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控制残余铝浓度,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研究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投加比例、pH值调节方式及pH值、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滤后水中残余铝的影响。从除浊效果、UV254去除效果及滤后水残余铝浓度3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加量为25 mg/L、助凝剂为活化硅酸、混凝剂与助凝剂投加比例为5∶1、原水pH值为7.5、沉淀时间为30min时,浊度和UV254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可控制残余铝浓度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浓度限值(0.2 mg/L)。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7,(3):81-84
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的中试试验。运用浊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过滤前后水的浊度、UV_(254)、COD_(Mn)、NH_3-N和残余铝浓度进行检测,以确定PAC的最佳投加量,同时观察不同PAC投加量下滤柱内水头上涨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河南受水区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此时对浊度、COD_(Mn)、UV_(254)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80.0%,残余铝浓度未超标;该PAC投加量下,滤柱的反冲周期缩短为9 h,且滤柱内水头增长幅度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污水直排妫水河污染水体,本次工程采用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对溢流污水和局部妫水河水体进行处理,研究表明:(1)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在妫水河的应用可以净化妫水河水体,还可以对排入河水的溢流污水进行临时应急处理;(2)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及聚丙烯酰胺PAM的联用,再通过超磁力打捞絮体的方式处理河道藻类快速繁殖,直接感官其效果良好;(3)本工程中设备的进水水质多变,需在不同时期进水水质不一样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药剂的投加量,以便提高出水水质,本次研究成果为处理河道藻类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投加粉末活性炭(PAC)预处理黄河原水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确定了PAC适宜的投加位置和投量。结果表明,PAC最佳投加点为混合池,投加PAC使气浮出水浊度提高0.4NTU左右,滤后出水浊度略有升高(<0.1NTU);在絮凝池投加会造成气浮、过滤出水浊度的明显增加;在预氧化前投加PAC较之在混合池投加其有机物去除率略有下降;在混合池投加,当PAC的投加量为10mg/L时,滤后水的CODMn去除率提高15%-20%,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滤后水的色、臭和味等指标可完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混凝沉淀预处理包装印刷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瓦楞纸板包装印刷废水是一种CODCr、BOD5、SS、色度都较高的生产废水,选用碱式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的混凝剂组合对该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实验室烧杯搅拌试验,确定了PAC投加量为200~500mg/L,PAM投加量为5mg/L,最适宜搅拌反应时间为15~25mm,pH值在6 2~8之间时,废水经混凝后CODCr去除率在50%以上,色度去除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阐述用有机阳离子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无机混凝剂复合物对冬季低温低浊黄河水的脱浊处理研究过程。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药剂投加量及PAC与PDMDAAC的复合配比对低温低浊黄河水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为8℃左右,浊度在50NTU以下的黄河水,PDMDAAC对PAC强化混凝脱浊效果明显,PAC与PDM-DAAC的复合配比越低,复合混凝剂脱浊效果越好。要达到6NTU的水厂沉淀出水余浊标准,PAC需1.3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脱浊效果较好的低复合配比药剂PAC投加量在1.0 mg/L左右,减少残余铝含量20%左右。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21,43(10)
遴选地表水环境中常见的聚乙烯(PE)微塑料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絮凝试验,研究絮凝剂种类、pH值及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对水体中PE微塑料去除的影响,分析絮凝机制。结果表明:相同絮凝剂投加量时,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三氯化铁的;水体pH值为中性、硫酸铝投加量为50 mg/L,室温下PE微塑料去除率约为40%,同样的水质条件及硫酸铝投加量下,加入5 mg/L APAM强化絮凝反应,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53.19%,当APAM投加量大于10 mg/L时,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60%;在助凝剂APAM强化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絮凝去除过程中,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是絮凝去除微塑料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净水厂高效澄清池工艺PAC(聚氯化铝)、PAM(聚丙烯酰胺)投加量和污泥回流比的研究,并进行生产性比较,得出在投加量的优化区间为PAC 14~22mg/L、PAM 0.08~0.16mg/L,污泥回流比为2%~6%时,可达到提高水质,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探讨了黑臭底泥生物-化学法原位修复中自制生物-化学复合药剂(以"反硝化细菌-硝酸钙"为主要原料)投加量对底泥理化性质变化及上覆水水质变化的影响。