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沙  张立舟  周成涛  刘洋  陈锐 《人民长江》2023,54(6):103-111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大型滑坡的变形分区,基于2021年1~12月共29景Sentinel-1A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研究了师专-群沱子滑坡的变形分区和时序监测。解译结果表明:与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结果对比,师专-群沱子滑坡的SBAS-InSAR解译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滑坡的蠕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形差异,变形区主要集中在未布设治理工程区域,且受场地整平工程的影响,滑坡北部边界出现新的变形区域;滑坡不同区域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前缘变形主要受库水位波动影响;滑坡中部受库水位、降雨联合作用;滑坡后缘主要受长历时降雨控制。所得结果证明SBAS-InSAR技术可以对大型滑坡进行时序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对大华桥水电站库区内潜在滑坡的监测与评估,利用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之间共46景Sentinel-1数据和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大华桥水电站库区内的时序InSAR形变结果。结果表明:大华桥水电站沿江库区的大华、拉古古滑坡形变速率分别为-100 mm/a和-110 mm/a,累积形变量分别为-14 cm和-12 cm,处于不稳定状态。在5~10月的汛期期间其形变速率陡然增加,受降雨影响明显。通过现场勘察,发现大华、拉古滑坡体有明显滑动迹象,表明InSAR结果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大华桥水电站库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子钰  范刚  陈骎  周家文 《人民长江》2023,(10):90-97+202
为精准识别滑坡堰塞湖灾害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而重构其致灾过程,以2018年两次白格滑坡堰塞湖为例,基于周围测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动信号,采用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分析不同频段的地震动信号特征,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对白格滑坡和堰塞坝溃决运动特征进行分析,还原了较为完整的滑坡堰塞湖致灾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次白格滑坡发生在10月10日22:05:41,持续112 s,第二次滑坡发生在11月3日17:21:15,持续102 s;两次滑坡激发的地震动信号以低频为主(0.008~0.060 Hz),均先出现低频信号且幅值逐渐增大,随后伴随强烈高频信号的产生并迅速增大到峰值再缓慢降低到噪声水平。两次滑坡的运动过程均分为3个阶段:高位滑坡连续滑落阶段/滑坡启动阶段、滑体破碎解体阶段、散落堆积阶段。两次堰塞坝溃决的过程均可分为4个阶段:过流孕育阶段、侵蚀阶段、溃口加速扩展阶段、水沙再平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滑坡堰塞湖灾害链的精准识别和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为滑坡堰塞湖灾害动力特征参数反演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滑坡的监测主要包括2个方面,即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能够直观反映滑坡的内部状态,是滑坡监测技术的研究重点。针对目前深部位移监测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滑坡深层位移监测技术,即一维磁定位技术。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探索这一技术在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中的可行性;通过对磁定位相关理论的分析,推导出了深部位移与磁感应强度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采用试验验证了这一关系的正确性。最后随机选取了8个验证点进行定位验证试验,结果证明了一维磁定位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可行性,其定位精度能够达到mm级,满足滑坡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覃事河 《四川水力发电》2021,40(1):123-126,130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突破了传统监测方法的限制,可以高精度、高密度、高效率、远距离、无接触地获取地表对象的三维空间信息数据,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仍多采用传统监测手段,自动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分布有大量危岩体或孤石群的高陡岩质滑坡体,传统监测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此,笔者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问题库岸斜坡众多,滑坡灾害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需要对三峡库区的灾害隐患进行日常监测.然而常规的监测手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效果也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以三峡巴东县城长江沿岸为研究区,基于ALOS-2数据,使用PS 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处理技术对2016年8月—2017年10...  相似文献   

7.
受到滑坡-碎屑流灾害瞬时性及致灾性极强的影响,滑坡-碎屑流灾害往往极难直接观察研究。对其堆积体颗粒的研究是滑坡-碎屑流研究极好的切入点。为方便快捷的统计分析堆积体颗粒粒径分布,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堆积体粒径数据,并将PCAS软件运用于堆积体粒径识别,并提出"无人机航拍-PCAS图像识别"的粒径分析工作方法。以2018年11月3日发生的白格滑坡-碎屑流为研究案例,对滑坡-碎屑流堆积体粒度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PCAS软件能有效识别堆积体颗粒粒径;(2)堆积体中小粒径占了绝大多数,随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增加,小粒径含量增加,且大粒径出现"双峰"现象;(3)白格滑坡斜坡堆积面密度与斜坡坡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推导建立了其关系的经验公式;(4)堆积体形态特征参数的变化能侧面反应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及运动特性。对白格滑坡-碎屑流堆积体颗粒的研究结果表明,PCAS软件应用于堆积体粒径统计分析是可靠的,能在滑坡-碎屑流研究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滑坡是堤防工程的重要病害,其监测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由于水下滑坡无法采用常规的遥感和日常巡视等方法进行监测,故常在水下基础垮塌并导致岸堤失稳后才能发现,严重影响防洪安全。讨论一种基于水下精细探测技术的水下滑坡监测方法,通过使用船载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无人遥控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ROV)光学成像系统进行探测,获取水下滑坡的范围、滑坡块体尺寸等信息。该方法应用于某河道水下滑坡监测工作的结果表明,其能高效真实地反映水下的实际情况,在护坡日常监测和修复整治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伟学 《水力发电》2021,(3):62-65,101
