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纳米碳酸钙(CaCO_3)对氯化聚乙烯(CPE)/丙烯酸树脂(ACR)/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机械热分析(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体系的力学松弛行为、纳米CaCO_3在CPE/ACR/PVC共混体系中的分散状态及共混体系的断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CaCO_3能够显著提高CPE/ACR/PVC共混体系的冲击性能,而不降低共混体系的强度。加入纳米CaCO_3后,共混体系的低温损耗(tanδ)峰强度显著增大,并且与冲击强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SEM观察发现,8 phr纳米CaCO_3可在CPE/ACR/PVC基体中形成纳米尺度的均匀分散,加入过多纳米CaCO_3则会出现明显的团聚。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Brabender塑化仪及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PVC与MBS和ACR共混体系熔体的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少量ACR及MBS能明显促进PVC的塑化,并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少量ACR能改善PVC/MBS的流动性。共混物熔体粘度可以幂定律(η_a=K_γ~(n-1))表示。MBS和ACR均能降低PVC的粘流活化能,使n值稍有增加。TEM和SEM观察结果表明:MBS分散于PVC基体中时,可降低共混物的熔体粘度,形成网络结构时,将增加熔体粘度。PVC/ACR冲断面呈现脆性断裂,PVC/MBS及PVC/MBS/ACR呈现韧性断裂。PVC/MBS(100/15)和PVC/MBS/ACR(100/15/3)抗冲强度分别为64KJ/m~2、66KJ/m~2,在冲断面上有大量终止了的微裂纹。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具有不同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MAP-POSS)含量和不同芯壳比的丙烯酸酯芯壳聚合物(ACR)树脂,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ACR乳胶粒子的形态;用动态力学谱仪研究了聚氯乙烯(PVC)/ACR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质;测试了PVC/ACR共混物的塑化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AP-POSS在ACR芯中参与接枝和交联反应;MAP-POSS加入量为单体质量5%和10%时,壳层有最高的玻璃化转温度;芯/壳比为1∶1时,ACR粉末效果较好;PVC/ACR共混物材料塑化时间随ACR的含量增加而缩短,而塑化扭矩增大;ACR加入量为m(ACR)/m(monomer)=11/100时共混材料具有最大的冲击强度,较未加时提高了72.9%,比不含增塑剂的纯PVC提高了3.41倍。  相似文献   

4.
PVC/NBR共混物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两种丁腈橡胶(NBR-29和NBR-40)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和冲击性能,用动态力学分析(DMA)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形态结构,并且讨论了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BR-29对PVC有优良的增韧改性作用,PVC/NBR-29共混物为半相容的两相体系,NBR-40对PVC则无增韧改性效果,PVC/NBR-40共混物为非均匀的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5.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相似文献   

6.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相似文献   

7.
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的结构形态与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纳米CaCO3的用量对PVC复合材料结构形态与性能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在PVC共混体系中加入纳米CaCO3可明显地提高材料的韧性,而不降低材料的强度。当共混体系中纳米CaCO3的用量为8份(质量)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81.1kJ/m^2,是不加纳米CaCO3的7.3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断面形态,发现纳米Ca—CO3在PVC基体中达到了纳米级的分散,复合材料的冲击断裂面产生了大量的网丝状结构。纳米CaCO3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动性能变差,加工流动改性荆M的加入可以改善纳米CaCO3/PVC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对聚氯乙烯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三种国产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与聚氯乙烯(PVC)制得共混物的流动性、离模膨胀和熔体破碎。结果表明,这些ACR均属促进凝胶化型加工助剂。ACR/PVC共混物的熔体粘度和离模膨胀均比PVC的为大,临界剪切速率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共混物,进而通过与无机填料的填充复合,成功制备了PVC/TPU/高岭土复合材料,实现了PVC的增强增韧。探讨了TPU、热稳定剂、无机填料等对PVC/T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热失重情况,并观察了共混物的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PVC/TPU/改性高岭土为80/16/4,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8份,有机锡热稳定剂为3份时,综合性能大幅度提高:其拉伸强度比PVC提高了1.4倍,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6倍,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97倍,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CPE对PVC/PP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Instron毛细管流变仪对PVC/PP及PVC/PP/CPE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结果发现,增容剂CPE对PVC/PP体系的流变性能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在PVC/PP共混物为“海-岛”结构时,CPE起着作为橡胶的增粘效应;另一方面,在PVC/PP共混物为“互锁”结构时,CPE的润滑增塑效应使得它起着降低“互锁”共混物熔体粘度、提高成型加工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自制丙烯酸酯类核壳结构弹性体(ACR)对PLA进行增韧,来提高其冲击性能。在ACR制备过程中,先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PBA核层乳液,再进一步聚合得到壳层PMMA。将ACR与PLA共混,对共混物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ACR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LA的冲击性能,并在8~15%以后达到最大,其增韧效果可达10~12倍,同时其拉伸性能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进一步探讨了ACR的粒径、核壳比、用量等因素对增韧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ABS/HPVC合金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 (ABS)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PVC)为主体材料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性剂 (ACR)为增容剂 ,并配以其它助剂制备 ABS/ HPVC合金。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 ABS75 ,HPVC2 5 ,ACR2 ,重质 Ca CO3<10及适量助剂 ,可以制备性能较好的 ABS/ HPVC合金。以 ACR为增容剂 ,同时加入 NBR,能够大大提高 ABS/ HPVC合金的冲击强度。 ACR对 ABS/ HPVC合金的增容效果同 PVC(S- 70 0 )相近 ,但优于 CR。  相似文献   

