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取向电工钢是国家鼓励加快发展的电磁合金材料.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取向电工钢生产工艺技术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工艺简单、易于控制、生产成本低的取向电工钢生产技术方案,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2.
CSP生产无取向电工钢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涛  裴英豪  李昌义  陈其安 《钢铁》2009,44(3):67-0
 研究了采用CSP流程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的金相组织、第二相粒子分布、磁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SP流程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成品均为均匀粗大的等轴晶;热轧板中第二相粒子平均尺寸在150 nm左右,且随(Si+Al)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粒子的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CSP流程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转炉-RH真空循环脱气精炼-CSP(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的电工钢1.2%Si热卷进行不同的冷轧及退火等后处理,开发了50B450、50W600和35W550等牌号的半工艺及全工艺冷轧无取向电工钢。讨论了同一热卷原料,不同工艺生产的各类产品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CSP流程上电工钢产品的开发,对比了传统和CSP两种流程生产的电工钢产品铸态组织的异同点,分析了CSP流程生产的电工钢织构的演变规律,对微量元素Sn/Sb和退火温度与产品磁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SP流程生产的冷轧无取向电工钢铸态组织晶粒细小均匀;向钢中加入Sn和Sb有利于磁感提高;CSP流程生产的无取向电工钢,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电工钢磁性的影响规律与传统类似。  相似文献   

5.
电工钢的生产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工钢包括普通(≤0.03%C,≤2%Si)、无取向和取向(~3%Si)电工钢。主要通过冶金工艺降低C含量(~0.03%C)和钢中O、N含量,控制钢中夹杂物、轧制和热处理工艺提高电工钢的磁性能。电工钢的发展趋势为简化工序,利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和薄带铸带工艺生产电工钢。叙述了电工钢的发展历程和现行生产工艺及新品种和冶金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汪崇青 《安徽冶金》2009,(2):6-8,32
将经CSP流程生产的、(Si+Al)=1.0%成分为基的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在MULTIPAS模拟器上进行连续退火工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成分的热轧板卷经过约75%冷轧压下率得到的冷轧板完全再结晶温度为700℃,该冷轧板经820℃×60s退火可获得磁性和力学性能较好的全工艺型产品;经720~780℃×60s退火可获得力学性能和磁性较好的半工艺型产品。在MULTIPAS模拟器上进行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的连续退火模拟,采用合适的涂层保护,就可克服钢材表面氧化;选取合适的升温及降温速度,就可使退火后的板形满足磁性测量的要求。在MULTIPAS模拟器上,进行不脱碳的冷轧无取向电工钢的连续退火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取向电工钢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取向电工钢生产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和论述了取向电工钢的工艺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无取向电工钢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无取向电工钢生产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和论述了无取向电工钢的工艺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卢凤喜 《钢铁研究》1991,(1):62-62,45
据1989.11.8发行的特许公报,平1—52448报道有关低铁损及高磁通密度的无取向电工钢板的生产方法。通常,这种无取向电工钢板是含Si3%以下的钢,经热轧、去除氧化铁皮后,进行冷轧及退火,再给予一定的变形,对钢板进行再次退火,通过采用所谓二次冷轧法工艺,往往使铁损显著降低。本发明就是要使上述无取向电工钢板特性更加提高一步,提供能够获得优质铁损及磁通密度的无取向电工钢板的生产方法。本发明的无取向电工钢板生产方法包括下面两项内容:  相似文献   

