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东居延海区域近47年的气象、水文和2004~2007年连续动态生态监测等资料,分析了东居延海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陈丽  杨二  李莉  鲍宏喆 《人民黄河》2011,33(2):84-85
东居延海湿地每年的生态价值为11281.54万元,其中气候调节的价值最大,其次为调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水域生产力的价值最小.维持东居延海一定的水面面积,对促进当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改善局部小气候、抑制沙尘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中的Pearson双变量分析,检验各分项指标与体系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自然压力呈减小趋势,社会经济压力(人为压力)呈增大趋势;湿地中整体动植物响应状况明显,逐步向积极方向发展;湿地年代际健康状况为健康—亚健康—病态—亚健康—健康—很健康;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入湖水量、动物种类的相关性最强,主要外界压力来自于渔业、旅游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对广州市S区地表水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S区地表水整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2009至201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水体中的总磷和氨氮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总体来看,氨氮与总磷的PIp均小于1。在时间上,2012年起各断面水质均开始好转;在空间上,C断面因为受工业区废水的影响,特征污染物浓度较其他断面高;污染物的浓度呈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B断面在2018年水质变差。"十三五"期间,S区水环境质量整体呈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多举措并行严控总磷排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东江源地表水功能区时间序列水质数据,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水功能区水质时间、空间变化特征,验证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为进一步改善和保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及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10个采样点一年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线干渠(河南段)水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水质总体上达国家Ⅱ类水质。从时间上看,中线工程干渠河南段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且冬季水质要比其它季节好,属于Ⅱ类上乘水质,夏季水质最差,水体中氮、磷和其它有机物含量较高。从空间上看,南段为Ⅱ类上乘水质,离水源地越近,水质越好,北段水质最差。影响水质的关键自然因子从强到弱依次是水温、气温、月降水量、气压和PM10,其中,水温、气温、月降水量越高,水质越差,气压和PM10越大,水质反而越好。但在不同区段和不同季节影响因子的强度和方向又存在较大区别。污染物质主要是氮、磷和有机物。由于干渠两侧没有地表水注入干渠,所以干渠水质主要受水源地污染物、沿渠大气沉降和大气污染溶解的影响。建议加强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和干渠沿线大气污染防治,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水质。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了解丹江库区近年来的水环境状况,基于 11 个监测断面 2015—2020 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使用 Mann- Kendall(M-K)趋势检验和 Pearson 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water?quality?index, WQI)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level?index,TLI),探究丹江库区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水质的时空分布 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20 年,丹江库区水质指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特征,水体 污染以氮、磷为主,质量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库区北侧;库区整体上水质为“良”且处于中营养状态,支流 水质相比库区污染较为严重,汛期水质差于非汛期,但年际间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主要受控于降雨和人类活动 等因素影响,由工业、生活、农业等导致的点源、面源污染负荷显著,因此未来在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 应加大对老鹳河、丹江等重点支流的污染治理,控制面源污染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根据潭江流域近5年的监测资料,对不同时段、不同监测点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潭江流域地表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潭江流域沿程水质呈现明显的分片性,流域上游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要求,中游不能满足相应的水质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在时间上,从1998~2003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局部河段出现超标,原因主要为禽畜养殖和生活污染物大量排放。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水质保护对策。 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柳河流域彰武段2011-2020年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柳河流域彰武段近10a水质的时空变异特征,并对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污染现状利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柳河流域彰武段水质呈好转趋势,可见流域内水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枯水期水质大多处于严重或中等污染状态,年内水质具有较大的季节性差异;氨氮属河段内主要污染物,下游段水质不如上游段,污染物主要输入区域和重点污染区域为西二老段、丁家苗圃段。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07—2009年的TM影像、CBERS影像、P5、中国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卫星等13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提取了东居延海水面面积,但MODIS影像解译东居延海水面面积总体偏小,最大误差达13.3%,平均误差为4.9%。通过建立高分辨率影像与MODIS影像解译东居延海水面面积修正模型,对MODIS影像解译结果进行误差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MODIS影像解译面积总体精度有较大提高,最大误差为5.8%,平均误差为2.6%。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的剧烈演变引起了洞庭湖水位的相应变化,并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了揭示洞庭湖水位变化与水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和特征,根据洞庭湖区典型水文站1995年-2010年历史水位与水质观测资料,从年内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对洞庭湖水位变动情况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洞庭湖区的典型水文站15年来水位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年际变化上,水质指标TN、高锰酸盐指数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升高;年内季节变化上,TN含量表现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而TP含量表现出相反的特性,随着丰水期水位的升高而含量也相对升高。总体上,洞庭湖水位变化与水质状况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水位变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庭湖由于受长江“三口”和“四水”来水组合影响,水位时空变化较为复杂。文章通过对洞庭湖各代表站水文观测成果的认真分析论证,得出了洞庭湖水位时空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7—2016年蒋坝、尚咀、高良涧和老子山4个水位站逐日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分析、BFAST算法和小波分析,揭示了洪泽湖特征水位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并通过分别构建各特征水位与同期各入湖、出湖流量及降水量、蒸发量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揭示了驱动洪泽湖特征水位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3类...  相似文献   

14.
