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磁驱动MEMS可调式光衰减器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设计了一种由电磁驱动的微机械可调式光衰减器。这种光衰减器是由电磁驱动插在两对准单模光纤间隙中的挡光片来实现光功率的衰减。并对该衰减器的插入损耗、光衰减量以及电磁驱动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12dB微波薄膜衰减器的设计与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T型衰减网络结构设计并仿真了工作频率为DC~3GHz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并采用磁控溅射法在BeO基片上制备了TaN微波薄膜衰减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在DC~3GHz工作频率内,衰减量为12 dB,输入端口电压驻波比小于1.1。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波薄膜衰减器在DC~3GHz工作频率内,衰减量为(12.0±0.5)dB。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中对电调衰减器小型化的需求,采用4个P型-本征-N型(PIN)二极管构成的对称式Π型衰减网络,通过电路设计和基板塑封工艺,实现了一种小型化宽带电调衰减器。电调衰减器采用2.7 V电源供电,采用1.0~5.0 V控制电压。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带为30~1 000 MHz时,电调衰减器的最小插入损耗的绝对值小于2.9 d B,其最大衰减量的绝对值大于35.0 d B,其回波损耗小于-10 d B。器件封装尺寸为3.8 mm×3.8 mm×1.0 mm,单只器件质量为38 mg。该电调衰减器满足宽频带、低插损的要求,具有小型化、高集成、轻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衰减器体积大、反应时间长、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氮化钽薄膜电阻的MEMS衰减器。根据π型衰减网路理论计算得到各个电阻的阻值,并计算各个电阻的仿真尺寸。利用HFSS 15.0电磁波仿真软件对衰减器结构进行仿真计算并优化。通过修改磁控溅射参数制备稳定的氮化钽薄膜电阻,在此基础上制作MEMS衰减器。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探针台进行衰减器射频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0.1~20 GHz频率范围内,衰减器的回波损耗大于12.4 dB,插入损耗小于2.1 dB,衰减精度小于5 dB。衰减器整体尺寸为2.2 mm×1.2 mm×1 mm。  相似文献   

5.
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的闭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光纤热光型变光衰减器(FTOVOA)的光电特性提出了针对该型FTOVOA的闭环控制的设计,并研制了该型FTOVOA的闭环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当FTOVOA衰减量小于35dB时,闭环控制系统使光衰减量漂移小于±0.23dB.通过引入闭环控制不仅改善了全光纤热光型可变光衰减器的稳定性,而且使这种电流控制型的可变光衰减器变为一种电压控制型器件.  相似文献   

6.
《电子设计技术》2008,15(6):24-24
HUBER+SUHNER(灏讯中国)推出了新型的QMA系列衰减器,该款衰减器提供的衰减值为3dB、6dB以及10dB,2W信号衰减,固定使用频率范围至18000MHz(0~6000MHz经优化设计),从而代替了常规的SMA衰减器。  相似文献   

7.
采用具有相同正温度系数的普通电阻浆料及热敏电阻浆料,分别配合同一种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浆料,在质量分数为96%的Al_2O_3陶瓷基板上制备p型电阻网络结构的温度补偿衰减器。测试结果表明,在25℃下,DC~12.4 GHz的频率范围内,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浆料与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浆料制备的衰减量为3 dB、衰减量温度系数为–0.009 dB/dB/℃的温补衰减器样品,其高频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消光比测试系统的测试精确度,利用偏振干涉原理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此系统的衰减器,并对它的工作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此衰减器主要包括3个偏光棱镜,1个λ/4波片(632.8nm),两个步近电机。它可以对光强度进行连续调节,其调节范围在0~60dB之间,插入损耗小于1.5dB,消除了以往更换固定衰减量的衰减器带来的误差。此光衰减器用在高消光比测试系统中可以得到优于10-7量级的消光比,它不仅可以用于高消光比测试系统,同样可用于其它光学测试系统。当用消色差波片代替λ/4波片时,它能对多种波长的光进行衰减,扩大测试系统对光谱区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随着太赫兹技术的迅速发展,太赫兹系统中使用的波导衰减器也成为研究热点。波导衰减器可以对太赫兹信号实现精确衰减和控制功率传输,在解决损耗、辐射和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目前的波导衰减器将衰减片平行于电场放置在矩形波导内,破坏矩形波导传输线,容易造成射频泄露。本文基于吸收式波导衰减器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衰减片垂直于矩形波导电场的波导固定衰减器,通过将衰减片贴在波导内壁,保证传输线完整。使用高频电磁仿真软件HFSS,通过改变衰减片的形状、位置等参数,优化回波损耗、衰减精确度等指标,最终完成110~170 GHz波导固定衰减器的研制。在110~170 GHz频率范围内,衰减器的回波损耗小于-27.5 dB,在20 dB的衰减时,衰减精确度小于±2 dB。  相似文献   

