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爱香  成焕  李宗军  李月 《食品科学》2019,40(12):115-122
为进一步明晰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 triglyceride,OPO)乳脂粉的营养机制,扩大OPO的食用范围,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含量OPO乳脂粉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并分析肠道微生物,计算益生元指数和B/E(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值。结果显示:OPO乳脂粉的添加,能迅速降低发酵液的pH值,下降幅度与OPO含量呈正比;能大幅度增加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其中,乙酸和丁酸含量增加明显;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肠杆菌和拟杆菌的生长,提高益生元指数和B/E值,其中OPO含量50 g/kg组在24 h发酵过程中益生元指数最高,在发酵12 h内双歧杆菌增加数量、B/E值均与OPO含量呈正比。因此,综合考虑益生效率,推荐添加组为50 g/kg组。  相似文献   

2.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简称OPO,其通常以富含OPO的植物乳脂粉形式添加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作为营养补充剂。为进一步明晰OPO的营养机制,扩大OPO的适用范围,本研究采用静态间歇式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研究富含OPO的植物乳脂粉与大学生肠道菌群的体外发酵特性。用平板计数法检测总需氧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总厌氧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数量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和B/E值,用p H计直接测定OPO发酵过程中p H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富含OPO的植物乳脂粉可以显著增加(P0.05)总需氧菌、肠球菌、总厌氧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数量,同时抑制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富含OPO的植物乳脂粉能促进肠道菌群生长,促进人体肠道环境p H值的降低。PI值由4h的负值(-1.022)逐渐增至24 h的正值(0.242),证明OPO结构脂具有益生作用,且作用稳定;体外发酵过程的B/E值均大于1,证明添加OPO结构脂后能有效抑制肠杆菌等正常菌转变为有害因子,维持肠道菌群的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3种结构莲子低聚糖单体(LOS3-1,LOS3-2,LOS4)益生效果的差异,采用小鼠粪便肠道菌群体外发酵法,比较莲子低聚糖对发酵液中特定菌群数量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益生指数进一步评价各低聚糖益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莲子低聚糖可提高发酵液中的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抑制蛋白质的发酵作用,减少NH3生成量,显著降低发酵液的pH值;LOS3-2及LOS4均可显著提高12 h发酵液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同时降低24 h的拟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各碳源的益生指数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以LOS3-2及LOS4为碳源的益生指数在12 h时极显著高于Glc组(P0.01);LOS3-2和LOS4在益生指数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发酵平衡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益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辐照处理对魔芋葡甘聚糖肠道益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辐照改性技术对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肠道益生性的影响,以60Co为辐射 源制备0、10、20、30 kGy辐照剂量的KGM样品,采用健康志愿者粪便体外厌氧发酵,比较不同辐照剂量KGM 体外发酵液pH值、短链脂肪酸含量、有益菌及有害菌数目、双歧杆菌数量/大肠杆菌数量(B/E值)、益生元指数 (prebiotic index,PI)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葡萄糖阳性对照,不同辐照剂量KGM均能有效降低发酵液pH 值,维持酸性环境,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同时改善发酵液微生物构成,提高B/E值及PI。在0~30 kGy辐照范围 内,随辐照剂量增大,KGM发酵液短链脂肪酸生成量增加,PI升高,0、10、20、30 kGy KGM的PI分别为0.48、 0.61、0.76、0.78。综上,KGM具有良好的肠道益生元作用,γ-辐照改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KGM的肠道益生性,综 合考虑辐照效率及KGM肠道PI,推荐20 kGy作为制备KGM低聚糖的适宜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植物蛋白质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酪蛋白为参照,观察麦绿素、大豆蛋白和花生蛋白等3种植物蛋白质对生长期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生长期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含20%酪蛋白(酪蛋白组)、14%酪蛋白加6%麦绿素(麦绿素组)、20%大豆蛋白(大豆蛋白组)和20%花生蛋白(花生蛋白组)的人工半合成饲料,28d时连续收集7d的粪便,测干、湿质量,35d后经直肠取粪检测5种肠道常见菌群的数量。