相对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耗时较长的传统测量手段,采用InSAR技术进行大坝变形监测精度和范围都有了很大提升,全天候、全时间段可工作的特性也使观测周期大大缩短.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2018年1月6日?2020年4月25日期间的66景哨兵1号卫星影像对三峡大坝周边的地表形变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并提取三峡大坝及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大地测量监测城市区域形变结果无法全面揭示大范围地表形变机理的局限性,尝试采用2006年9月至2010年2月覆盖常州地区的31景ENVISAT ASAR数据,结合Sta MPS-In SAR方法对常州地区的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地表的年沉降速率为-58~24 mm,沉降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进区,而主城区以地表回弹为主。同时将沉降值较大的区域结合光学影像进行分析,发现沉降值较大区域主要为工业生产区;对京沪铁路沿线的形变分析结果表明,Sta MPS-In SAR方法目前在线性目标的监测方面效果也较好。最后利用监测区域同期水准数据与In SAR结果比较,验证了Sta MPS-In SAR方法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GPS的高边坡形变监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坝、矿山等大型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形成的高危边坡的形变监测,提出GPS一机多天线方法,建立了远程自动化边坡形变监测系统。详细分析了GPS/GPRS无线数据传输和微型低噪声放大器开发等关键技术。该系统已应用到小湾水电站的高边坡形变监测。一年多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水平方向定位精度达2~3mm,垂直方向定位精度达5~6mm。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滑坡的监测往往是在滑坡体上布置多个监测点,为了充分利用所有的监测数据,提高滑坡预报预测的可靠性,提出采用无重置联邦Kalman滤波技术对滑坡的监测信息进行综合提取并给出一致性描述.该方法具有容错性高、计算量小等特点.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滑坡多传感器监测数据进行融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滑坡体严重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库岸边坡的监测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伴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滑坡监测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监测存在的不足,提高库区滑坡的安全监测水平,实现高精度、全天候、无人值守和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14.
利用覆盖廊坊地区的19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监测廊坊地区2015—2017年地表沉降演变特征,并对沉降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结果表明:在监测时间段内廊坊地区年平均沉降形变速度区间为-17.9~8.5 mm/a;其中廊坊地区广阳区南尖塔镇存在明显的沉降漏斗,且最大年平均沉降速度达到-60.4 mm/a,累积沉降量最大达到-107.6 mm.分析表明:廊坊地区地表沉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水库边坡的形变一直是评估其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以2013~2016年内COSMO-Sky Med系统采集的SAR数据为输入,利用PSP-In SAR技术对深圳市内大部分水库边坡开展了形变监测。在重点分析长岭皮水库坝体边坡形变的过程中,结合水位变化数据,建立了目标点随水位和时间变化的形变模型,成功分解出由水库水位变化导致的形变和水库自身沉降而引起的形变,并对水库不同坡面的形变分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相比于传统技术,InSAR技术能在水库边坡及周边区域获取密集的监测点,能全面揭示水库及周边的形变信息,未来有能力为水库边坡的形变机理研究和稳定性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滑坡监测     
伊拉克Derbendi Khan坝建于1964年。1967年紧靠大坝的上游库岸发生了滑动,特别是右岸的滑坡有引起2百万立方米的滑体堵塞引水道的威胁。当年秋季放空水库时,第一次记录到滑坡前沿移动2米;1969年一次放水后,再次移动40厘米;1970年又移动20厘米。从此,对每年放空水位严格限制在445米高程以上,保持滑坡体稳定。 1976年建立了一套滑坡监测系统,包括5条衬有特殊套管的钻孔,长度35米到120米.利用MPF钻孔  相似文献   

17.
交会法进行滑坡监测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角度前方交会和边长前方交会的精度分析,论述利用交会法监测滑坡变形的技术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位是水文应急监测最基本、最重要的观测要素之一。白格堰塞湖水位监测环境恶劣,水情复杂。采用多种水位监测手段,取得了堰塞湖形成至采取工程措施泄流溃坝后的完整水位监测资料。针对堰塞湖溃坝后下游水位快速变动条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无协作目标全站仪水位预判监测法:水位上涨时预先测量高出水面一定高度目标的高程值,待水位上涨至该高程时记录相应时间;水位下降时,先记录水位对应的时刻,后观测相应时刻的高程值。该方法实现了水位快速变动条件下的有效水位监测,保证水位值与相应时间的匹配性。利用该法进行白格堰塞湖下游60 km叶巴滩水位站水位监测,取得了超大洪水、高流速、水位快速变动条件下的水位连续变化过程,收集了罕见条件下水文应急监测基础资料。采用无协作目标全站仪预判法进行水位应急监测,方法行之有效,可保障人员设备安全,水位监测成果可靠、精度高,丰富了水位应急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GPS快速定位技术在现代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滑坡监测精度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滑坡级别、滑坡速度与监测精度要求的关系进行了归纳。然后对当前主流GPS快速定位技术的类型、原理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最后通过三阶段的滑坡动态实时变形监测实验,对GPS-RTK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PS-RTK技术在滑坡灾害动态监测方面具有技术可靠性,能够用于对4级以上的滑坡灾害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20.
新滩滑坡监测预报成功,主要是监测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监测系统是在地形测量、地质调查、测绘、勘探、物探等工作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监测网点。通过坚持长期的监测和资料整理分析,逐渐地认识到斜坡从蠕变到破坏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紧密结合现场观察不断地改变观测手段,使其达到跟踪,就能科学地掌握斜坡从蠕变、经发展、到加剧、直至最终巨型滑坡等四个阶段,这就是监测预报准确及时的依据。文章还概述了滑坡后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