10.
《电信技术》2008,(5):120
近日,传送系统制造商HUBER+SUHNER推出了新型的QMA系列衰减器,该款衰减器提供的衰减值为3dB、6dB和10dB,2W信号衰减,固定使用频率范围至18GHz(0~6 GHz经优化设计),从而代替了常规的SMA衰减器,也代表了未来新式的QMA衰减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毫米波在大气中传输受云、雾粒子吸收所导致衰减的可实用计算模型。由于实际环境中 ,云、雾类型的多样性 ,以及粒子密度的不均匀性 ,使得精确计算云雾衰减量值有一定困难 ,通常对于云雾衰减采用实时观测的方法 ,不利于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采取瑞利散射近似算法 ,结合我国某一地区的长年气象统计数据 ,模拟计算了该地区的云雾衰减 ,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介绍挪威电信对1988~2002年期间安装的光缆在1260~1675nm波段内测得的传输衰减特性,包括光纤衰减与接头衰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1992年7—9月份广州地区O.4km地面电路33.5GHz和93GHz雨衰减测量结果及雨衰减和降雨率短期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一结果和长期降雨率统计对雨衰减预报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分析了33.5GHZ和93GHZ雨衰减频率换算关系。文中还导出了雨致交叉极化鉴别度(XPD)与实测差分衰减和差分相移之间的理论关系。在8mm波段可忽略差分相移的情况下,给出了利用33.5GHz部分实测差分衰减计算的XPD结果,并与理论模式预测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及物理意义两方面对光纤接头所产生的负损耗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对工程测试中出现的双向负损耗现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巨涛  李清亮  郝书吉  董慧 《电子学报》2000,48(12):2319-2325
利用大功率高频(HF)电波调制加热电离层可在电离层中有效形成辐射源,并用于辐射ELF电磁波.本文基于磁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通过对电离层中极低频(ELF)辐射源的辐射场分析,获得ELF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色散关系式,建立电离层中的ELF辐射源向下传播衰减模型.并依据建立的传播衰减模型,分析不同纬度地区传播衰减的差异,以及传输频率和背景电离层参数对传播衰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夹持杆分层螺旋带模型和三维电磁场分析研究了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的导体和介质损耗。螺旋带模型中介质损耗考虑为纵向传播常数的虚部,给出螺旋带中电磁场的解析解,导体损耗由螺旋线和管壳表面的面电流不连续性获得。三维电磁场分析通过本征模法,求解单周期结构的品质因数和周期储能获得有限导电率导体和夹持杆陶瓷损耗角带来的慢波系统高频损耗。结果表明,毫米波段螺旋线的导体损耗和夹持杆的介质损耗远大于管壳导体损耗,介质损耗与陶瓷损耗角呈线性关系,对高频损耗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地空路径雨衰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衰减对工作在高频的地空通信链路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本文在考虑多个参数对雨衰减非线性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雨衰模型,并与ITU-R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高频电波的预测具有更好的精度,可降低平均误差0.64dB,并减小标准偏差0.79bD,为雨衰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原地区森林环境电波传播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给出在中原地区进行的森林环境电波衰减测试的结果分析,提出经验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氮化铝、碳化硅为原料,氧化钇为烧结助剂,在1900℃、氮气气氛中,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SiC复相微波衰减材料。借助网络分析仪,研究了该材料在8~12GHz的微波衰减性能。结果表明,当SiC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9%时,该材料的谐振损耗峰所对应的频率从10.86GHz降低到10.11GHz,所对应的峰值从3.2dB降低到0.7dB,而该材料的有效衰减带增大;在900~1000℃、氢气(纯度≥99.99%)气氛中保温30~50min后,该材料的谐振频率维持在10.65~10.62GHz,谐振峰峰值略微减小;这表明在氢气气氛中的热处理对该材料的微波衰减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upport future satellite broadcast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Ka band and above, the time diversity method provides a novel attenuation mitigation technique for maintaining satellite service availability at levels between 99.9 and 99.99%. In this paper, the time diversity method is analyzed using various time delays from between 1 min and 1 h in an effort to mitigate convective rain attenuation by using various beacon signal transmission delays.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receiver beacon data from Japan and Thailand are presented to highlight tropical and non‐tropical zon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 R P.618‐12 standard is used for scaling up the Thaicom beacon frequencies from 12.57 and 12.59 GHz in the Ku band to 19.45 GHz, which is the Ka band frequency used by Japan's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CS) beacon. We found that the time diversity method is very useful for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rain attenuation.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