结果:3种植物蛋白组平均日排出粪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花生蛋白组日排出粪便湿重、粪便干重和粪便含水率均显著高于其它3组;花生蛋白组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减少,B/E值大幅上升。大豆蛋白组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B/E值显著降低。麦绿素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酪蛋白组无显著差异,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乳杆菌数量影响不大。结论:花生蛋白对双歧杆菌有增殖效果,对大鼠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辣椒素和辣椒水提物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辣椒水提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辣椒素标品为阳性对照,测定了辣椒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24 h体外厌氧发酵模式探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微辣(0.028 g/L)到特辣(0.112 g/L)范围内,辣椒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5.25%、12.87%、19.45%,均低于标准辣椒素。在特辣(0.0924~0.2918 g/L)范围内,辣椒水提物与辣椒素能增加培养体系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在培养6 h时,其对乳酸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和总厌氧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拟杆菌无明显抑菌效果;培养12 h时,其对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其余菌均为促进作用;培养24 h时,其对总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培养24 h的发酵体系中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分别为0.11、0.04;B/E值在培养12 h时最大,分别为1.60、1.61。本研究为辣椒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研究提...  相似文献   

7.
探究由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肽粉以及沙棘粉组成的益生元复合制剂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作用效果。60只4周龄雄性BALB/c随机分为空白组,益生元复合制剂低、中、高剂量组以及大豆肽粉组,分别灌胃无菌水,1 g/kg体质量、2 g/kg体质量、6 g/kg体质量的益生元复合制剂以及1.15 g/kg体质量的大豆肽粉溶液28 d。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灌胃大豆肽粉以及低剂量益生元复合制剂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极显著提高(P<0.01),中、高剂量的益生元复合制剂也可以使双歧杆菌的数量大幅提高(P<0.01)。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灌胃的大豆肽粉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分别可以使Prevotellaceae_UCG-001和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的丰度提高(P<0.05),并且在高剂量组中致病菌Helicobacter的丰度明显降低(P<0.05)。短链脂肪...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对香蕉抗性淀粉的体外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发酵模拟,研究香蕉抗性淀粉对肠道微生物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以及双歧杆菌对香蕉抗性淀粉的发酵作用。香蕉抗性淀粉经过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模拟体外消化后,以消化产物为底物,接种大鼠粪便中经特异性培养的双歧杆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体外发酵,分别在发酵4、8、12、16、20 h后取样,测定发酵液的p H值、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抗性淀粉后,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了3.51 log cfu/m L。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 H值逐渐降低,短链脂肪酸和乳酸含量逐渐升高。发酵20 h后,短链脂肪酸总酸含量达到118.52 mmol/L,乳酸含量达到8.147 mmol/L。实验证明:香蕉抗性淀粉有利于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并能够被肠道菌利用,维持肠道的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9.
