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袁秀美 《城市建筑》2022,(8):158-160
在时间维度上,景观设计主要是从静态角度来处理空间,但在处理动态景观方面相对薄弱。而时间维度是荒野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记录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另一方面,是时间和历史在空间上叠加的场景再现。本文在梳理我国荒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荒野景观的动态特征要求下,通过实际实践案例研究,以时间维度的视角分析当代荒野景观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的"不可持续性"通常是由于缺乏对"过程"的理解。生态实践智慧的相关内涵和思想,启发以过程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思想,采用过程的塑造力量实现景观设计的目标。通过对"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与"过程"的关系阐释,基于景观过程的多维特征,形成以空间为设计载体,以时间过程为变量的"空间-过程"设计模式,主动介入并引导景观过程。最后总结了生态智慧启示下的景观设计实践的历史视角、人文视角和技术视角,从而使其构建的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多重的维度和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以厦门环岛干道全线"全维度隧道景观"为例,简要介绍了提取"闽南文化"的景观设计元素,兼收并蓄地引发了一些对于景观设计中功能与装饰完美结合的思考,对隧道景观的挡墙及隧道顶进行装饰、美化,留下城市建设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4.
王琼  季宏 《华中建筑》2022,(12):119-125
要通过对徐州权台煤矿的工业历史变迁、遗存现状与景观构成进行分析,以权台煤矿中原堆煤场用地范围新建的权台文化创意工坊为例,阐述工业景观再生设计中新增部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如何达到新旧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对立统一与景观空间维度上的延续,探索出兼顾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保护与活化方法,为工业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景观形态之理性建构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滨谊  刘谯 《中国园林》2010,26(4):61-65
探讨景观设计中形态设计的思维方法.采取平移建筑形态设计的方法易于忽略景观维度与尺度,而模仿艺术设计又偏于形态视觉效应而无视实用与技术.景观设计学科里的"形态"设计,无论是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更加复杂,影响条件更加多元.设计实践已凸现出探讨景观专业自身设计方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从形态建构的逻辑、秩序、模式3个支点展开论述,将看似感性的设计方法纳入理性的框架,探寻、建构景观形态的有效设计方法,以启发创作主体从理性角度构筑的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儿童的认知,丰富儿童的业余生活,本文首先分析了儿童发展与都市景观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可食用景观设计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最后提出社区可食用景观设计方案,并从土壤管理、景观生产管理、水域资源保护管理3个维度,细化可食用景观运营维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视野宽广、意蕴深厚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既复杂又简单、既深邃又易于被感知。首先,梳理"景观""文化"和"景观设计文化"的概念界定与缘起。其次,挖掘景观设计文化的符号学本质特征,阐述景观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借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语义功能,搭建景观设计文化生成的理论平台。最后,引入文化范畴"人性圆周"理论,将景观设计在理论层面上延拓为蕴含"艺术、社会、生态、哲学"四个更为明确、狭义的文化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景观设计文化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科学辨识与主动介入景观的演变是景观设计学领域的重要话题."变"是客观的、绝对的,"不变"则是主观的、相对的.因此,景观的演变是绝对的,但人类对这一表象的衡量则是相对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具备时间维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和空间维度的稳定差异化表征的"持久性景观",指出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保持着对象性关系。自然环境体系包含"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城市景观即属于"人化自然"之列。它对于城市内部而言是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外来者则是城市的"客厅"。当前,国内景观设计行业呈蓬勃之势,但各地景观设计水平良莠不齐。本文将以"真实"的景观为基本观点,调查和分析国内当代城市景观,并试图探索出新的景观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景观设计研究的角度,以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景观设计为对象,分析了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内涵,着重研究了世博公园"江滩、扇骨"总体景观架构,并对多系统交织的景观格局、实施中的亮点进行了阐述,以期展示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田广旭 《河南建材》2013,(4):174-175
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现代化"进程十分突出,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大量的"西化"复制品,城市原先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城市景观开始变得千篇一律。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对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本土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哈尔滨群力新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特征,提出了地域性景观营建的几点建议,以点带面,以期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地域性景观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工业建筑》2013,(7):5-8
通过对当代西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内在文化性表现层面分析,总结不同文化维度下景观塑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已摆脱单纯的空间游戏和形式玩味,形式塑造中的多重文化维度附加和表达是工业遗址景观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景观材料作为景观设计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随时间变化直接记录场地时间维度的信息,称之为材料的时间语言.景观材料的感观属性、使用属性和文化属性都是影响时间语言的因素,不同材料对时间的敏感度各异,不同时间语言的材料共同作用体现场地的时间维度.通过时间语言的运用,可以追溯场地的历史感、记录时间的瞬间感、延伸场地的生命力;不仅拓展了场地时间的储存,丰富场地的效果,同时,营造时间维度和谐的景观,让有限的材料能够相互“共生”,体现可持续的设计观,营造“生长的景观”.  相似文献   

15.
“人机交互技术”支持下的“动态”景观设计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纬 《风景园林》2016,(2):14-19
景观系统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特征,将人机交互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结合,为表现系统的时间性提供了可能。通过案例研究,1探讨人机交互技术运用于景观动态模拟的方法,包括将实体模型与虚拟模型结合的技术节点,实现模型-分析-反馈至模型的循环设计过程的技术路径;2解析基于人机交互的动态互动艺术装置在景观空间中的作用,一方面可增强感官体验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社会现象的阐释;3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人机交互技术能对动态景观系统规律进行有效识别,并实现可视化,同时也利于景观系统动态特征的表现与创造,多学科合作是将人机交互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娇 《山西建筑》2009,35(28):333-334
以高速公路桥梁景观特征为基础,详细分析了主要影响高速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桥梁结构景观和文化景观,并对高速公路桥梁景观设计表现手法进行了论述,最后结合荷麻溪特大桥工程对高速公路桥梁景观设计展开实例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政 《山西建筑》2007,33(14):37-39
依照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定义及其在实践领域中的发展趋向,以历史的维度,分别从景观的艺术之美、科学之美、伦理之美三个评价向量来简析当代景观设计的美学评价问题,以期澄清景观之美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8.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备受关注的景观项目大都集中在城市景观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开发建设较少,乡村景观的理论也有待完善。当前,为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积极发展乡土景观,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乡土景观"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景观内涵的能力、对景观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乡土景观设计是以乡村为基础展开思考和创新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结合当前乡村发展趋势,亲力亲为,才能获得对乡土景观及时、全面、可靠的理解。文章以新农村景观设计为基点,分析"乡土景观"概念在将来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实际乡土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广大乡土景观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逐步展开,以"景观文化"构建美丽乡村,已成为各地方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徽州,尚有百余座牌坊,还有不少连座牌坊群。该文通过分析牌坊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介绍了牌坊在乡村景观中的功能,提出了牌坊文化与乡村景观结合的设计须强化文化特征与空间节点。并以黄山永丰村的牌坊群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其方案设计与景观节点,以期对徽州牌坊文化与乡村的景观设计相结合提供借鉴和思路,并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