洞里萨湖是湄公河最大的连通湖泊,其水位、面积变化对洞里萨湖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辨识水位、面积演变规律对洞里萨湖区与湄公河三角洲防汛抗旱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金边港、波雷格丹和甘邦隆站长系列的日均水位数据及湖区地形资料,定量分析了洞里萨湖水位、面积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水位涨落缓慢,涨水天数少于退水天数,涨水率高于落水率。洞里萨湖年际水位波动频繁,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年水位极差值、年洪水历时、年平均洪水位、日涨水率年际变化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年最低水位、退水天数、日落水率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洞里萨湖水位、面积年内呈单峰型变化,5月份最低,平均水位1.51 m,相应面积2 487 km2,实测最低水位1.11 m,相应面积2 053 km2;10月份最高,平均水位8.70 m,相应面积12 768 km2,实测最高水位为10.54 m,相应面积15 261 km2,多年平均年内水位变幅7.63 m,面积变幅10 628 km2。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洞里萨湖区的综合治理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上游作为长江的源头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河流水温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及周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金沙江上游干流岗拖、巴塘、石鼓水文站实测水温数据,以河段天然水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年内、年际变化及沿程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影响水温的主要水文、气象因素。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游岗拖、巴塘、石鼓3个水文站月均水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7—8月份,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月份。1961—2018年3个水文站年水温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998年、1992年、2003年出现突变点。气温对3站月平均水温的影响最为紧密,其次是降水和径流,相对湿度、蒸发和风速也对该河段水温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日照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最弱。从水温变化的沿程分布来看,从上游至下游,水温与径流、风速、水面蒸发相关系数沿程减小,与降水、气温、相对湿度相关系数沿程增加,其主要原因与金沙江上游流域水文气象特征关系密切。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影响水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通江湖泊,其出流特征及水位涨落同时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较为复杂的江湖水文情势关系。为研究长江对鄱阳湖作用的变化规律,依据鄱阳湖五河以及出湖控制水文站1956—2016年水文数据,探讨长江对鄱阳湖倒灌水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五河七口控制站2003—2016年年平均径流量相比1956—2002年有所降低。鄱阳湖倒灌水量、倒灌天数均与汉口站来水和鄱阳湖入湖水量之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后,三峡水库的蓄水或放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湖作用的季节变化和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机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江对鄱阳湖的倒灌频次。通过对倒灌水量和倒灌天数的分析可知,在1960年代、1980年代和21世纪初,长江上中游来水对鄱阳湖的作用相对强烈;而在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10年以后,长江上中游来水对鄱阳湖作用较弱。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变化条件下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洞里萨湖是湄公河最大的连通湖泊,湄公河与洞里萨湖水量交换特征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利用4个河湖控制站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分析了湄公河与洞里萨湖水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湄公河与洞里萨湖的水量交换强度大,洞里萨湖对湄公河径流调峰补枯作用明显,每年汛期5—9月份均会发生倒灌,1995—2011年年均倒灌历时122 d,倒灌水量377亿m3,占湄公河干流同期来水的14.4%,倒灌洪峰流量8 402 m3/s,占干流同期来水的20%,其中7—9月份倒灌水量占全年的88.6%;汛后10月份—次年4月份洞里萨湖向湄公河补水,年均补水历时244 d,补水水量711亿m3,是湄公河倒灌入湖水量的1.96倍,占湄公河下游同期来水的29.9%,其中10月份—次年1月份补水量占全年的83.1%。年倒灌历时、水量与洪峰流量,年补水历时、水量与峰值的年际变化较小,变幅分别为76 d、283亿m3、6 095 m3/s和76 d、474 亿m3、4 677 m3/s,变差系数为0.07~0.24。倒灌、补水水量不仅与湄公河和洞里萨湖的来水大小有关,还受到河湖水位差及洞里萨河水位等因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湄公河三角洲和洞里萨湖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西安站的大气降水同位素资料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实际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西安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并建立了西安地区的大气降水线方程,揭示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线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和温度、降水量及水汽压对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年度尺度上,西安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成正相关,与降水量成负相关,δD与水汽压成负相关,δ~(18)O与水汽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