半乳甘露聚糖具有改善肠道微生物及代谢性疾病的作用,但其低分子量产品在提高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丰度和改善肥胖方面的机制尚不清晰。通过酶解瓜尔豆胶获得低分子量(2 kDa~10 kDa)的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opolysaccharide,GMPS),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和半乳糖(G)(M∶G=1.75∶1,摩尔比)。建立体外模拟肠道发酵模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GMPS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影响;通过16S rDNA鉴定及BOX-聚合酶链式反应(BOX-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型,从粪便样品中挖掘潜在靶点菌株。结果表明,GMPS的干预促进了粪便样品中菌群产生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改变了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显著提高了产乳酸的肠球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丰度,使假长双歧杆菌成为优势菌株,同时降低了梭菌属、气单胞菌属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p<0.05);并从粪便样品中筛选出5株假长双歧杆菌,证明假长双歧杆菌是对GMPS高度响应的特征性菌株。揭示了GMPS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挖掘了作为GMPS潜在靶点的假长双歧杆菌菌株,为GMPS和假长双歧杆菌作为新型益生元和益生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槲皮素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利用光电比浊法动态观察槲皮素在体外对肠道优势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利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构造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通过小鼠体内实验评价槲皮素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1、0.05、0.1μmol/mL)槲皮素对乳杆菌增殖有明显扶植作用,超过这一范围时(0.5、1μmol/mL)对乳杆菌增殖强烈抑制,各浓度槲皮素均对肠球菌的体外增殖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也不表现出扶植作用;体内实验表明,200、400 mg/kg BW槲皮素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槲皮素可调节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研究双歧杆菌菌株BBMN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动物灌胃108CFU/ml双歧杆菌BBMN01活菌液0.2ml,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为检测指标,研究给予样品后不同时间内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连续灌胃双歧杆菌BBMN01菌液14d,对肠道微生物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灌胃结束7d后,各指标菌数量回复到灌胃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小鼠实验和菌群体外增殖实验探究复合代糖的通便功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Balb/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复合代糖干预G1组(0.75 g/kg·BW)、G2组(1.5 g/kg·BW)、G3组(2.25 g/kg·BW)、G4组(3 g/kg·BW)、G5组(3.75g/kg·BW),用洛哌丁胺建立便秘模型,酚酞和复合代糖进行干预,14d后观察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6h的排便粒数和6 h粪便重量等指标,评价复合代糖的通便效果。并通过体外培养实验探究复合代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增殖影响。结果表明,五种剂量的复合代糖干预组均可促进小鼠排便,其中3.75g/kg·BW剂量的通便功效最为显著,相对于模型组,墨汁推进率增加了48.47%、首粒黑便时间减少了67.25 min、6 h排便粒数增加了8.75 n、6 h粪便重量增加了0.20 g。体外培养实验发现0.075 g/mL、0.15g/m L、0.225 g/mL、0.3 g/mL、0.375 g/mL浓度的复合代糖可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和抑制肠杆菌、肠球菌的增殖,并在0.075g/m L至0.375 g/mL浓度内,浓度越大,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殖的趋势越明显。本研究的复合代糖具有通便效果,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与益生元对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益生菌与益生元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选择符合试验要求的成年志愿者,分别食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其中益生菌组150人,益生元组200人,男女各半。结果表明:益生菌与益生元均可增加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可使肠道内肠杆菌数量下降。但益生菌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增加的数量及肠杆菌和拟杆菌降低的数量均高于益生元组,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益生菌组的效果要好于益生元组。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体外模拟发酵模型,以苦荞抗性淀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苦荞抗性淀粉作用下的小鼠粪便发酵液中p H、肠道主要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主要有害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以及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苦荞抗性淀粉对肠道益生特性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苦荞抗性淀粉均可有效降低有害菌数量,其中高剂量组分别使大肠杆菌、产气荚膜菌减少了11.94%,21.70%(32 h),且不同剂量组的苦荞抗性淀粉使小鼠粪便发酵液pH分别下降49%, 50%和51%(32 h);此外,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分别使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浓度增加了6.33, 66.50, 29.25和29.24倍(32 h)。同时,苦荞抗性淀粉组的益生元指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42%, 29.50%和38.64%(32 h)。综上所述,苦荞抗性淀粉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从而降低肠道环境中p H。