧光性能,并利用其荧光性能对连苯三酚进行检测,通过荧光淬灭程度来比较2种聚离子液体检测连苯三酚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当激发波波长为365 nm时,4-乙烯基苯甲基-4,5-二甲基噻唑氯盐聚离子液体的荧光强度为1 980 nm,当其与连苯三酚混合以后,荧光强度降低到1 160 nm;相同条件下,4-乙烯基苯甲基-4-甲基-5-羟乙基噻唑氯盐聚离子液体的荧光强度为4 300 nm,当其与连苯三酚混合以后,荧光强度降低到1 990nm。这充分说明合成的2种噻唑类聚离子液体都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都可以用作荧光探针来直接检测工业废水中连苯三酚;4-乙烯基苯甲基-4-甲基-5-羟乙基噻唑氯盐聚合生成的聚离子液体具有更好的荧光性能,而且其检测连苯三酚的灵敏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荧光猝灭效应的光纤气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并着重对传感信号的特点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锁相放大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号检测灵敏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农药利谷隆、非草隆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两种农药与BSA结合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利谷隆和非草隆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利谷隆、非草隆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由于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并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阿奇霉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和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探讨了阿奇霉素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阿奇霉素明显改变了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  相似文献   

13.
在生理酸度(p H 7.4)条件下,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化学计量学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相互作用。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分析DMP-ct DNA混合物的紫外光谱数据矩阵,获得的组分浓度变化显示,DMP与ct DNA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DMP-ct DNA复合物。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ct DNA通过单一的静态猝灭方式导致DMP内源荧光猝灭。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12.75 k J·mol-1)和熵变(ΔS°=22.73 J·mol-1·K-1)值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DMP与ct DN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ct DNA黏度、熔点以及单双链DNA猝灭实验证实DMP与ct DNA通过沟槽模式结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荧光光谱法研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研究了21℃和29℃时,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特征.求出这两个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推断出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是以动态猝灭为主的猝灭过程.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磺胺噻唑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163 nm,并求得21℃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335×105L.mol-1和1.217.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证实了磺胺噻唑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磺胺噻唑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考察了Ca2 、Mg2 、Zn2 或Cu2 对磺胺噻唑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合成了三种双苯乙炔基硅烷取代的新型噻咯功能化合物1,1-双甲基-3,4-二苯基-2,5-双(4-(2-三甲基硅)乙炔基苯基)噻咯(DMTPS-TMES)、1-甲基-1,3,4-三苯基-2,5-双(4-(2-三甲基硅)乙炔基苯基)噻咯(MPTPS-TMES)、1,1,3,4-四苯基-2,5-双(4-(2-三甲基硅)乙炔基苯基)噻咯(DPTPS-TMES),并对这些噻咯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为该类型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导. 结果表明,随着噻咯五元环1,1位取代基的电负性增强,化合物的最高未占分子轨道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小同时最大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发生明显的红移. 此外,三种化合物在稀溶液中发光很弱,而在聚集态下表现出较强的荧光发射,具有典型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 涂覆在薄层层析板上的噻咯分子同样呈现明亮的荧光发射现象,但暴露在有机溶剂气氛下会导致荧光淬灭,离开有机溶剂气氛,荧光再次恢复. 因此,这些新型噻咯功能化合物具有应用到化学传感器中的气体探针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饮用水、食品、环境和农产品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在酸性条件下,以蛋白质保护的金纳米簇AuNCs@BSA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高灵敏检测亚硝酸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可以引起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在0.3~6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关系,最低检测限为32 nmol/L。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香肠中的亚硝酸钠进行了定量测定,并与UV-Vis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基于AuNCs@BSA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有效地与亚硝酸盐发生荧光猝灭作用,通过圆二色谱,证明在酸性条件下配体BSA的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从而详细研究了AuNCs@BSA的荧光猝灭机理。机理研究为无机小分子与蛋白质保护的金纳米簇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丹明6G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次氯酸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稀盐酸介质中,ClO-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分别与罗丹明6G(RhG)、罗丹明S(RhS)、罗丹明B(RhB)及丁基罗丹明B(b-RhB)形成缔合微粒而导致各体系的荧光分别在550、550、580和580 nm处发生猝灭。ClO-浓度分别在0.015~0.43、0.020~0.35、0.020~0.51、0.020~0.35 mg/L范围内与各体系的荧光猝灭强度具有线性关系。各体系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016、0.028和0.029 mg/L ClO-。据此建立了测定次氯酸根的荧光猝灭分析法,其中RhG-ClO--KI体系不仅灵敏度高而且稳定性较好,用于漂渍液和漂白粉中ClO-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以BODIPY染料为荧光团,Schiff碱结构为识别体的长波长Cu2+荧光猝灭探针。在pH=7.36的缓冲溶液中,当Cu2+浓度达到0.5×10-4mol/L时,探针在最大发射波长为775 nm处的荧光强度减弱40%以上,且识别作用不受其它金属离子干扰。Cu2+浓度在(0.7-3.0)×10-6mol/L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以定量检测中性水溶液中的Cu2+含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20.
分别测定了胭脂红和苋菜红与石墨烯/CdTe量子点复合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发现胭脂红和苋菜红均对石墨烯/CdTe量子点复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均为静态猝灭过程。但是由于结构上的差异,所引起的石墨烯/CdTe量子点复合物荧光猝灭率有所不同。通过变温实验、紫外吸收光谱和结构分析,得出胭脂红引起的石墨烯/CdTe量子点复合物的猝灭率更高。研究还发现,胭脂红和苋菜红的浓度与石墨烯/CdTe量子点复合物荧光强度的降低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分别用于胭脂红和苋菜红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