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近年来黄河上游发生的多次污染事件,讨论了环境监测中心对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污染事件的特点及所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河甘宁蒙河段突发水污染事故预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4):37-40
黄河甘宁蒙段沿岸化工企业众多,已成为突发水污染事故高风险区域,针对可能的突发污染事故进行应急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EFDC模型建立了自甘肃兰州至内蒙古头道拐河段水污染突发事故一维预警模型,考虑不同河段纵向离散系数和多沙河流污染物衰减系数变化,模拟预测了污染物迁移过程。结果表明:所建预警模型能够模拟和预测突发污染物泄露事故条件下污染带迁移的过程。以兰州泄露COD(污染物浓度3 g/L、流量50 m3/s、持续时间72h)为例,甘肃及宁夏河段代表断面不可取水时长分别为63、53、41、25 h;由于COD在多沙环境下衰减效率高,因此内蒙古河段的水质基本不受事故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确定断面水质类别,用污染负荷系数法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断面,根据近10年地面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各断面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包兰桥>湟水桥>什川桥>新城桥>扶河桥;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规模化养殖污水、城市径流等;黄河天然水量减少,用水量大增,使水体环境容量和稀释自净能力降低,加之废污水量迅速增加,污染负荷加大,从而导致黄河兰州段水污染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4.
黄河兰州段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黄河流经兰州市区的西沙桥、银滩桥、七里河桥、中山桥、城关桥和雁滩桥断面为采样点,测定了DO、CODC r、NH3-N和pH值4个水质指标。对各个指标建立了判断矩阵,得出指标权重,再用隶属函数对测量数据进行模糊化运算,得到相应的水质评价等级。结果表明:黄河水流经兰州市区之前水质较好,在流经兰州市区的过程中,水质受到影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七里河—城关段,水质明显下降;控制兰州段黄河水污染的重点在于控制西沙桥—银滩桥和中山桥—城关桥的污水排放,9—10月是重点监控时段。  相似文献   

5.
以南水北调中线邢石界至古运河南段(邢古段)为例,建立了该渠段水质模拟模型,模拟了污染物扩散的规律。根据模拟结果建立了按照污染物投入量、投入位置和报警响应时间进行快速插值输出峰值浓度、位置和污染带范围等结果的应急决策系统,并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插值法的快速应急决策系统能够满足决策的精度要求,插值计算污染物浓度峰值与模拟结果相差在0.10 mg/L范围内,污染云团到达位置相差在500 m范围内,长度相差在100 m范围内,该系统具有快速响应、预测准确的特点。刑古段为多支流分岔口的渠道,数值模拟法建模以及运算较插值法所耗时间长,插值法可为快速决策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维潮流水质模型对钱塘江河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上游径流流量加大,污水团输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最大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时随着污染物在输移过程中稀释扩散,超标总历时沿程逐渐增大,污染物最大浓度沿程逐渐降低。模拟及计算结果显示:突发污染事故后,加大上游的下泄流量,对加快污染团下移、稀释污染团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非常明显,模拟结果可为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设幸福河是新时代中国河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为对幸福河建设进行准确评价,在梳理总结幸福河概念的基础上,以河流系统治理、助力流域发展、管护能力建设为准则,构建出“目标-准则-指标”3层级评价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评价体系对黄河兰州段2017—2021年河流幸福程度评价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5年间综合得分均处于较幸福等级,呈上升趋势,主要制约准则为河流系统治理,制约因子为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所构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幸福河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带来的安全问题,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水环境安全三方面建立河道采砂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G2法和CRITIC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基于和谐论建立评价模型对2013—2018年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对河道安全及水环境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对黄河兰州段河砂开采进行控制和预防,以避免对河道安全及水环境安全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张国珍 《人民黄河》2008,30(5):41-42
对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了黄河兰州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显示:大肠菌群、挥发酚、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总磷严重超标.为寻找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环境容量模型,从而确定各类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计算结果显示,酚的允许环境容量已接近于零,油类污染物已超过承载力,因此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10.
突发重金属水污染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我国重金属突发水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减轻事故危害,针对目前突发水污染事故环境风险评价缺乏系统性研究的现状,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突发水污染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一套计算突发水污染事故环境风险的方法。该模型由突发水污染事故概率分析模型、重金属迁移转化分相模型、突发水污染事故损失评估模型耦合而成。应用该模型对佛山市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计算时间段为固定值时,重大风险值和特大风险值之和为8%;计算时间段为区间值时,重大风险值和特大风险值之和为21%,说明该地区的环境风险已经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是流域联合治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联合治污机制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黄委与流域内有关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该机制内容全面,特点突出,实用性强,填补了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方面合作的空白,将为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大伟  徐辉  王刚 《人民黄河》2003,25(10):12-13,16
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加以研究以找到水污染防治的应对措施是急需的,也是必须的。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造成水污染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分析实证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了流域、区域与行业的统一管理,流域管理与科技的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来源,流域责任意识的树立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各方的权、责、利,使各方都有所为、有所得,调动多方的积极性,真正建立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等防治水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选取北江干流(韶关~思贤窖北滘口)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及现场调研,结合历年北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情况,从水污染事故成灾机理出发,对突发性致灾影响因子、水环境影响因子、受体影响因子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等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得出了北江流域潜在污染源类型及分布,为预警指标的筛选及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侯怀仁 《人民黄河》2005,27(12):51-52
通过对2004年河南省温县、原阳县和长垣县境内水质取样点的样本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指出:河南境内黄河水在2004年多数月份均发生污染,污染级别为轻微一中等级;主要污染离子有NH4^+、NO3^-、NO2^-;受蟒河、沁河、天然文岩渠的影响,污染离子发生频率从上游到下游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其应急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应急监测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的前提和关键。分析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特性、危害,提出了应急监测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预测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规模,考虑现状用水、一般节水、强化节水和超常节水4种节水模式,分别预测各行业相应的需水量,通过比选推荐强化节水模式下的需水预测结果为水资源规划的推荐方案,并从用水效率、用水定额、用水结构、用水增长率等方面分析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流域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控制水平较低,流域产污量大,在水资源日趋减少的形势下,河流污径比持续增大,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等指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遏止水污染恶化趋势的对策:国家从政策、资金以及工程建设上给予支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治污机制;建立省界水质目标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实施入黄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