综合考虑,最终确定适合底泥致黑臭污染物去除且节约成本的最佳处理剂投加量为2 000mg/L(以硝酸钙-N计)。以此投加量将底泥处理剂埋入试验用底泥30d后,上覆水(400ml)TP由0.50mg/L降至0.36mg/L;CODCr、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分别由31mg/L、0.10mg/L、0.65mg/L、0.07mg/L增加至325mg/L、30.27mg/L、4.91mg/L、13.55mg/L,底泥AVS由1.31μmol/g降至0.35μmol/g;底泥外观疏松膨胀、由黑变黄。判断此投加量下底泥处理剂对黑臭底泥治理情况好,可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进行天津市某河道黑臭底泥原位修复中试研究,以确定最优投加量。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混凝工艺确定的最佳处理条件下,考察了单独高锰酸钾(KMnO4)和次氯酸钠(NaClO)预氧化、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以及KMnO4和PAC联用对混凝处理东太湖原水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聚氯化铝和硫酸铝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mg/L和30mg/L,聚氯化铝的混凝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铝;投加KMnO4对浊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不利于原水氨氮的去除;投加PAC有显著的强化混凝作用,各指标去除率均有所提高;KMnO4和PAC联用能进一步提高水中UV254的去除率;预氧化大大提高了混凝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投加1mg/L NaClO对氨氮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1.
黄河高浊度水混凝沉淀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高浊度水混凝沉淀时HPAM(水解聚丙烯酰胺 )一次投加、HPAM分步投加、PAC HPAM联合投加的试验。结果表明 :PAC HPAM联合投加与HPAM一次投加相比 ,处理后水的浊度可降低 1 15~ 9 2 7倍 ,有利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并且在沉淀后浊度大致相等时 ,HPAM用量可减少 4 0 %~ 6 0 % ,有利于降低饮用水中单体丙烯酰胺含量和其它有机物 ,保证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选取城市径流中主要污染物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骨料粒径对多孔混凝土的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总磷、总氮等净化能力,综合评价多孔混凝土的水质净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质净化实验研究,连续粒径骨料相比间断粒径骨料的生态混凝土对溶解氧的消耗量较大,骨料级配范围越大,对溶解氧的消耗量越大,消耗量基本在1. 8~2. 5 mg/L范围。连续粒径骨料相比间断粒径骨料的生态混凝土对总磷的吸附量较大,骨料级配范围越大,对总磷的去除率越大,去除率基本在1. 5 mg/L左右。连续粒径骨料相比间断粒径骨料的生态混凝土对总氮的吸附量较大,骨料级配范围越大,对总氮的去除率越大,消耗量可降低至0. 5 mg/L以下,40 d去除率可达76. 7%。骨料级配范围窄的生态混凝土对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较好,实验所用人工废水高锰酸钾指数为26. 7 mg/L,在第40 d降到了20 mg/L以下,同时去除率达到25%,在微生物活性处理期,高锰酸钾去除率达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13.
载粉末活性炭(PAC)过滤集PAC吸附与过滤于一体,能够应用于微污染原水处理。配水试验结果表明:粒径为1.25-2.5mm,厚度为1000mm的聚苯乙烯滤料层能够用于载PAC过滤。影响过滤效果的主要因素为PAC载量和混凝剂投加量,当混凝剂T3010和聚氯化铝的投加量分别为0.09mg/L和2.5mg/L,PAC载量为2-3g/L滤料时,载PAC过滤处理浊度为20-40NTU的微污染原水的效果达到最佳,对CODMn和浊度都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Z河水作为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载PAC过滤对河水浊度、UV254、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97%-97.9%、50.9%-63.4%、68.5%-71.4%。  相似文献   

14.
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投加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亮  廖伟  陆少鸣 《给水排水》2012,38(7):123-126
针对采用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BAF)—常规处理工艺处理南方地区季节性微污染原水时,可能遇到污染高峰期或应急状况而联用高锰酸钾(KMnO4)与粉末活性炭(PAC),通过中试研究选择合适的投加组合方式,并优化投加量。结果表明:选择在BAF之前投加高锰酸钾、BAF之后常规处理工艺之前投加PAC的联用方式能高效地去除CODMn、藻类、色度、臭和味,降低滤后水浊度。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8mg/L、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8mg/L时,工艺对CODMn、藻类、色度、臭和味及浊度的去除率达到最大,BAF对CODMn、藻类、色度、臭和味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2.0%、42.7%、17.0%、17.6%及22.9%,砂滤出水的总去除率达75.9%、95.8%、58.2%、94.3%及99.24%。  相似文献   

15.
