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胶接枝共聚丙烯酸铵-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溶液聚合法制备明胶-聚(丙烯酸铵-丙烯酰胺)(G-g-PAA/PAM)可降解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对明胶/单体及丙烯酸铵/丙烯酰胺质量比、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过硫酸钾相对含量影响产品吸(盐)水性能的情况进行测试,从中优选出较合适的反应条件,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该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达1187g/g,吸盐水倍率选82g/g.FTIR分析表明,反应产物为明胶与丙烯铵、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速率方程、聚合表观活化能和单体竞聚率。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温度为45℃,当DMDAAC与AM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9,2∶8和3∶7时,共聚速率方程分别为Rp1=k[M]2.61[IO]0.51[IR]0.52,Rp2=k[M]2.70[IO]0.50[IR]0.53和Rp3=k[M]2.73[IO]0.50[IR]0.56,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a1=79.10 kJ/mol,Ea2=81.39 kJ/mol和Ea3=85.15 kJ/mol,两单体的竞聚率分别为rDMDAAC=0.14,rAM=6.11。上述实验结果可从动力学角度为不同阳离子度PDA聚合速率差别及产物特征黏度值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用乙烯基咪唑—丙烯酰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的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酮等合成树脂,代替明胶制备的照相乳剂,在纸基或片基上涂布后冷却时流动性仍很大,不能得到均匀的感光涂层。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可以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加入苯乙烯—无水马来酸酐共聚物的水溶液。在弱酸性介质中加热得到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明胶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凝胶层析法对明胶接枝丙烯酰胺的产物进行分离,研究了反应条件(明胶和丙烯酰胺的酸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明胶接枝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跟踪了反应过程中产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揭示出明胶接枝丙烯酰胺反应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6.
1、引言接枝共聚是不同类型的共聚反应中,引起研究工作者广泛重视的一类,可由单体与天然或合成高分子间的共聚合反应来完成。因此,其共聚物常含两种或多种聚合物分子。与原聚合物相比,其机械强度、弹性、柔软性、熔点、溶解性均可有较大改变。明胶接枝共聚是这类共聚反应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钠与丙烯酰胺微波辐射共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添加一定粒径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现烯酰胺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的丙酮溶液为引发剂,在微波照射下进行水溶液聚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聚醋酸乙烯酯的粒径及其添加量诸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所得树脂吸水率达980g/g。  相似文献   

8.
含二氮杂萘酮结构的新型共聚醚酮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自制的新型类双酚单体4-(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酮(DHPZ)与对苯二酚(HQ)成功地合成了新型共聚醚酮树脂COPPEK/HQ,所得聚合物进行了性能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此类聚合物较已经合成的新型杂环取代联苯型聚醚酮PPEK具有溶解性好,易于加工等特点,且耐温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9.
明胶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明胶与丙烯酸(钾)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考察了引发剂、交联剂、明胶的用量及丙烯酸中和度、单体质量分数等各因素对产物吸(盐)水倍率的影响;所得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为535.3g/g,吸盐水倍率为53.8g/g,其吸(盐)水倍率较好,且在较低温度下的保水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单体,四烯丙基氯化铵(TAAC)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耐高温吸水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以及中和度对吸水树脂在200℃下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水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吸水后的表面形貌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吸水树脂耐高温性能良好,200℃下蒸馏水中的吸水倍率为299g/g。且该树脂样品高温下耐盐性能优异,200℃下在1%(质量分数)的NaCl盐水中的吸水倍率为86g/g。  相似文献   

11.
以烯丙基尼罗红为荧光染料,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共聚荧光微球。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表明,将烯丙基尼罗红溶解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或包埋在微球中,会具有不同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产物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荧光性能好且稳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标准曲线法测定微球中烯丙基尼罗红的质量分数为8.167×10-3;红外光谱实验证明制得了聚丙烯酰胺微球和表面氨基的存在;电导率测定表明,微球表面氨基的含量较高,约为60μmol/g。  相似文献   

12.
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及共聚物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优化反应条件为:单体浓度20%,引发剂用量300m g/L,初始温度40℃,初始pH值8。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验证,并对接枝共聚物特性黏数和大分子回旋半径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出接枝共聚物回旋半径随聚丙烯酰胺回旋半径与羧甲基纤维素回旋半径变化的关系式,同时证明接枝共聚物在特性黏数、抗温及抗盐性质方面均优于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3.
锰盐引发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研究了以锰盐为引发体系的淀粉和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除了研究一般反应条件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之外,还着重研究了淀粉用量、介质pH值、淀粉团粒大小对接枝的影响,以探讨淀粉在接枝共聚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羧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共聚接枝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接聚合制备了高吸水树脂,分别考察了各种制备条件如聚合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原料配比,引发剂浓度等因素对高吸水树脂吸收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制备的高吸水树脂吸收蒸馏水高达90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为基材、KMnO4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为单体,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影响反应的优化条件;然后又讨论了各单因素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变化规律;并对接枝产物的结构及润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枝物的润湿性能明显改善,并且当KMnO4浓度为10*10-3mol/L、H2SO4浓度为0.3mol/L、预处理温度为50℃、单体浓度为0.4mol/L、接枝反应温度为50℃时接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二元共聚物聚(丙烯酰胺/N-辛基丙烯酰胺)P(AM-C8A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单体浓度、疏水单体含量、添加剂用量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1%,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尿素的质量分数为2%,甲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质量分数为0.004%,引发温度为15℃时,成功合成了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1258.43。测定了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黏度,考察了其耐温抗盐性,在80℃时黏度仍能达到71.6mPa·s,黏度保持率为58.35%。并将其与普通均聚物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凝胶层析法作为明胶接枝丙烯酰胺产物的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同粘度的产物对胶片照相性能的影响,发现该接枝产物对胶片有明显的增黑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共聚丙烯酰胺类热敏树脂的合成及热敏特性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两组丙烯酰胺类共聚物-N-乙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或N,N-二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或N-羟乙基 丙烯酰胺的合成及热特性测定的制备,聚合条件及其热敏特性和影响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讨。  相似文献   

19.
AN-g-Casein二元共聚体系的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力学理论计算,丙烯腈、酪素共聚物(AN-g-Casein)二组分互不相容,通过动态力学热分析证实了这一结论,由于接枝共聚使二组分既分相又互相牵制,引起了特征界面松弛现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枝共聚物二相以高聚物网络(IPNs)共存,相畴分布从0.2um到4um。由于IPNs的存在,使AN-g-Casein共聚物序态降低,序态分布加宽,又由于IPNs加强了纤维中原纤间的结合力,使纤维拉断时断面平整。  相似文献   

20.
以壳聚糖为原料,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单体,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对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吸水性树脂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讨论和优化壳聚糖用量、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