10.
《鞍钢技术》2005,(2):10-10
2005年3月1日,马钢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CSP)工艺成功轧制出第一批MG-W600无取向硅钢热轧卷,这是我国首次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CSP)工艺生产电工钢产品,它标志着由北京钢研总院、马钢、武钢共同承担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新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陈卓  杨林 《中国冶金》2020,30(8):1-5
为了加快中国电工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探讨民营企业电工钢生产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通过对民营企业电工钢生产现状的深入了解,找到电工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重点对民营企业电工钢生产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民营企业发展可借鉴的思考。研究表明,提高中国民营企业电工钢生产技术水平是改进和提升中国电工钢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高质量发展必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科技进步,才能提高中国电工钢产业整体水平、实现电工钢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电工钢是电力、电器和军事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材料,亦是用量最大的能量转换材料,是节能减排的主力产品,在电能的生成、转换、传输、使用各个环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电工钢磁性能及电力电器能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电力电器领域实现“双碳”战略的成败。随着中国及其他国家电力电器能效升级的实施,下游行业对高性能电工钢的需求增加。本文介绍了国内电工钢的生产现状,分析了电力电器产品能效升级对电工钢产品结构及“双碳”战略实施的影响,预测了能效升级对电工钢选材的变化及电工钢产品的需求用量,对常规流程和短流程工艺提出了对电工钢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申请的无取向电工钢专利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至2005年,在我国申请的无取向电工钢专利中,国外厂家有44件,主要为JFE和新日铁;国 内厂家有48件,主要为宝钢和武钢。国外厂家申请的电工钢专利技术领域主要为高效化和涂层技术;国内厂家主 要为轧制工艺和涂层技术。无取向电工钢的典型专利技术:有高效化,薄带连铸、涂层、加工工艺和半工艺产品;无 取向电工钢发展趋势为产品高效化和特殊用途产品。  相似文献   

14.
电工钢的晶粒取向、晶粒大小及板形等因素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进而影响成品磁性能和表观质量,在铸坯成分和组织稳定后,热轧工艺对成品磁性能和表观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热轧装备则可以保证热轧工艺的实施。本文介绍了国内主要电工钢生产企业热轧工艺装备及技术进步,对1 580 mm、1 880 mm、1 780 mm及1 549 mm热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对比和归纳,为电工钢热轧生产线的设计和改造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朱玉珍 《电工钢》2019,1(2):45-48
介绍了无取向电工钢绝缘涂层技术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无取向电工钢生产中所使用的含铬涂液中的六价铬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进一步对比了现有无取向电工钢环保型涂液和含铬涂液的性能,表明当前推广应用环保型涂层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某厂对电工钢的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粗轧道次由“1+5”改为“1+3”。在优化后的生产过程中,每次变换钢种,烫辊材就会出现窄尺现象,而紧随其后的电工钢板则出现超宽现象。文中针对该问题,介绍了宽度设定模型和宽度自适应模型的原理,阐述了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宽度自适应模型的应用研究及优化攻关,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大幅提升了实物质量,降低了宽度封锁率。  相似文献   

17.
宝钢高效无取向电工钢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宝钢高效无取向电工钢的发展历史、生产工艺技术、产能规模、牌号分布及性能特点.对高效无取向电工钢采用简单替代普通无取向电工钢使用、局部优化设计替代普通无取向电工钢使用和全新设计机型使用等不同的应用方式进行了简单阐述比较,并对其在压缩机电机、家用电器电机、工业电机和EI铁芯等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效果评价.基于试用效果,讨论了采用宝钢高效电工钢对提升用户产品综合竞争力和促进国家节能降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CSP工艺开发电工钢的现状及其优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小燕  刘学华 《中国冶金》2005,15(12):39-43
简述了电工钢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意大利AST公司和德国TKS公司采用CSP工艺开发电工钢的现状;并与传统的厚板流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采用CSP工艺生产的电工钢具有铸态与热轧态晶粒组织细小、温度加热均匀、板形易于控制、成材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硅钢主要用作变压器和电机的铁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在介绍无取向硅钢生产现状及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生产无取向硅钢现有生产工艺的技术关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指出了该工艺流程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硅钢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章鸣  武战军  肖丰  周云 《电工钢》2022,4(1):40-43
针对马钢无取向电工钢孑洞缺陷的分布规律及形貌特征,对缺陷样进行了显微分析,并利用生产实绩数据分析了该缺陷产生的原因.结合热轧生产过程,主要通过避免带钢撞击导卫以及降低导卫结瘤的产生等措施,可有效抑制热卷异物压入产生,从而降低冷轧工序孔洞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