以初沉池-格栅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无阀滤池工艺处理西南熔岩地区某煤矿高悬浮物废水,采用PAC、碳酸钠作为助凝剂改变投加量的方法进行调试,结果表明, 当处理规模为400 m~3/h,最佳PAC和碳酸钠投加量分别为24 mg/L、10 mg/L,出水可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并对运行中存在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排泥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南方地区某地级市境内西、北江流域冬季出现大规模藻类污染事件,引发原水pH短期迅速升高(pH=8.7),导致出厂水pH和铝含量接近国标限值。针对该突发情况,根据西、北江原水的水质特点和应急要求,开展了柠檬酸应急投加试验和生产实践。结果显示,在原水投加柠檬酸可以兼顾pH和铝的控制,但投加量过大会对混凝造成负面影响,增大矾耗并容易导致出厂水CODMn升高;在待滤水投加柠檬酸则以控制pH为主,其对出厂水铝含量的控制效果有限,待滤水中柠檬酸的适当增加不会造成出厂水CODMn和DOC浓度增加。柠檬酸投加量宜在3 kg/dam3以下并控制混凝反应pH在7.8~8.0,投加成本为0.021 6元/m3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 T P、COD去除率与因素(药剂投加量)之间的Central Composite数学模型,对磁混凝工艺进行优化,聚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和磁粉(MP)最优的药剂投加量分别为319 mg/L、0.44 mg/L、414.16 mg/L ;城市废水 T P、COD 去除率分别达到87.34%、51.03%。通过多种研究手段对磁混凝的过程、絮体形态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与常规混凝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磁混凝工艺在处理效率和效果上优于常规混凝,磁絮体结构较普通絮体结构更利于沉淀和分离。  相似文献   

18.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东北寒冷地区的应用较少。某净水厂工程项目位于黑龙江省,针对原水水温低、色度较高及微污染问题,采用了臭氧-活性炭工艺,其主要设计参数:预臭氧投加量为0.5~1.5mg/L,主臭氧投加量为1.5~2.5mg/L,絮凝池停留时间为20min,沉淀池上升流速为1.63mm/s,V型滤池滤速为6.8m/h,活性炭池滤速为5.5m/h。净水厂投产2年后的水质检测表明,臭氧-活性炭工艺在冬季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出水水质达到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铝污泥的利用效率,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之中,以给水厂脱水铝污泥为吸附材料对水中的磷进行吸附,考察铝污泥投加量、铝污泥颗粒粒径、体系pH、水样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拟合了等温吸附方程,并借助响应面分析中的BBD(Box-Behnken Design)模型确定吸附时间、pH和铝污泥投加量这3种因素对吸附反应影响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的强弱,同时利用此模型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上述4种因素均对吸附过程有所影响,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铝污泥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87 mg/g(温度298 K)。②铝污泥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最为显著,pH和反应时间产生的交互作用最强。③当水体中磷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铝污泥投加量12 g/L、pH=4.5及反应时间48 h,最大去除率为92.38%。  相似文献   

20.
针对疏浚工程中底泥扩散问题,设计了一套绞吸试验装置,通过CFD模型预测出底泥的扩散分布,在绞吸过程中投加环保型防扩散剂CPAM、PSF及复配CPAM/PSF,通过对底泥的沉降速率、上覆水体浊度及COD、粒径以及SEM形貌变化等来探究防扩散剂在绞吸过程中的防扩散效果。结果表明:在投加的防扩散剂中CPAM对底泥的防扩散效果最佳,当CPAM的投加量为15mg/L时,相对最终的底泥沉降率来说,95%泥样基本是在瞬间沉降,且沉降1h后上覆水体浊度达到最低值10.23NTU,COD达到最低值12.0mg/L,相对未添加防扩散剂的上覆水体浊度、COD下降率分别为83.6%、89.1%,从其沉降泥样SEM图片中也可以看出其底泥颗粒粒径增大最为明显,中值粒径达到19.250μm,相对未添加防扩散剂的底泥颗粒粒径增长率为117%,在底泥的防扩散上表现出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