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我国大部分河流的中上游相继修建了水电枢纽,在恒定流条件下进行的航道整治方案能否适应电站运行后的水流条件变化,这是坝下航道整治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过向家坝电站下游近坝段和尚岩滩群航道整治物理模型试验与同比尺船模试验,研究了电站日调节非恒定泄流对坝下航道设计水位、航道流速、消滩与船舶航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家坝电站瞬时下泄流量不小于设计最小通航流量,日调节期间坝下各滩险的航道水深满足要求;电站日调节的涨水流速一般稍大于落水期同流量下的流速,并使得航道最大流速稍有增加;电站日调节将引起个别滩段、部分时段的消滩水力指标不能满足要求;电站日调节时船舶上下行的操舵范围与漂角、对岸航速极值范围较恒定流时增大、且涨水期间的操舵范围大于落水期间.  相似文献   

2.
淮河入海水道海口枢纽是入海水道的末级控制枢纽,具有挡潮、减淤、泄洪、排涝、连接南北交通等功能,近期行洪设计流量2 270m3/s,南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  相似文献   

3.
宽窄复式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水槽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对宽窄复式河道的滩槽过流能力、断面平均流速、垂线流速及横向分布等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宽窄复式河道的主槽流量随着滩槽宽度比的增大而减小,滩地流量随着滩槽宽度比的增大而增大;水流发生漫滩之后,随着水深的增加,主槽流速先减小后增加,滩地流速不断增加,二者的变化幅度与滩槽宽度比有关;在大部分区域内垂线流速偏离对数分布,主槽一般偏小,滩地偏大;垂线平均流速沿横向分布与一般复式河道相似,但滩槽流速差别减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226省道九圩港大桥工程建设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文章通过Mike21二维模型模拟了航道引水、排水两种情况下桥梁建设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水流在桥墩、导航桩、防撞桩附近会产生绕流,导致桥区出现横向水流,但是横向流速大于0.3 m/s的横流宽度较小,对船舶的航行安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系淮水向东外排入海通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平行成二河三堤,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km。滨海枢纽系入海水道第四级控制建筑物,位于入海水道CS111+800桩号、滨海县城南约6km处。本期实施为近期工程,设计流量2270m~3/s,校核流量2890m~3/s,设计防洪标准结合远期为300年一遇。 人海水道与通榆河正交处,两河最大运行水位差8m以上,滨海枢纽立交地涵的兴建,将使行洪高水及南北偏泓涝水穿越低水位的通榆河东流入海,保证两河水系独立,并解决入海水道南偏泓高片涝水、污水与北偏泓低片涝水,清水分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河段存在滩多、水浅、流急的问题,航道划分多以规划为基础,规划的航道范围内存在急流、险滩、礁石斜流等不良流态,导致长江上游船舶航行的实际航迹线存在与规划航道不符的现象。基于P-分位数法提出船舶上下行航线判别方法,在不同水流条件下根据实船航行航迹带断面统计流速,动态选取P值,更加准确地对适航河段进行流速带划分,将航道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次缓流带与缓流带,从而有效地指导船舶上下行航线的选择。该方法适用于长江上游及其他内河航道船舶航线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周立霞  王蓓 《治淮》2022,(3):46-48
一、工程概况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扩大淮河下游泄洪能力的关键性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与规模为:按设计流量7000m3/s扩挖河道并扩建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滨海枢纽和海口枢纽.二河闸闸上引河扩挖2.5km,二河闸闸下至海口枢纽扩挖河道深泓长度162.3km;加高堤防长度295.98km;北堤软土段及淮安枢纽、滨海枢纽、海口...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洪水期抛石护岸工程对河势的影响,采用MIKE21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长江老海坝有无抛石护岸工程两种工况下的水流特性和深泓线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对抛石护岸区附近的水流特性影响较大,距近岸起点越远,断面水位和平均流速变化越小。抛石护岸工程区距近岸起点0~600 m范围内水位壅高明显,最大壅高0.028 m,0~400 m范围内断面平均流速明显减小,最大减小0.2 m/s。工程后,澄通河段区域水位及流速变化不大,深泓线总体走势不变,深泓摆动不大,在浏海沙水道深泓有所左移,有利于局部河势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内河船舶标准化和大型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航道设计规范与通航代表船型不相符导致航道等级与航道通航能力不协调,从而引发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等恶性事件发生。通过收集长江上游复杂航道的水文、地形和船舶航行资料,利用二维水流数模型对研究河段水流进行模拟,明确了长江上游复杂通航河段的地形条件、水动力特征、通航现状及碍航机理。根据航道规范和理论计算,对长江上游航道宽度、水深、弯曲半径和流速-比降组合值对应的船舶上滩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得到了研究河段对应的规范设计尺度。  相似文献   

