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光储联合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一个重要探索,以期平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功率输出,解决新能源电力的平稳控制和并网问题,为以后新能源发电提供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风光储联合发电是在传统电力系统生产模式基础上增加一个存储电能的环节,可以使发电由原来的几乎不可控变得易于控制,使其功率输出特性趋于平滑,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目的。风光储联合发电是一个新的技术体系,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有功控制策略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控制特性,设计了可灵活组态的联合控制模式和场站控制模式,实现风、光、储独立控制和互补控制的无缝切换。针对联合发电出力平滑、跟踪目标控制和频率调节的不同应用需求,提出了考虑储能荷电状态反馈的改进平滑控制策略和"风光捆绑、储能解耦"的协调跟踪策略。提出的控制模式及策略已在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得到应用,被验证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华东电力》2010,38(12)
提出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运行控制的三种不同模式,并针对三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的能量调度策略,最后提出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整体调度流程,以期为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华东电力》2010,38(12)
介绍了储能装置在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储能系统的不同类型、系统接入方式和工程应用时的布置方式,对不同类型联合发电系统中储能装置的各种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时需要注意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梁廷婷 《电力学报》2013,(6):484-488
基于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分析张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资源状况和出力特性,探讨如何发挥化学储能系统的出力特性和调节作用,得出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出力特性和联合发电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新能源发电自身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电网调峰过程无法同时兼顾新能源并网点本地变化负荷与主电网的功率需求,造成大规模弃风弃光问题。为此,文中根据风电与光伏系统运行特点,借助储能单元充放电控制功能,提出一种联合发电系统复合控制策略,并在RTLAB环境下,依据东北某地区气象数据,搭建含改进控制策略的风光储联合出力追踪本地负荷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快速响应本地负荷变化需求,有效实现了最大化利用风光资源以及平抑出力波动。  相似文献   

7.
针对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基于分段调频控制的理念,提出了一种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参与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根据区域控制偏差ACE就调频控制的紧急程度进行划分,在不同控制区域使用不同的有功控制方式,实现对联合发电系统出力的精细化控制,最大程度利用风电及光伏发电,保障储能电池SOC运行在合理范围。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调频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的运行模型,分析了风光储联合发电面临的风光功率预测、并网逆变器、联合智能调度、储能及其控制和无功电压控制等关键技术,对风光储联合发电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风光储系统容量配比 在风光储互补供电系统的设计中,系统容量的优化配置是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可再生能源系统,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储能装置之间有着复杂的匹配关系。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容量配置就是根据这种复杂的匹配关系决定系统各部分的容量,从而达到风、光总输出功率平稳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作用。研究风光储能系统的容量配比问题目的在于利用风、光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天然互补性,以及储能电池的能量可存储性,达到改善整个风、光发电系统的时间功率输出曲线,抑制风、光独立发电系统接入对电网产生不利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智能电网兼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有效协调小容量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和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collected renewable generation,CRG)是中国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特征。分散储能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system,DESS)和集中储能系统(mass energy storage system,MESS)将在大容量CRG和小容量DG的安全、稳定接入大电网中发挥重大作用。文中在对智能电网兼容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考虑电网供蓄特性的协同调度,提出了涵盖输配电网CRG-MESS供蓄配置以及微网DG-DESS供蓄配置的智能电网兼容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1)有功功率评价指标衡量风光储联合系统总输出的有功功率波动的指标包括:  相似文献   

12.
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东北电网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与现行发电调度方法的异同以及节能发电调度可能带来的新问题。针对东北电网现状,从节能调度政策下火电机组排序、供热机组建设、风电的影响和控制、小机组发电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保证节能调度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风、光能的利用率及降低其出力波动性对配电网的冲击,利用风力与太阳能时间与空间上的互补性及储能装置对功率的平抑作用建立含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主动配电网模型,以无功补偿装置作为优化变量对主动配电网进行多时段动态无功优化,以电压偏差及网络损耗最小为多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利用凸松弛技术将优化模型转换为具有凸可行域的二阶锥规划(SOCP)模型。在IEEE33节点配电系统上进行仿真,对含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发电方式的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对比分析其对主动配电网调压降损的作用,并且对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最后验证了二阶锥规划松弛技术的精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组合建模与等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间接组合建模的方法,在建立典型的双馈风机、光伏发电单元和储能单元的装置级机电暂态模型基础上,采用等值方法建立三者电站级的机电暂态模型,最终通过组合建模得到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机电暂态模型。在大型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包的PSD-BPA暂态稳定程序中实现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仿真功能,通过典型算例和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并网研究提供了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发展智能电网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当前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安全并网提供了可能。基于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特征,分析研究了智能电网环境下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主要运行机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形式。为解决风光出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出风光储一体化联合发电的概念。以风光储联合发电站为主体,研究其参与省间现货电能量市场出清的机制与模型。为提高风光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提出在一次出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出清,改进已有的弃风弃光分段惩罚方法为互补变量式弃风弃光惩罚方法,设置风光储联合发电站出力优先级高于普通火电机组。最后基于互联的IEEE-39节点系统对所提机制进行仿真模拟,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指出智能电网的创建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电力和良好的服务,现今智能电网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对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征给以简述,分析了其涉及的几个关键技术,指出建设智能电网时商业管理、通信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智能电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光热储能发展现状,结合双机联合发电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塔式太阳能联合发电系统。该系统采用两级储热,两级发电设计,高温热气轮机与高温储热器结合,蒸汽轮机与中温储热器结合,二者既能够协调联合发电,又可短时独立发电。典型系统设计的估算结果表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的峰值效率可达20.5%,年平均发电效率为13.37%。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发电效率,并可回收利用低温余热。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大规模风光发电并网稳定性问题,提高电网对风光发电的消纳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多类电源联合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首先分析了联合系统各电源出力特性;然后对风光出力进行滤波分析,提取不同频率尺度下的风光出力分量;最后根据风光出力分析结果制定各类补偿电站出力计划,并利用优化算法并行计算,得出各类电站机组出力和联合系统总体输出功率。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大规模风光并网的功率波动问题,实现联合系统的功率平稳输出,提高风光发电消纳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电站逐渐向百兆瓦级大型化发展.光储联合电站是一种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设计方案,可以实现自身有功无功灵活控制,参与电网频率电压调节,提升自身故障穿越能力.本文首先介绍大型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典型结构,其次,研究适用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站级功率控制器(power plant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