说明苦荞抗性淀粉可以促进有益菌的增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综上表明:苦荞抗性淀粉可作为一种益生元,在肠道中发挥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是人肠道的重要菌群,会为人体带来很多益生作用,然而双歧杆菌只有黏附于肠道,定居形成稳定的菌群,才能发挥其益生作用.因此双歧杆菌黏附能力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论述了体外模拟实验、表面疏水性分析和自身凝集能力分析等检测双歧杆菌黏附能力的方法,并分析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菠萝蜜多糖(JFP-Ps)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将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JFP-Ps(50 mg/kg BW)组、JFP-Ps(100 mg/kg BW)组和JFP-Ps(200 mg/kg BW)组,连续灌喂2周后,收集新鲜小鼠粪便,提取粪便DNA扩增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菠萝蜜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JFP-Ps可通过调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肠道优势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通过属水平分析发现,JFP-Ps可增加拟杆菌属(Bacteroides)、异杆菌属(Allobaculum)、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等产SCFAs菌属的丰度,减少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等菌属丰度,发挥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健康,研究结果为JFP-Ps在肠道益生产品的研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乳双歧杆菌V9对头孢曲松钠作用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头孢曲松钠连续灌胃5 d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及低、中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乳双歧杆菌V9溶液,另设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3 d。灌胃结束后,采集小鼠的粪便进行活菌计数和16S rDNA测序,检测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及分布,测定血清中IL-1β、IL-6、TNF-α以及IL-2的含量,测定小肠及肝脏组织中SOD、MDA、GSH、GSH-Px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灌胃乳双歧杆菌V9溶液后,中、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及IL-2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73、17.04、12.57及31.71 pg/mL;高剂量组小肠及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SOD、GSH及GSH-Px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乳双歧杆菌V9使得头孢曲松钠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明显改善,粪便活菌计数显示高剂量组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0.34 lg cfu/g,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0.40 lg cfu/g和0.26 lg cfu/g。拟普雷沃菌属和魏斯氏菌丰度显著降低(p<0.01)。说明乳双歧杆菌V9对由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调节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将果胶酶解后得到果胶低聚糖,经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分别是POSA、POSB及POSC,并对各组分的结构及益生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单糖组成、构型组成及发酵产短链脂肪酸和益生指标PI等来对果胶低聚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POSA的分子质量在2000 u左右,POSB和POSC的分子质量在1000 u以下;根据单糖测定结果显示,3种低聚糖组成略有不同,但都含有阿拉伯糖、半乳糖以及葡萄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该低聚糖为几种β型-吡喃糖组成的低聚糖;在以POSB和POSC为底物的发酵过程中,双歧杆菌产酸量较高,表明这2个组分具有更好的增殖双歧杆菌的作用;POSB及POSC的益生指数(PI)与阳性对照组低聚果糖(FOS)组相近,PI值均为0.6~0.7,表明其对双歧杆菌有较好的益生特性,而POSA的PI值较低,对双歧杆菌的益生作用相对不明显。因此,分子质量范围在1000 u以下的果胶低聚糖对双歧杆菌具有更好的益生效果,且最佳益生指数为0.6~0.7。  相似文献   

19.
乳制品中双歧杆菌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物免疫方法制备了鼠抗长双歧 (B .longum)和两歧双歧杆菌 (B .bifidum)的免疫血清及兔抗长双歧 (B .longum)和两歧双歧杆菌 (B .bifidum)的免疫血清 ,经双夹心ELISA法对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中双歧杆菌检测 ,检测最低浓度可达 1 0 7cfu/mL ,仅耗时 8h ,用此血清和乳制品中常见细菌反应 ,未见明显交叉反应 ,这一结果为双歧杆菌发酵乳制品中双歧杆菌的血清学快速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牛乳β-乳球蛋白(β-Lg)过敏小鼠血清抗体水平、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研究其缓解过敏的机制。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分成空白组、过敏组和不同浓度嗜酸乳杆菌组(n=6)。致敏组小鼠每周1次腹腔注射0.2 m L 1 mg/m L的β-Lg,共3次;嗜酸乳杆菌组小鼠在腹腔注射过敏原前1周灌胃小鼠低、中高浓度的菌悬液,3次/周;空白组同时灌胃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取小鼠血液和结肠粪便备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总Ig E抗体水平,气相色谱法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代谢变化,选择性培养基计数结肠粪便中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结果:嗜酸乳杆菌干预可有效改善小鼠的β-Lg过敏症状,抑制血清的总Ig E水平。与致敏组比较,不同浓度嗜酸乳杆菌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回升(P0.05),肠道短链脂肪酸如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水平显著提高(P0.05),特别是高剂量嗜酸乳杆菌的效果显著,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嗜酸乳杆菌可有效缓解β-Lg过敏,其预防效果可能与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