10.
漫滩水流的水流结构及其悬沙运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漫滩水流的水槽试验,对其水流结构和悬沙运动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水流漫滩后,随着滩槽之间水流动量的横向传递,泥沙也随之发生横向输移;在一定水位范围内,主槽的流速、含沙量和输沙率都较平滩水位的小,滩地的则增大.并对平滩流量作为造床流量,作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淮河中下游发生中小洪水时洪泽湖的泄流能力,建立淮河蚌埠至洪泽湖出湖口三河闸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重点河段切滩对洪泽湖中低水位下泄流能力的影响及切滩前后的流域行洪过程。结果表明:在5年一遇洪水过程下,洪峰时刻淮河干流蚌埠、临淮关、香庙、浮山和洪山头等水文站水位较切滩前分别下降0.02 m、0.07 m、0.21 m、0.55 m和0.70 m,漫滩时间分别减少1 d、4 d、9 d、9 d和17 d;洪泽湖三河闸站水位最高值为13.33 m,相比切滩之前升高0.07 m,湖泊对应的下泄流量为8 300 m3/s,较切滩前增大800 m3/s,泄流能力提高11%。  相似文献   

12.
武桥水道是长江中游的重点碍航水道,枯水期汉阳边滩淤积展宽,航道过于弯曲,形成碍航局面,因此2010年汛后开始实施了武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依据实测地形资料,分析了航道整治工程实施以来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武桥水道河段总体有冲有淤,冲淤量与上游水沙条件密切相关;河段的河势稳定,河道深泓线走势以及位置基本不变,在潜州洲尾自左岸至右岸过渡范围内有一定幅度的摆动;关键洲滩—潜洲的洲体整体稳定,洲尾位置下延;汉阳边滩年内变化仍然遵循"汛冲枯淤"的规律;年际间变化较大,遇到2013年汛后长时段枯水流量的不利条件,仍对通航产生不利影响,需采取疏浚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地涵工程正交河道船舶行驶安全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河道流态较为平顺,河道内无回流等不良流态,主流流速大小不超过三级航道过船纵向流速上限2. 0 m/s;主河道横向流速分布小于三级航道横向流速上限0. 3 m/s;主河道岸边设置引水口后,不影响三级航道船舶行驶安全。分析成果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淮河入海水道泄洪闸下游河床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海口枢纽泄洪闸是集挡潮、排涝、泄洪于一体的重大水利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扁担河北侧,距离海口约500m,与现在南偏泓六垛北海口闸在同一闸轴线上。闸上游泓道底宽170m,长600m;经过2000m长斜向过渡段与上游泓道底宽68m呈对称直线联接,与此相对应北侧2000m长斜向过渡段大堤沿程呈直线收缩状。自口门外向外海,由近岸滩面1.3m至-0.1m  相似文献   

15.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年洪水时下降0.7 m,2003年洪水时下降0.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1991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0.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0.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周和平  袁聪 《治淮》2005,(2):40-41
一、工程基本情况 淮河入海水道为洪泽湖泄洪入海通道之一,设计流量为2270m3/s,西起洪泽湖,东至黄海扁担港,全长163.5km,沿程建有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淮阜控制、滨海枢纽、海口枢纽五大枢纽建筑物,淮安枢纽以下有两条泓道,主要用于排泄淮安、盐城两市渠北地区1710km2的涝水、污水.  相似文献   

18.
周中甫 《江苏水利》2004,(12):33-34
1流域概况新沂河为“束堤漫滩”式行洪河道,1950年导沂时,开挖南北偏泓并在两岸筑堤而形成。新沂河西起骆马湖嶂山闸,流经沭阳县城北向东至燕尾港入海,全长144km,主要作用是排泄沂沭泗洪水入海,兼顾分淮入沂。沭阳水文站位于沭阳新沂河大桥下游约510m处,距嶂山闸43km,为汛期水文站。此处河道断面宽1280m,南北偏泓各宽100多m。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受洪水涨落影响,呈逆时针绳套型。历史最高水位10.76m,历史最大流量为6900m3/s。沭阳站上游43km处于1961年建成骆马湖入新沂河控制工程嶂山闸,设计流量8000m3/s;上游25km处北岸有沭河汇入;上游5km处北…  相似文献   

19.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于1995年10月24日~27日在京通过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的技术审查。审查认为,尽快实施入海水道工程,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十分必要;报告推荐入海水道采用远期开挖深泓、近期泓滩结合,滩地居民全部搬迁的方案,以利于顺利泄洪,保持行洪道通畅,并使群众有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可行;入海水道工程实施后,配合入江水道、灌溉总渠和分准入沂等工程,近期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不低于100  相似文献   

20.
1工程概况淮河入海水道是洪泽湖最大的入海通道,设计流量为2270m3/s,西起洪泽湖,东至黄海扁担港,全长163.5km,沿线建有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淮阜控制、滨海枢纽、海口枢纽等5大建筑物,淮安枢纽以下有两条泓道,主要用于排泄淮安、盐城两市渠北地区1710km2的涝水和污水。入海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