13.
在PVC/ABS共混体系中添加第三组分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在PVC/ABS共混复合物中添加第三组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氯化聚乙烯(CPE)等,进行三元共混改性的研究,找出了能使共混复合物综合性能较佳的三元共混复合物的配方。实验证明,通过添加第三组份,可改进PVC/ABS共混复合物的性能,有利于该共混复合物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应用。此外,对该共混复合物中,最适宜于PVC改性用的ABS牌号,亦作了选择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在聚丙烯酸丁酯(PBA)上接枝共聚单体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分别合成了橡胶含量为30%的一系列不同丙烯腈含量的ASA共聚物,将其与聚氯乙烯(PVC)熔融共混,形成PVC/ASA共混物,考察不同AN含量对PVC/ASA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AN含量的增加,PVC/ASA的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AN含量为37%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而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AN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改变AN含量,PVC/ASA均为不相容体系,这与动态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选择球状的碳酸钙、片状的滑石粉和针状的碱式硫酸镁晶须,等质量比复合与弹性体MBS共混后一起加入到硬质PVC中,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二步法制得了PVC/MBS/多种无机物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加工流变性能和耐热性能.结果表明,球状/针状复合的CaCO3/Mg晶须改性体系所得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二步法加工可使材料缺口冲击强度上升为纯PVC的4倍左右,但一步法加工所得共混物的弯曲模量高于二步法.二步法加工的最大扭矩和平衡扭矩均比一步法小,出现降解、交联的时间较一步法迟;但二步法加工时熔融塑化时间较一步法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经处理制得丙烯酸酯共聚物(ACR),再用ACR对聚碳酸酯(PC)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配比和用量、交联单体的用量对聚合物乳液的影响,以及ACR含量、核壳比、乳化剂用量和交联单体等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对共混物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大,乳胶平均粒径减小。在乳化剂用量一定时,随乳化剂中OP-10的增加,乳胶平均粒径增大。在核壳结构乳液中核壳质量比为75/25,交联单体用量为8%,乳化剂用量为3%的条件下,共混物中ACR质量分数为6%时,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丁二醇酯(BD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是使用交联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的共混物缺口冲击强度的2倍。随着ACR含量的增加,PC/ACR的缺口冲击强度增加,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下降。扫描电镜表明,ACR在PC/ACR中分散粒径大于乳胶粒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经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碾磨处理后的PVC/SBS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经过碾磨的PVC/SBS共混体系的GPC曲线峰型变宽,峰位向高分子量部分移动,Molau实验和FT—IR均表明在碾磨过程中有PVC—SBS共聚物生成,SBS与PVC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PVC的冲击强度为4.6kJ/m^2,以PVC与SBS共碾磨产物(MCB)为增容增韧荆可使PVC/MCB(100/59)的冲击强度高达68.1kJ/m^2。少量超细CaCO2的加入可提高共混体系的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通过碾磨可获得既增韧又增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PMMA、SAN改性PVC/CPE共混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刚性聚合物(PMMA、SAN)对PVC/CPE共混体力学性能、冲击断面形貌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MMA对PVC/CPE=100/10、100/15体系,SAN对PVC/CPE=100/10体系都具有显著的增韧作用和一定的增强作用;初步的测定显示,刚性聚合物能改善共混熔体的流变性,促进PVC/CPE共混体系中CPE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19.
具有过渡层的新型核壳型ACR的制备、表征与抗冲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为主要单体,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与二乙烯苯(DVB)为核层复合交联荆,DVB为外壳交联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核壳型聚丙烯酸酯(ACR)粒子.采用FT-R、TEM、DSC考察了ACR粒子的组成、结构与性能,TEM观察到完整的核壳结构以及核壳间过渡层,DSC分析表明,ACR粒子表现出与内核、过渡层与外壳对应的3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22.73℃、26.37℃、102.16℃.探讨了核层组成、核壳比、交联剂等对核壳型ACR粒子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缺口冲击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当核壳比为65/35、内核/过渡层比为75/25,外壳交联剂DVB、核层复合交联剂(BI)DA DVB)用量分别为外壳单体、核层单体质量的1.2%~1.6%、1.2%时,ACR对PVC具有最佳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20.
首次采用稀溶液黏度法(DSV法),通过相对黏度-组成曲线、增比黏度-浓度曲线,以及值对PVC与PS f的相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C/PS f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体系相容性随PVC/PS f共混比的增大而增加;溶液浓度和温度对PVC/PS f体系的相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